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 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
2、会形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6、财富的聚集
3、与消费中心;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8、金属器物的出现;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第二章 奴隶社会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2、西周时期为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3、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4、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5、先秦城市演变的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的地位提高。、出现人口特别集中的大都市,如齐临淄。、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王宫位于城中,建于高台之上,以利于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城市性质的转变。从以
4、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政治中心城和经济中心共同组成城市,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之一。、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职能的大幅增强,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居住形态的变化:居民从分散的状态集中到城郭之内;城郭内以“里”为居住单位;夏商西周时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瓦解,变为以职业划分居住区域。第三章 秦汉时期1、秦汉时期,闾里制形成,集中的市场,城市与山水园囿连成一片。 2、汉高祖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3、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
5、都城安全两方面因素。4、未央宫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宫。5、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汉民族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因此经济中心由中原向江南地区偏移。6、曹魏邺城是东汉晚年汉相曹操所营造的魏王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7、曹魏邺城的禁苑区为宫廷园苑,设三台冰井台、金虎台、铜雀台,设有武器库和马厮,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性质。8、曹魏邺城的禁宫区由宫城和宫殿官署区两部分构成,宫城以文昌殿为核心,官署区按前朝后寝制度布局。 9、北魏洛阳城平面布局上采用郭城内城宫城三城相套布局方式,平面呈一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10、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的空
6、间形态,这一发展过程以曹魏邺城为界标。11、明堂辟雍12、陵邑13、九六城14、里坊15、秦咸阳的规划成就:、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城市;、“市”进入城并设专门机构管理;、官窑、官作坊毗邻宫殿区;、“闾里制”较为成熟16、汉长安的规划成就:1、长安城建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首原上,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毫无疑问,皇宫未央宫被安排在最高处城市的西南角,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东南角,后妃的宫城桂宫、北宫、明光宫在中部。市场、手工业作坊和百姓生活区则被安排在了北部。宫城或宫殿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这不只是为了防止水患的需要,还考虑了安全问题。、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规模
7、最大的一座皇宫,远大于北京明清时期紫禁城的0.724平方公里。 、规划与地形结合,因地制宜,城区规划形制也更趋完整,城内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政治区、贵族豪宅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商业区等,与现代城市布局有几分相似 。、辟雍等礼制建筑的兴起。17、东汉洛阳的规划成就:、对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划思想进行发展吸收。、明堂、辟雍、灵台三雍的设立,是东汉在政治文化上区别于西汉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东汉重视礼乐教化,而区别于西汉侧重武功霸业,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明显的转折特征。、太学的设立、城中出现园囿18、曹魏邺城的道路系统的建设特点:道路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东西一条干道通(迎春
8、门金明门),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止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形的广场。第四章隋唐时期1、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2、隋长安新城选定在龙首原高地,位于汉长安东南,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创制。3、唐长安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4、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因此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 5、大明宫是唐朝初期新建的一处宫殿区,在郭城的东北处,在唐朝三大内中规模最大。6、含元殿为唐代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十一间。7、隋唐长安城的城市布局上,不使宫
9、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 8、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和地域分布除了南升北降、中心南移之外,还具有下列特点:即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9、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汉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10、隋文帝灭后周统一全国后,为什么仍在长安建都: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以严重破坏;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关中平原军事形式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11、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其原因:汉长安经历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此城从汉以来,凋
10、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不足建皇王之邑”。 汉长安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12、隋唐东都洛阳城的道路系统和长安城相比,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表现在: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的相似,正对宫城主要城门的南北大街是全城最大的干道。以对着各城门的道路为干道形成骨架,和划分坊里的一般道路形成方格形路网,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道路网不象长安那样完全对称。道路宽度也较长安为小,最宽的主轴线大街定鼎门大街宽120米左右,其余干道宽度为40米到60米不等,一般道路宽度在30
11、米以下。是吸取了长安的经验,宽度比较适应当时市内交通的需要,没有过多浪费用地,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第五章 宋元时期1、北宋的都城开封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2、北宋开封用街巷制取代传统管理严格的里坊制,自由商业街取代集中设市的传统做法,商业与全城居住区结合城市形态较为自由。3、南宋都城临安在城市建设上结合地理环境,城市形状建成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4,关厢5、瓮城6、四水灌都7、紫禁城8、如何从南宋临安城市规划的特征来看城市规划制度的变革:1废除集中市制,建立包括各种商业行业及新型服务行业如酒楼、茶坊、瓦子与浴室所构成之覆盖全城商业网络体系,以改进城市商业布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中国 城市建设 复习 重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