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pdf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B/T 54641999 前言前言 本标准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 ISO1182:1990燃烧试验 建筑材料 不然性试验对 GB/T 54641985 进行的修订。本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92 开发的对火反应系列试验方法之一,它仅在实验室试验条件下评定材料的不然性,不能用于描述或评定材料在实际火灾条件下的火灾危险性,也不能作为材料燃烧危险性有效评价的唯一依据。系列对火反应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一下标准:GB/T 145231993(eqv ISO 5657:1986)建筑材料着火性试验方法;GB/T 161721996(neq ISO 5660:1993)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GB/
2、T 161731996(neq ISO/DIS 5924:1991)建筑材料燃烧或热解发烟量的测定方法(双室法);GB/T 54641999(idt ISO 1182:1990)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GA 1111995(neq ISO 9705:1993)表面装修材料实体房间火试验方法。本标准附录 A 对不燃性的评定判据作了规定,这是国际上被推荐的判据,也是我国 GB 86241997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对不燃性 A 级材料的规定判据。本标准取消了 ISO1182:1990 中第 4 章的“2)”注和附录 C 的“注 4”,这两条注是索取试验安置图纸和试验报告的注释。本标准生效之日起,
3、同时代替 GB/T 54641985。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和附录 C 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伯寅、卜爱萍、孙玉虎、裴英。GB/T 54641999 ISO 前言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各国际化标准化团体(ISO 团体成员)的一个世界性联合组织。国际标准的起草制定是通过 ISO 的技术委员会来完成的,每个团体成员都有权参加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的国际组织,只要与 ISO 确立了联络关系,都可参加 ISO 的工作。ISO 与国
4、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标准化的各个方面均保持了紧密的合作。技术委员会所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分发给各团体成员进行表决,并须至少获得 75团体成员的赞同,才能出版为正式国际标准。国际标准 ISO1182 是由 ISO/TC92“建筑材料、构件和结构的燃烧试验”技术委员会起草的。本标准第三代代替并废止第二版(ISO1182:1983)。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和附录 C 是提示的附录。GB/T 54641999 引言引言 0.1 确定一种材料是否直接助长火势,这是很重要的,本试验方法就是用于此项目的。所提供的实验结果将帮助管理机关确定将一种材料用于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进出和疏散通道,是否不会
5、有过分的危险性(参阅附录 A1)。0.2 从技术观点出发,本试验方法并未对“不燃性”给出绝对的表述。在执行法规时,或许有必要进行附加试验。包括不燃性在内的“对火反应”系列试验方法的概念可参阅 ISO/TR3814:1989 的第六章。0.3 国际海事组织(IMCO)所采用的试验方法(IMCO 的 A.472()决议)与本标准所述的方法类似,但目前还不完全相同。0.4 本标准对试验装置、试验程序和试验结果评价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指标,它的依据更合理并解决了原先试验方法中的许多问题。然而,试验的基本原理并未改变,从执行法规的角度和其他角度看,在有关对火反应的试验质量方面,总的可以认为,任何材料均表现
6、出与按原先版本进行试验时具有同样的性能。0.5 所推荐的评定判据列于附录 A,对本试验的评论意见列于附录 B。这些附录不是必须遵循的技术要求,但是,采用本试验的人员必须事先认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4641999 idt ISO 1182:1990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 代替代替 GB/T 54641985 Non-combustibility test method of building materials 1 范围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实验室条件下评定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的试验方法1)。安全警告所有参与燃烧试验的人员均应注意:试
7、样在燃烧时可能会释放出有害或有毒气体,应适当防范,以利健康。本标准适用于测试建筑材料。它不适用于测试有涂层、有饰面层或多层的制品。对于复合制品,可以对组成该制品的各组分材料分别进行测试,并在试验报告中说明。有涂层、有饰面层或多层的制品还可以按其他对火反应试验方法进行评定参阅附录 B(提示的附录)的 B1。2 取样取样 样品应足够大,以便能代表该材料,对不均匀材料更要注意。3 试样制备试样制备 3.1 试样 3.1.1 每种材料应制备五个试样。3.1.2 试样为圆柱形,直径mm0245,高 50mm3mm,体积 80cm35cm3 3.2 制备 3.2.1 试样应尽可能代表材料的平均性能并按 3
