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理选择性必修3知识点清单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供给服务:一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二是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食物和水等自然资源。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文化服务: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收益,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支撑服务: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包括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的形成等,其对人类利用来说是相对间接的,却是自然环境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必不可少的服务功能。注意:自然环境的各种服
2、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其中,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如果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自然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3自然资源及其属性: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和社会属性(对人类生活、生活有用)。4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自然资源数量
3、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5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质量有优劣之分;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刻画;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6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其中可再生资源一般具有地带性特征,矿产资源一般具有地质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导致的空间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7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类大量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人类大量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口素质低下导致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环境产生的破坏。8主要环境问题:资源枯竭:森林减少、
4、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9环境问题的危害: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1.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资源的供给不低于各种用途所需的最低数量和质量要求,且是稳定、及时和经济的;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2.资源安全问题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禀赋问题;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问题;资源消费需求问题。3.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石油对外依存度偏高,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
5、影响大。能源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缓慢。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攀高。能源消费模式不经济,环保压力不断增大。4.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耗能大,浪费严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5.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的特点: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
6、将在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国外油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改善。6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措施: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气等开辟多源、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7.中国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措施:资源
7、勘察:大比例尺资源普查、增加探明储量。贸易伙伴:考虑该国世界资源贸易份额、地缘、运输通道、政府及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资源储备:保持合理的储备率,石油20%、粮食17%。资源效率:转变资源意识,运用市场、价格、税收、核算等手段,建立资源节约激励机制。资源替代:通过投资和科技,开发替代产品。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节粮、节能、节水、节地。8.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9.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严守18亿亩耕地红
8、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0.我国耕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时空分布不均(如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造成耕地减少。人为原因:人口数量增大、人均耕地减少;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土地退化(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非
9、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等均不断增加);生态退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的实施);浪费现象严重(闲置抛荒、占而不用);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条件较差的耕地转变为草场,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区耕地转变为林果用地;地势低洼区耕地转变为鱼塘)。11.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12.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确保耕地数量: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执行非农建设的耕地补偿制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耕地质量: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推进生态农业和
10、绿色生产;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防止耕地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提高耕种积极性: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1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勉强平衡;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
11、;粮食的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受劳动力、地价等影响,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战争、疫情等突发事件增加了粮食进口的风险14.保障粮食数量安全:(1)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复种指数等。(2)保护耕地的措施:必须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3)具体措施确保耕地数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提高耕地质量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提高土地利用率
12、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提高粮食单产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其他政策粮食储备、跨区调剂、加大扶持力度、国际贸易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工业、生活污染耕地土壤;减少耕地的化肥、农药残留;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力保障耕地生态安全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15.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可采取的措施: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粮积极性(完
13、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民种粮补贴水平);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减少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粮食品种质量。答题角度:数量(面积、种植结构)、质量、科技、政策。16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
14、和娱乐场所的资源。17.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18.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利用空间主要方式形式优点缺点海岸滩涂、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生产场所盐田、海水养殖、海上发电等空间范围广阔,降低用地成本,保证用地规模;不与粮争地,无需移民搬迁;可以开展水面水体海底立体化综合利用;水下环境相对稳定,适于仓储等。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和影响;大容量、抗干扰;安全性较强;海洋气候适宜、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利于开展海洋娱乐活动和人类居住
15、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和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使得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海底仓储场所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海岸、海面及水体交通运输场所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海岸滩涂、海面及水体、海底生活场所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海岸、海面及水体、海底军事场所军舰航行、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19.海洋不同开发类型选址:开发类型选址条件分析海水制盐滩面宽阔,坡度小;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日照
16、强,平均风速大;附近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较高的区域砂矿开采资源蕴藏量大,品位高;水深较小或矿床埋藏深度浅,开发限制条件少,后方基地近的区域海水养殖增殖水质好,含沙量小,营养盐丰富;水体交换畅通且波浪较小的区域滨海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市场广阔,有大城市作为依托,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有政策支持的区域海港地质构造稳定,底质坚硬;潮差较小,含沙量小;水深适宜,能满足港池及航道建设需要;风小或避风条件好;雾少;冬季结冰期短;陆域较宽阔,交通便利的区域海洋油气田区位条件好,陆域面积大;水深适宜的区域旅游区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客源丰富,环境容量大;地质地貌类型丰富,自
17、然景观奇异多姿;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资源组合状况好的区域港口城市建设有深水港;淡水资源丰富;尽可能靠近大型矿区;拥有发达的沿海工业、旅游业和便利交通的区域20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影响具体体现对国家资源安全拓展陆地生存空间,改善陆地空间的通达性通过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管线等设施,可以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提供丰富的资源,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海洋空间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拥有海洋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 人教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 知识点 梳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