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截骨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答辩论 .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棘突截骨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答辩论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棘突截骨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答辩论 .ppt(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棘突截骨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导师 董建文 教授学生 刘 峻1研究目的2临床应用研究 评价棘突截骨经椎板间孔潜行减压术治疗DLSS的疗效,并对术后远、近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该术式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3基础研究通过对一侧与两侧切开剥离骶棘肌入路手术后的棘上韧带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从病理学上揭示两种手术入路对棘上韧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提供依据。4临床应用研究5一、临床资料与方法6(一)病例排除标准(一)病例排除标准 1.有明显手术禁忌证者 2.有腰椎手术史者 3.有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表现者 4.有退变性滑脱且滑脱度者 5.有退变性侧凸且侧凸
2、20者 6.有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者骨性椎管中矢径骨性椎管中矢径13mm在过屈在过屈/过伸侧位过伸侧位片上,腰椎椎体片上,腰椎椎体间相对水平位移间相对水平位移3mm、角度位、角度位移移107(二)一般资料(二)一般资料 本组共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678岁,平均57岁;病程1.522年,平均5.3年。8(三三)手手术术步步骤骤与与方方法法1.1.体位和麻醉:体位和麻醉: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支架上,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9 2.2.切口与显露切口与显露取腰椎后正中切口。在下肢症状较重的一侧,沿棘突旁切开腰背筋膜。骨膜下剥离骶棘肌和多裂肌,显露病变节段一侧的棘突、椎板和下关节突的内后侧。10
3、在病变节段上端腰椎棘突的上3/4与下1/4交界处,切断该棘突。然后在病变节段下端脊椎棘突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切断该棘突。再将病变节段的棘突从根部铲断。棘突截骨棘突截骨的位置的位置11通过断端间隙,骨膜下剥离对侧骶棘肌。将棘突-棘上韧带-骶棘肌复合体推开,显露术区。切断棘突显切断棘突显露对侧椎板露对侧椎板12 3.3.经椎板间孔潜行扩大减压经椎板间孔潜行扩大减压将狭窄节段上位椎板的下缘咬去24mm,然后切除黄韧带。潜行咬除下位椎板上缘的腹侧面和关节突前方的骨质。如关节突显著肥大并向椎管中线内聚,可潜行咬除关节突关节的内侧部分,但不超过关节面的1/3。13接着再潜行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向中间
4、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探查,如有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则将其髓核摘除;如椎体后缘有骨赘,直视下将其切除。病变节段全段硬脊膜膨起并恢复搏动以及牵动神经根有1cm左右的活动度是减压充分的标志。14定位、定量有限减压定位、定量有限减压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15 4.4.腰椎后部结构重建、关闭切口腰椎后部结构重建、关闭切口减压完成后,冰盐水冲洗,彻底止血。将切断的棘突打孔,然后使骨-韧带-肌肉复合体复位,用双10号丝线固定棘突。留置引流管,将切断的多裂肌短腱缝回棘突下缘与棘间韧带移行部的原止点处。缝合腰背筋膜,关闭切口。棘突和多裂肌棘突和多裂肌止点重建止点重建 16 5.5.术后处理术后
5、处理术后行负压引流3648小时。卧床行下肢主动伸直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4周后配戴皮革腰围下床活动,术后6周去腰围,锻炼腰背肌力量。术后3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17(四)疗效评价方法(四)疗效评价方法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疗效评定标准(15分法)评分。1.疗效评定标准 2.疗效评定方法评分后计算改善率。改善率在75%100%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25%以下为差。计算改善率时,不计入第项分值。18日本骨科学会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疗效评定标准(下腰痛疗效评定标准(15点法)点法).症状(9分).下腰痛 a.无 3 b.偶有轻度痛 2 c.常有轻度痛或时有重度