8、.1.2 规定的尺寸制作。3.2.2 如果材料的厚度小于 50mm,则 3.1.2 规定的试样高度可通过叠加该材料的层数并调整每层材料的厚度来保证。试验前,每层材料均应在试样架中水平放置,并用两根直径不超过 0.5mm 的铁丝将各层紧捆在一起,以排除各层间的气隙,但不得施加显著的压力。叠层的布置应使试样中心热电偶的热接点位于该材料内部,不应处于层间界面上。3.2.3 在试样顶部中心沿轴向应预留一直径为 2mm 的孔,孔深应使试样热电偶热接点处于试验的几何中心。3.3 状态调节 试样应放在 60C5C 的通风干燥箱内调节 20h 至 24h,并在试验前将其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试验前,应称量每
9、个试样的质量,精确至 0.1g(参阅附录 B 的 B8)。_ 1)重要注解:本标准试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仅用于描述在实验室控制的加热条件下材料的可燃性或不燃性。它本身不应被用来描述或评定材料在实际火灾条件下的火灾危险性,也不应将其作为燃烧性能方面危险性有效评价的唯一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9-05-31 批准批准 1999-12-01 实施实施 GB/T 54641999 4 试验装置试验装置 4.1 概述 4.1.1 在下述的试验装置中,除规定了公差外,全部尺寸均为公称值。4.1.2 装置为一加热炉。加热炉系统有电热线圈的耐火管,其外部覆盖有隔热层,锥形空气稳流器固定在
10、加热炉底部,气流罩固定在加热炉顶部。该装置详见图 1。4.1.3 加热炉安装在支架上,并配有试样架和试样架插入装置。4.1.4 应布置热电偶测量炉内温度、试样中心温度和试样表面温度。4.2 加热炉,支架和气流罩 4.2.1 加热炉管应由表 1 规定的密度为 2800kg/m3300kg/m3的矾土耐火材料制成,高 150mm1mm,内径 75mm1mm,壁厚 10mm1mm。包括固定电热线圈的耐火水泥层在内,其总壁厚不超过 15mm。表 1 矾土耐火材料的组分 材料 含量,(质量百分数)三氧化二铝(Al2O3)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SiO2,Al2O3)三氧化二铁(Fe2O3)二氧化钛(TiO
11、2)氧化锰(Mn3O4)其他微量氧化物(Na,K,Ca,Mg 氧化物)89 98 0.45 0.25 0.1 其余 4.2.2 加热炉管的电热线圈应采用 3mm 宽、0.2mm 厚的镍 80/铬 20 电阻带,按图 2 规定单层缠绕。4.2.3 加热炉管安置在一个由隔热材料制成的、外径 200mm、高 150mm、壁厚10mm 的圆柱管的中心部位,并配以带有内凹缘的顶板和底板,以便将加热炉管定位。加热炉管与圆柱管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填入密度为 140kg/m320kg/m3的氧化镁粉。4.2.4 加热炉底面连接一个两端开口的倒锥形空气稳流器,其长为 500mm,并从内径为 75mm1mm 的顶部均
12、匀缩减至内径为 10mm0.5mm 的底部。空气稳流器采用 1mm 厚的钢板制作,其内表面应光滑,与加热炉之间的接口处应紧密、不漏气、内表面光滑。空气稳流器的上半部采用一层 25mm 厚的矿棉材料进行外部 隔 热 保 温,该 材 料 在 平 均 温 度20C时 的 导 热 系 数 为0.04W/(mK)0.01W/(mK)。4.2.5 气流罩采用与空气稳流器相同的材料制成,安装在加热炉顶部。气流罩高50mm、内径 75mm1mm,与加热炉的接口处的内表面应光滑。气流罩外部采用一层25mm厚的矿棉材料隔热保温,该材料在平均温度20C时的导热系数为0.04 W/(mK)0.01W/(mK)。4.2
13、.6 加热炉、空气稳流器和气流罩三者的组合体安装在支架上。该支架具有底座和气流屏,气流屏用以减少稳流器底部的气流抽力。气流屏高约 550mm,稳流器底部高于支架底面约 250mm。4.3 试样架和插入装置 GB/T 54641999 4.3.1 试样架见图 3,采用镍/铬或耐热钢丝制成,试样架底部安有一层耐热金属丝网盘,试样架质量为 15g2g。4.3.2 试样架悬挂在一根外径 6mm、内径 4mm 的不锈钢管制成的支承件底端。4.3.3 试样架配以适当的插入装置,能平稳地沿加热炉轴线下降,以保证试样在试验期间准确地位于加热炉的几何中心。插入装置为一根金属滑动杆,滑动杆能在加热炉侧面的垂直导槽
14、内自由滑动(见图 1)。4.4 热电偶 4.4.1 应采用绝缘型镍铬镍铝铠装热电偶,外径为 1.5mm,丝径为 0.3mm。4.4.2 新热电偶在使用前应进行人工老化,以减少其反射性(参阅附录 B 的 B4)。4.4.3 炉内热电偶的热接点应距加热炉管壁 10mm0.5mm,并处于加热炉管高度的中点。可借助于一根固定于气流罩上的导杆以保持其位置的准确,热电偶位置可采用图 4 所示的定位杆标定。4.4.4 试样中心热电偶通过试样顶部一直径为 2mm 的孔,应使其热接点处于试样的几何中心(参阅 3.2.3 和图 5)。4.4.5 试样表面热电偶应使其热接点在试验开始时出于试样高度的中部并与试样接触
15、,在直径方向上与炉内热电偶相对(见图 5)。4.4.6 应用 5.5 规定的装置连续记录各温度。4.5 试验环境 4.5.1 试验装置不应设在风口,也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强烈日照或人工光照,以利于对炉内火焰的观察。4.5.2 为便于对持续火焰的观察和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可在试验装置上方设置一面镜子。镜子 300mm 见方,与水平呈 30夹角,位于加热炉上方 1m 处。5 附加设备附加设备 5.1 稳压器 为一台额定功率不小于 1.5kVA 的单相自动稳压器,其电压在从零至满负荷的输出过程中精度应在额定值的1以内。5.2 调压变压器 控制的最大功率应达 1.5kVA,输出电压应呈线性变化并能从零至
16、输入电压的范围内进行调整。5.3 电气仪表 应配备电流表、电压表或功率表,以便对加热炉温度进行快速设定。这些仪表应能满足对 6.5 规定的电量的测定。5.4 功率控制器 用来代替 5.1、5.2 和 5.3 规定的稳压器、调压变压器和电气仪表,它的型式是相角导通控制、能输出 1.5kVA 的可控硅器件。其最大电压不超过 100V,而电流的限度能调节至“100功率”,即等于电阻带的最大额定值。功率控制器的稳定性应接近 1,设定点的重复性为1,在全部设定点范围内,输出功率应呈线性变化。5.5 温度记录仪 GB/T 54641999 是一台能连续测量热电偶输出信号的记录装置,其分辨力约 1或相应的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材料 不燃性 试验 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