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 .ppt
《解热镇痛抗炎药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热镇痛抗炎药 .ppt(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OGO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解热镇痛抗炎药药u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大多数还有显著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u其抗炎作用与甾类激素不同,又称非甾类抗炎药(NSAIDs)。Antipyretic,analgesic,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发展历史发展历史 水杨酸钠水杨酸钠(sodium(sodium salicylatesalicylate)是最早是最早(1875(1875年年)用于治用于治疗风湿和痛风的药物。疗风湿和痛风的药物。法国法国BayerBayer公司的药物化学家公司的药物化学家HoffmanHoffman
2、制备了水杨酸酯化制备了水杨酸酯化物,乙酰水杨酸物,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cetylsalicylic acid,商品名,商品名aspirin),aspirin),保留了保留了sodium sodium salicylatesalicylate的解热、镇痛和抗炎特性,而不的解热、镇痛和抗炎特性,而不良反应明显降低。良反应明显降低。1919世纪以来,全人工合成的解热镇痛药相继问世,其中世纪以来,全人工合成的解热镇痛药相继问世,其中acetaminophenacetaminophen目前仍然在临床应用。目前仍然在临床应用。19631963年吲哚类化合物吲哚美辛年吲哚
3、类化合物吲哚美辛(indomethcinindomethcin)被引入类被引入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选择性选择性COX-2 COX-2 抑制剂的发展,将本类药物的研究推向了抑制剂的发展,将本类药物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一个新的高潮。历史回顾历史回顾历史回顾历史回顾1763年:Stone描述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间日疟,1860年:合成了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1971年:John 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苯乙
4、酸类、昔康类,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行。1991年:Herschman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了COX有两种同工酶,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了,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 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2004年9月:因患者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万络导致心血管疾病,默沙东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回万络。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化学分类代表药物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保泰松有机酸类 羧酸类 甲酸类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乙酸类 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茚乙酸类舒林酸萘乙酸类萘丁美酮邻氨苯乙酸类双氯芬酸苯乙酸类芬布芬丙酸类 苯丙酸类布洛芬萘丙酸类萘普生烯酸类苯并噻嗪类吡罗昔
5、康美洛昔康其他尼美舒利 本类各药物化学结构虽可能属于不同类,但共同的药理作用为:1.解热 2.镇痛 3.抗炎 机制: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作用1.解热降低发热者体温,对正常者几乎无影响。一般性发热不应急于使用。热度过高,或小儿高热时使用。仅为对症治疗,应着重于病因。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作用:解热作用: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而对正常人体温无影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而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内热原响(内热原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PGE2 体温调体温调节点节点 体温体温)注意:注意:仅对症治疗,应着重
6、对因治疗;仅对症治疗,应着重对因治疗;诊断未明,诊断未明,不轻易用药;不轻易用药;过高热、长期发热应及时用药;过高热、长期发热应及时用药;退热退热大量出汗大量出汗虚脱虚脱 思考:本类药物的解热作用与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有什么异同?异丙嗪 冬眠合剂1号 氯丙嗪 哌替啶 NSAIDsNSAIDs 氯丙嗪氯丙嗪机制机制机制机制:抑制COX,抑制下丘脑减少PGs产生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特点作用特点作用特点作用特点:降低高热体温使体温随环境对正常体温影变化而变化响不大 应用应用应用应用:炎性发热人工冬眠2 2 2 2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镇痛作用2.镇痛作用 特点:特点:1.1.为非麻醉性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
7、非成瘾性)镇痛药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吸抑制。2.2.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内脏绞痛无效。3.3.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4.4.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PGPG合成合成,减轻减轻PGPG致痛作用,且降低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药理作用2.镇痛轻中度,尤其是炎症性疼痛。严重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可用于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及伤风感冒头痛。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
8、抗炎药局部炎症局部致炎致痛物质痛觉感受器PGs直接作用或放大思考思考:本类药物的镇痛作用与镇痛药的镇:本类药物的镇痛作用与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有什么不同?痛作用有什么不同?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性外周性激动阿片受体抑制PG的合成镇痛作用强镇痛作用中用于剧痛用于各种饨痛有镇痛、镇静、镇咳止泻等作用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易成瘾不易成瘾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3.抗炎 (除苯胺类外)PGs致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与缓激肽,组胺等协同致炎。大多数 NSAIDs有抗炎作用:对抗急性风湿热。减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能根治,不能阻止疾病发展。二、作用机制 NSAI
9、DS的抗炎作用主要与其抑制COX的活性,抑制PGs的生成有关。除此之外,可能尚有其他作用机制参与。COX有两种同工酶:COX1 保护稳定细胞,保护粘膜等。COX2 存在于炎症组织,致炎致痛。NSAIDs对其多无选择性,易致较多不良反应:消化道、肾脏、心血管。不良反应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及代表性药物1.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2.苯胺类,如扑热息痛;3.吡唑酮类,如保泰松;4.其他有机酸类,如吲哚美辛。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体内过程】【体内过程体内过程】uPO易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u主要经肝药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质与甘氨酸或葡萄糖醛酸(少部分)结合,由肾排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 镇痛 抗炎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