6、痛 1 d.常有或持续重度痛 0 .小腿疼或麻木 a.无 3 b.偶有轻微疼或麻木 2 c.常有轻微疼麻或偶有重度疼麻 1 d.常有或持续有重度疼麻 0 .步行能力 a.正常 3 b.虽腿部疼痛、麻木或肌力减 弱,但能步行500米以上 2 c.因腿疼、麻或肌力减弱,步 行能力不超过500米 1 d.因腿疼、麻或肌力减弱,步 行能力不超过100米 0.体征(6分).直腿抬高试验 a.正常 2 b.3070 1 c.30 0 .感觉 a.正常 2 b.轻度障碍 1 c.明显障碍 0 .肌力 a.正常(5级)2 b.肌力减弱(4级)1 c.肌力明显减弱(30级)0.膀胱功能(-6分)单独评定 a.正
7、常 0 b.轻度功能障碍(尿频、排尿延迟、残尿感)-3 c.重度功能障碍(尿失禁、尿闭)-619 3.3.术后近、远期疗效对比方法术后近、远期疗效对比方法按照自身对照设计,对术后12个月和48个月时的改善率进行成对资料均数的检验,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0四、结果21(一)手术出血量(一)手术出血量术中出出血血1201300ml,平均出血量320ml。术中 有18例输输 血血,输血量200800ml,平均310ml。22(二二)手手术术并并发发症症(1)神经根、马尾损伤:神经根、马尾损伤:无。(2)硬脊膜撕裂:硬脊膜撕裂:无。(3)关节突骨折:关节突骨折:无。(4)椎板劈裂:椎板劈裂:
8、无。1.1.术中并发症术中并发症23 2.2.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1)切口浅表感染:切口浅表感染:有3例出现刀口及周围皮肤轻度红、热,扪之无明显波动感。经抗生素治疗710天,均治愈。(2)椎间隙感染:椎间隙感染:无。(3)腰椎不稳:腰椎不稳:术后12个月和48个月复查时摄腰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未发现一例有腰椎不稳征象。24(三)棘突截骨术后愈合情况三)棘突截骨术后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时,手术区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摄腰椎X线侧位片示棘突断端间有连续骨痂通过。术后12个月复查时摄腰椎X线侧位片示棘突骨折线已消失。25(四)疗效(四)疗效术后术后术后术后12121212和和和和48484848个
9、月个月个月个月时复查显示优良时复查显示优良时复查显示优良时复查显示优良率均为率均为率均为率均为100%100%100%100%26术前术前术后术后12个月个月n=43术后术后48个月个月n=43术后复查对比术后复查对比P值值平均积分平均积分6.5613.4013.58P0.05平均改善率平均改善率83.09%84.8%P0.05两次复查的积分和改善率无两次复查的积分和改善率无两次复查的积分和改善率无两次复查的积分和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差异(P(P(P(P0.05)0.05)0.05)0.05)手术前后平均积分和改善率手术前后平均积分和改善率27五、结论28本术式治疗本术
10、式治疗DLSS,减压彻底、有效,减压彻底、有效,近期疗效满意;能保持脊柱稳定性,防近期疗效满意;能保持脊柱稳定性,防止形成新的压迫,远期疗效稳定。止形成新的压迫,远期疗效稳定。经棘突截骨入路显露清楚、操作方便,经棘突截骨入路显露清楚、操作方便,有利于棘上韧带和骶棘肌的保护。有利于棘上韧带和骶棘肌的保护。术后重建多裂肌止点,有利于恢复脊柱术后重建多裂肌止点,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动力性稳定。的动力性稳定。严格手术适应证及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严格手术适应证及术前准确的定性、定量、定位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前提。量、定位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前提。29基基 础础 研研 究究30一、标本来源标本来源31两侧剥离骶棘肌的棘
11、上韧带标本在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手术时,取自L3节段。3例均为男性,2630岁,无截瘫。内固定置入与取出两次手术间隔11.5年。一侧剥离骶棘肌的棘上韧带标本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时,取自L3节段。3例均为男性,2836岁。两次手术间隔11.5年。第一次手术剥离侧不分左右。32二、病理学观察结果33(一一)光光镜镜观观察察结结果果两侧剥离术后,棘上韧两侧剥离术后,棘上韧带血管壁增厚,内皮细带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肿胀,排列不规则,胞肿胀,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并有炎性细呈栅栏状,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胞浸润。一侧剥离术后,棘上韧一侧剥离术后,棘上韧带的间质中血管壁较薄,带的间质中血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棘突截骨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答辩论 棘突截骨 潜行 减压 治疗 变性 腰椎 狭窄 临床 应用 基础 研究 答辩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