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题目及答案 .doc
《中医基础理论题目及答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题目及答案 .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容介绍1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原理论述阴阳消长基本形式及其指导意义。2何谓津液?津液是如何化生的?其具体过程如何?3津液的输布、排泄与哪些脏腑的功能活动相关?试分述之。4何谓津液?津液有何生理功能?试分述之。5何谓人体之气?其生成来源如何?其生成与哪些脏脏的生理活动相关?试分别说明之。6气的生理作用有哪些?试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论述之。7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如何?脏腑的气机运动有何特点?8气机的概念如何?为什么说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9宗气是如何生成的?其分布和功能如何?10试从生成、特性、分布及功能诸方面比较营卫二气的异同点。11血液是如何生成的?血液的正常运行方式及与脏腑的关系如何?
2、试分述之。12血液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血液有何生理功能?13气对血的作用如何?这种理论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14何谓“津血同源”?试从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之。1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6怎样理解心主血?17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肺的主气功能与呼吸功能之间有何联系?18何谓脾主运化?其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19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20何谓肾藏精?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21试述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22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肾主二便”?23试从生理病理论述肾与骨、髓、脑之间的关系。24试述心
3、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25肺与肾在病理上有何联系?26人体消化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这些脏腑的作用各如何?27中医学病因分类主要有哪几种?各包括哪些内容?28劳逸过度有何致病特点?29饮食失宜包括哪些方面?它有何致病特点?30结石有何致病特点?31瘀血有何致病特点?32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如何?33七情内伤有何致病特点?34何谓热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5何谓湿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6何谓寒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7何谓风邪?试述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38何谓扶正祛邪?试述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参考答案1答: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最基本的规律。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
4、种类型,其内容及指导意义如下:此长彼消:即阴长阳消、阳长阴消。这是由于阴阳制约较强造成的。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消彼长: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是由于阴阳制约不及造成的。即唐王冰注解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长彼亦长: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这是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临床上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皆属此类。此消彼亦消: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这是互根互用不及所造成的。临床上常见的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必然气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皆属此类。2答: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清稀者为津,稠浊者为液。津液来源于饮
5、食水谷,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份和营养而生成。具体而言,饮食水谷入胃,经胃的受纳腐熟,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脾主运化,赖脾气的“散精”和“升清”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与津液上输于肺,而后输布于全身。小肠“主受盛”“泌别清浊”,接受由胃传送而来的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营养物质和水份,上输于脾,经脾转输布散全身。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吸收,即大肠的“燥化”作用也参与津液的生成。总之,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胃、小肠、大肠的共同作用,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包括津液),一起上输于脾,经“脾气散精”而布散全身。
6、3答: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依赖于一系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脾主运化水液,为胃行其津液,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源。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通过其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其肃降作用将上焦的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输布起着主作用。一方面,通过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温煦和推动脾、肺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以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另一方面,贮藏于膀胱的津液在肾气的作用下,经三焦布散全身。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津行,通过气机的调畅促进津液的环流和输布。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上腾下
7、达的通道,只有三焦通利,津液才得以在体内流注输布。津液的排泄,有多个途径,其中肺主呼吸,通过呼气作用排除一定水份,通过卫气的调节作用化以为汗排出体外。尿液的排泄,是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无用的水液化以为尿排出体外。其次,大便的排泄也带走一定的水份。4答: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津与液同属一体,常常并称为津液。津液的生理功能有四:为滋润濡养作用。津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属人体阴液之一,所以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官窍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可化生血液。津液在还流过程中,渗入孙脉,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津液的代谢常随机体内生理状态和外
8、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为排泄代谢产物。津液在其代谢的过程中,通过汗、尿的排泄排出一定的代谢产物,使机体各脏腑的气化作用维持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之中。5答:人体之气则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气的生成来源有二:一为先天之精气,二为后天之精气。气的生成,有赖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肺为气之主,主呼吸,是人体内外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浊气,不断地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清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尤其为宗气的生成起着主导
9、作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通过脾胃的生理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为气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肾藏精。藏于肾中的精气,包括了禀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气,这种精气为元气之根,五脏六腑之本,人体之气生化之根本。6答:气的生理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作用。即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生理状态下,气的这种作用正常,就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和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病理状态下,当气的推动作用减退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退,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温煦作用。“气主煦之”即是对这一作用的概括,这种
