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考题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思想史考题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思想史考题 .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一、 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1. “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2. 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
2、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运用,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3. 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4. 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这
3、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5. 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6. 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
4、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提倡“先人后己”。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7. 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8. 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
5、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9. 虚壹而静(荀):荀子功夫论、修养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解蔽,意为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虚”意为空虚,类似现象学的悬搁观点,“一”意为思虑专一,“静”指意识宁静不扰的状态。体现了以儒融道的特点。10. 黄老之治:指以黄老之学为治世学说的统治方式。所谓黄老之学,是远托黄帝之名、秉持老子虚静无为思想、建材儒墨名法之术所形成的具有
6、法家色彩的一种道家流派。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以此学说为治世之术,即“黄老之治”。黄老之学主要分为两大主题,即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黄老道家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或“工具性的道家”。二、 简答(4个/10分一个)1. 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1) 中,内也。本意为内外之“内”,引申为“适宜”“不偏不倚”“正”等义。庸,有“用”“常”“和”等义。中庸即为“用中”“中作为常道”“中和”等,是指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弊的处事方法或境界。(2) 中庸之道在伦理政治方面的表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调和各政治阶层和家庭关系,使人们在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保持合理
7、的秩序;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为“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即既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待人态度,又坚持思想和人格的独立;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为“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以宽容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做人审美方面的表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节制自己的情感。(3) 中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执两用中”,由“执中”发展而来,指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就叫做“执中”;偏离了这个度,就是失中。(4) 中庸也包含“时中”的含义,“时中”指相互对立的两点之间合适的终点,是随着时间等条件不断变化的,要真正做到
8、中,必须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5) 需要注意的是,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中庸是在肯定事物原则和性质的前提下,力争在其两端之间寻找最为合适的点,而折中主义是为了获取某些好处,一概否认事物的原则和性质。2.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1) “无为而治”思想出自道德经,是老子的政治哲学理念。“无为”并非指绝对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事物本性的有为。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2) “无为”的目的是“破有”。老子认为,“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治国也有着相同的规律,过多的人为干涉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民心浮躁。因此,只要遵循客观规律,满足百姓的基本需求,使百姓得以
9、休养生息,国家自然就会生机勃勃。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3) “无为”可以做到“以无摄有”。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3. 简述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1) 施行仁政即是王道。仁政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其明显的特征是在政治中加入了道德的成分。(2) 仁政的内涵有三,第一,统治者应当宽惠于民,实行“井田制”,使百姓皆有所养;第二,基于前者,统治者应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思想史考题 中国 思想史 考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