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传染病预防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传染病预防 .ppt(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条件、卫生状况的改善和计免的实施,世界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传染病的威胁仍然存在:死灰复燃(性病、血吸虫)、居高不下(TB、肝炎)、新增(禽流感、SARS、AIDS等);社会(交通便捷、人口流动、商品流通的频繁)、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改变,使得传染病流行更快、更广、更易暴发,所以,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述 一、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特征 定义: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人、人-动物、动物-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法定传染病种类(37种):甲(2)、乙(25)、丙(10);其中,SARS
2、、禽流感、肺炭疽按甲类报告,手足口非法定传染病,但按丙类报告。(一)分类(一)分类 1.1.按病原体分类按病原体分类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立克次体等。2.2.传播方式传播方式(1 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直接接触:皮肤、性;皮肤、性;间接接触:血液、体液;间接接触:血液、体液;围生期:母婴。围生期:母婴。(2 2)水、食物传播:)水、食物传播:(3 3)空气传播)空气传播 (4 4)生物媒介传播:鼠、犬、蚊子等。)生物媒介传播:鼠、犬、蚊子等。3.3.根据传染病结局分类:根据传染病结局分类:隐性感染为主:脊灰
3、、乙脑、流脑等;隐性感染为主:脊灰、乙脑、流脑等;显性感染为主:麻疹、水痘等;显性感染为主:麻疹、水痘等;死亡为主:狂犬病、死亡为主:狂犬病、AIDSAIDS等。等。(二)流行特征(二)流行特征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1.传染原传染原 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人、携带者)或动物。的人(病人、携带者)或动物。(1 1)病人:是重要传染原,作为传染原的意义取)病人:是重要传染原,作为传染原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毒性大小、活动范围。决于
4、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毒性大小、活动范围。(2 2)携带者:无症状,但排出病原体。)携带者:无症状,但排出病原体。潜伏期携带潜伏期携带:麻疹、水痘、甲肝、伤寒、:麻疹、水痘、甲肝、伤寒、菌痢等;菌痢等;恢复期携带恢复期携带:乙肝、伤寒、痢疾、流脑;:乙肝、伤寒、痢疾、流脑;暂时携带(小于暂时携带(小于3m3m)、慢性携带(大于)、慢性携带(大于3m3m)健康(无症状)携带健康(无症状)携带:实验室检查确定。:实验室检查确定。携带者作为传染原的意义:取决于携带类型、排携带者作为传染原的意义:取决于携带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持续时间及携带者的职业、习出病原体的数量、持续时间及携带者的职业、习惯、环境
5、、活动范围等。惯、环境、活动范围等。(3)动物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如鼠疫。人畜共患疾病:在人和动物间传播,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狂犬病、血吸虫。常见传染病:乙脑、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意义:取决于接触的机会、受染动物的数量、适宜的传播条件、传播媒介的存在、人们的知识水平、生活习惯等有关。传染病的病程:潜伏期:长短受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机体免疫状态等影响。短者凶猛常呈现暴发流行。临床症状期:前驱期、典型、非典型。恢复期:部分传染病的病人终身成为传染源。传染期作为确定隔离期的重要依据。2.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1 1)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空气
6、:飞沫、飞沫核、尘埃。特点:易传播、发病率高、季节性,人口密度、卫生是主特点:易传播、发病率高、季节性,人口密度、卫生是主要影响因素。要影响因素。(2 2)水传播:肠道传染病。)水传播:肠道传染病。饮用水污染饮用水污染 疫水接触疫水接触(3 3)食物传播:食者集体发病、潜伏期短、夏秋。)食物传播:食者集体发病、潜伏期短、夏秋。(4 4)接触传播)接触传播(5 5)虫媒传播)虫媒传播(6 6)土壤传播:破伤风、炭疽、蛔虫等。)土壤传播:破伤风、炭疽、蛔虫等。(7 7)医源性传播:操作不规范、生物、血液制品污染。)医源性传播:操作不规范、生物、血液制品污染。(8 8)围生期传播(垂直传播)围生期传
7、播(垂直传播)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人群易感性。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的迁入(流动人口)、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二、社区传染病监测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完成。第二节 传染病的社区管理 一、日常预防措施 1.加强健康宣教,提高防病意识 2.改善环境卫生,三管一灭 3.计划免疫 4.加强监测 二、疫情报告及防控措施 (一)疫情报告 法定报告人 报告时限(二)疫情控制措施 1.控制传染源(1)病人: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凡确诊或疑似者均按规定分级管理。(2)携带者:做好
8、登记,定期病原学检查,及时调换工作。(3)接触者: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或药物预防。(4)动物的管理:预防接种、检疫、宰杀、隔离治疗。2.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措施。针对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措施。3.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预防服药、防护措施、健康宣教。预防接种、预防服药、防护措施、健康宣教。三、社区计划免疫三、社区计划免疫 四、社区化学预防四、社区化学预防 (一)化学消毒(一)化学消毒 定义:利用化学方法消灭或杀灭外界环境病原体。定义:利用化学方法消灭或杀灭外界环境病原体。目的:切断传播途径,阻止传染病流行、预防交目的:切断传播途径,