10、作用主要体现在恒定人体体温,维持各脏腑组织正常的功能活动,促进血、津的运行等方面。在病理状态下,气的温煦作用减退,会导致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影响血液、津液的正常运行而表现为多种病变。防御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对外邪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为病后的康复能力。气的防御作用减退,多表现为抗病能力低下,易感外邪,患病后难以康复等。固摄作用。即对体内液态物质的固摄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若气的固摄作用低下,可导致体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如自汗、多汗、尿失禁、流涎,甚则导致各种血证。气化作用。气化,系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体现为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失常可影响体
11、内整个物质的代谢过程而形成各种代谢失常的病变。营养作用。即对全身脏腑组织的供养作用,为其提供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营养作用减退,必然会影响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为功能低下的病变。另:中介作用。气是感应传导信息之载体,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7答:气机,即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出入运动的体现。就五脏而言,心肺居上焦宜降,肝肾居下焦宜升,脾胃居中焦,通达上下,脾升胃降,为升降运动的枢纽。六腑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的消化过程中有吸收水谷精微的作用,可见六腑之气的运动降中寓升。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
12、间均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降的统一。总之,脏腑的气机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8答:气机,即指气的运动(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脾胃皆居人体中央属土,通连上下。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火上者心,宜降;水下者肾,宜升;左木右金,左木者肝,主升发,右金者肺,主肃降。心火宜降,肾水宜升,此水火既济,阴阳协调。肝气升发,肺气肃降,此升降相因,平衡协调。心肾肝肺之升降,均在中气。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他脏腑的升降运动,均赖脾胃之气以提供物质基础。升则赖脾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也。中气旺则脾升
13、而胃降,木火金水得以轮转,中气衰则脾郁而胃逆,木火金水皆失得以运用。故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9答: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合,聚于胸中而生成。宗气积聚于胸中(膻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功能,关系到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贯心脉者而行气血,帮助心脏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向下者注于丹田,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关系到下肢冷暖和运动。总之,宗气的功能不仅关系到肺的呼吸运动和心脏的正常运行,而且与人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故宗气又有“动气”之称。10答:营卫二气均属于人体气的范畴,其化生均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赖于脾胃的功能状态。其
14、不同点如下:特性不同:营气精专柔和,为“水谷之精气”;卫气疾滑利,为“水谷之悍气”。营属阴,卫属阳。分布与运行方式有别:营行脉中,循十二经脉和督、任之序循环运行,如环无端。卫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不受经脉之约束等。功能有异: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则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启闭汗孔,调节体温,温养脏腑,润泽皮毛的功能,同时,有助于维持人体“昼精而夜瞑”的功能。11答:血液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上注于心肺,经心的化赤作用而生成。此外营气、津液均参与血液的组成;肾精充足,归精于肝,也可转化为血。血液运行的基本形成是血行脉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心肺
15、之气的推动。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此外,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这些都是维持血行正常的基本条件。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肝的疏泄功能也是促进血行正常的重要条件。脉为血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只有脉道通利,血行才能正常。总之,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的配合下进行的,其中心气的推动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12答:血液是由脾胃、心、肝、肾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生成的。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功能活动尤为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心主血脉,使血行全身,为各脏腑提供营养从而促进血液的化生。
16、另一方面,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的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脉,经心化赤为血。此外,肝主疏泄,主升发,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肾藏精,为元气之根,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为血,且精血可以互化,精可化血,也是血液生成的途径之一。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二是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3答:气属阳,血属阴,它们之间存在着阴阳互根互制互用的关系。具体而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对血所发生的这三种作用,概括为“气为血之帅”。由于气能生血,故临床上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药品,就是取其“气能生血”之义;由于气能行血,临床上对气虚或气滞所致的血瘀证,常配合补气、行
17、气之品,是取其“气能行血”之义。又由于“气能摄血”,临床上由于气不摄血而见出血之候,必须用补气摄血方法,方能达到止血之目的。14答:津液和血液均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同属阴液范围,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其生成均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所化生,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有“津血同源”之称。在生理上,脾胃消化饮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又是生成津液和血液的基本物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孙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津液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渗入孙络而成为血的组成部分,故有津血互化之说。在病理情况下,当血液不足时,无以渗于孙脉外为津液,可致津亏的病变。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导致津液大量耗散,不能渗
18、入孙脉内参与血液的组成,甚则孙脉内之液渗出脉外而形成津枯血燥的病变。因此,在临床上,历来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以及“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15答: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人体的六腑、五官、形体、诸窍等组织器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机体的内外环境之间维持着相对平衡协调,即“天人相应”;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形成五脏精神活动系统;五脏主藏精化气,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六腑、奇恒之腑从属于五脏,故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16答:心主血脉,包括心主
19、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所谓心主血,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内循行的功能;心主脉,是指心脏具有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搏动是心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足、心血充盈、脉道通利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心主血脉的动能正常,表现于外可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病理表现,甚至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病理现象。17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基础理论题目及答案 中医 基础理论 题目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