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ppt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ppt(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医简史n原始医学n巫医不分毉毉,商代治病,祭祖先、求巫术,不重药。殷墟甲骨卜辞中只记疾病不记治病之药。醫,醫,酒是最原始的药,也是重要的药引。n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淮南子);神农所创之医,为医之经验,黄帝所创之医,为医之原理,进化之级,应如是也。饮食-药方,取暖-热熨与灸法,生产-针刺疗法-经络学说夏商周时期n甲骨文中关于疾病记载的资料有近五百条。其中所涉及的疾病有头、眼、耳、口、牙、喉、鼻、足、趾等十多个部位。n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医巫分离的趋势,政府设有管理医疗事业的官员叫“医师”,总管
2、医药行政,年终考核医生们的医疗成绩,来确定他们的级别和俸禄。当时已开始重视病历记录和医疗报告。n当时的官医分为四科,即:食医(营养保健医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伤科);兽医。在原则上将人与兽,内与外,食与药分开,有利于各科的独立发展。n卫生保健春秋战国时期n医和,“六气致病说”,自然界存在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如果六气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寒、热、末、腹、惑、心等六类疾病。n病因学的探讨,由外因至内外因结合。n“四诊法”“六不治”原则,“信巫不信医不治”摆脱巫术走向理性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定n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医学理论著作。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组成,共18卷162篇,内容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和诊断等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基础。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传统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其中张仲景和华佗等名医在医学理论、治疗和保健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使前代内经所确立的理论原则与临床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原来药物、方剂和诊断等方面的零散的医药经验,经过整理提高,也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因此,秦汉时期是传统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性时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佗的医学成就 华佗(?208AD),字元化,今安徽亳县人,以精巧的外科手
4、术和先进的麻醉术而著名的医学家。行医于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的若干地区,有着丰富的医疗经验。他的成就反映出秦汉医学发展的又一侧面。他提倡用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他提倡用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引导术引导术”的精华,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制了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制了“五禽戏五禽戏”,在医疗,在医疗体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体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他用麻沸散作临床麻醉以进行外科手术,在世界外科麻醉史他用麻沸散作临床麻醉以进行外科手术,在世界外科麻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当时的诊断术、解剖术和止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当时的诊断术、解剖术和止血术已达到相
5、当高的水平。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精于脉诊和针灸,并特别注意选用穴位,以达到最好的疗他精于脉诊和针灸,并特别注意选用穴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首创效,首创“华佗夹背穴华佗夹背穴”应用至今。应用至今。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n张仲景(2世纪中至3世纪初),河南南阳人,是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n在诊治疾病方面,张仲景总结出“六经辨证”的原则,即根据症状、体征和脉象把病症分为六类,从而能够较容易的掌握病变的发展情况,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作出合理的诊断。n他从各类病症中总结出多种治疗方法,后人将其归结为“八法
6、”,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并可以根据病情,或单独或配合使用。n对人工呼吸法也作了具体、生动而又科学的记述。书中选收300多种药方(除去重复实269首),基本包括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大都具有用药灵活和疗效显著的特点,对每味药的应用都比较明确、谨慎,对药物的煎法和服法也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有些药方直到今天仍有很好的疗效。方书之祖。总之,该书述及辨症立法拟方用药,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基础的奠定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经本草经、本经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托名“神农”,非一时一人
7、作。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被历代本草奉为经典,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每种药物都分别记载了药名、性味、主治、产地、别名等内容,并根据性能和使用目的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最早的分类法。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药物配伍原则等药物学理论药物学理论。书中提到主治疾病的名称达170余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等多方面的疾病。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发展 本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是:由于政
8、局动荡和战乱使得医家们在经验的积累和学术思想的总结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这一时期出现的医著往往带有一定区域局限性的个体经验总结,这与后来大一统的隋唐时代有显著的不同。此时出现了葛洪、王叔和、陶弘景、皇甫谧等名医,并有肘后备急方、脉经、本草经集注、针灸甲乙经等一批医学专著问世。此时期医学发展的一个独特现象是,由“玄学”泛滥所导致的“服石”风行一时,直到唐初才渐平息。服石服石成风而引起的疾病及其治疗的医书大量出现。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基本内容的重新归类编排)12卷,128篇。现存最早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
9、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葛洪和肘后备急方n葛洪(284364),医学家、炼丹家。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现存所著肘后备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狂犬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n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京人,齐梁时期
10、的著名道家、医学家。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後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隐居深山。据传梁武帝曾到山中咨询国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承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他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隋唐时期的医学n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
11、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新修本草n本草学到隋唐时期开始逐步趋于成熟。其一是本草学得到朝廷的重视,并组织编撰、修订和颁行本草学著作,使之成为药典。其二是本草学知识领域更加扩大,并开始出现一些分支性的专门著作。其中新修本草即是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堪为代表
12、之作。n新修本草是由唐高宗命苏敬等人编撰,书中所载药物比本草集注增加了114种,总计达844种,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该书从全国的药材产地广泛征集药物和图谱,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成书后即为太医署的教材太医署的教材,对后世影响达300余年之久。皇帝除亲命编修本草外,还采取一些政策促进医学的发展。如隋炀帝设立太医署,培养医学人才,还下令编撰四海类聚方和诸病源候论 等医学巨著。唐太宗时代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发展。他曾封一名医为三品官职,为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医生。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汉族与藏、回鹘、契丹等少数民族间的医学交流。由于国力强盛,中外医药
13、交流也比前代更加繁荣。中国医学广泛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医学知识,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医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孙思邈和千金方n孙思邈孙思邈(约581682),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天资聪明,治学精勤,立志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他通经史,知百家,是集佛、道、儒于一身的饱学之士,并且十分注重品德修养。所著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在食疗、养生、养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n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n二书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
14、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n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61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n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
15、水平。宋金元时期n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n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n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 医药 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