9、阻止传染病流行、预防交 叉感染。叉感染。常用消毒剂:漂白粉、过氧乙酸、甲醛、碘伏、来苏、新常用消毒剂:漂白粉、过氧乙酸、甲醛、碘伏、来苏、新吉而灭等。吉而灭等。(二)药物预防(二)药物预防 INHINH(TBTB)、金刚烷胺(甲型流感)、磺胺(流脑)。)、金刚烷胺(甲型流感)、磺胺(流脑)。第三节 社区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一、流感一、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AgAg结结构不同分甲乙丙三型和若干亚型,甲型是人类流构不同分甲乙丙三型和若干亚型,甲型是人类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不耐热、不耐酸、对紫外线及常用消毒流感病毒
10、不耐热、不耐酸、对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敏感;耐干燥、耐低温。剂敏感;耐干燥、耐低温。(一)流行病学特征(一)流行病学特征 1.1.传染源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病人、隐性感染 携带病毒者,传染期携带病毒者,传染期5-7d5-7d。2.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途径:飞沫(30min30min)、污染的食具、玩具)、污染的食具、玩具等。等。3.3.易感人群:普遍,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易感人群:普遍,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复发病。4.4.冬春季多发,流行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并冬春季多发,流行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并死率较高死率较高(二)临床表现 取决于年龄、生理状态、抵抗力、病毒株,
11、表现有隐性、显性、死亡。潜伏期1-3d,全身症状、呼吸道、消化道表现,无并发症者3-4d开始恢复。(三)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流行监测、病原学监测):制定防范措施。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知识教育:锻炼身体、预防用药。二、结核病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呼吸道为主的慢性传染病;乙类。TBG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粘损伤处等侵入人体,而致各系统TB,临床以肺最常见;肺结核占全身结核的80-90%。病理特点: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TBG抵抗力强,最好的杀菌方法即将痰吐在纸上烧掉。培养生长缓慢(1m)。杀灭TBG方法:烈日下曝晒2h;来苏泡2-12h;酒精2min;煮沸1min;焚烧。(一)流行
12、病学特征(一)流行病学特征 与贫穷、落后相对应,我国流行现状为三高(感与贫穷、落后相对应,我国流行现状为三高(感染率、发病率、耐药率),西部高于东部,城市染率、发病率、耐药率),西部高于东部,城市高于农村,中青年多。高于农村,中青年多。1.1.传染源:痰菌阳性者(规律化疗传染源:痰菌阳性者(规律化疗2-4w2-4w内传染性内传染性消失)。消失)。2.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尘埃)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尘埃)3.3.易感人群:未感染过结核菌者。易感人群:未感染过结核菌者。危险人群:老、幼、矽肺、危险人群:老、幼、矽肺、H H、DMDM、AIDSAIDS等。等。传染性大小与病情轻重、排菌量、
13、咳嗽频率、通传染性大小与病情轻重、排菌量、咳嗽频率、通风、接触密切、抵抗力等有关。风、接触密切、抵抗力等有关。(二)临床表现及诊治(二)临床表现及诊治 1.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体检发现。早期:无症状,体检发现。典型:慢、长、全身中毒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典型:慢、长、全身中毒症状、呼吸系统症状。2.2.诊断诊断 接触史接触史 、临床表现、影象学(胸片、临床表现、影象学(胸片、CTCT)、)、PPDPPD(感染后(感染后4-8w4-8w才建立免疫反应,注意影响因才建立免疫反应,注意影响因素)、痰涂(每素)、痰涂(每mlml痰中含痰中含5000-100005000-10000条条TB
14、GTBG方可方可阳性)或痰培养(阳性)或痰培养(TBGTBG生长缓慢,需生长缓慢,需1m1m)、支气)、支气管镜检查(内膜管镜检查(内膜TBTB)。)。接种卡介苗者,接种卡介苗者,PPDPPD小于小于10mm10mm。结核的诊断程序:初筛初筛:典型的病史、结核中毒症状、排除其他疾:典型的病史、结核中毒症状、排除其他疾患,即转至专科,进一步明确。患,即转至专科,进一步明确。确诊确诊:排菌者排菌者:痰查:痰查TBGTBG阳性为金指标。阳性为金指标。不排菌者不排菌者:1.1.典型表现典型表现+胸片胸片2.2.实验性治疗有效实验性治疗有效3.3.排除其他肺部疾患排除其他肺部疾患4.PPD4.PPD强阳
15、性、结核抗体阳性强阳性、结核抗体阳性5.5.痰痰PCRPCR阳性阳性6.6.肺外病理证实结核。肺外病理证实结核。7.肺灌洗找TBG阳性8.肺部病理证实结核。以上1-6项中具备三项有意义,7-8条中任意一项阳性即可确诊。鉴别诊断:需与所有肺部疾患鉴别(肺脓肿、支扩、肺炎、cancer等)。转诊:疑诊、确诊一律转至定点医院,归口管理,到位率100%3.3.治疗治疗 化疗是控制结核的最好武器。化疗是控制结核的最好武器。.化疗原则: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化疗原则: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疗程:疗程:6-9m6-9m(强化阶段(强化阶段2-3m2-3m、巩固阶段、巩固阶段4-6m4-6m)
16、。)。(三)防治措施(三)防治措施 我国结核病防治主要政策:确诊者免费治疗、疑我国结核病防治主要政策:确诊者免费治疗、疑诊者免费检查、转诊医生补助、管理者补贴。诊者免费检查、转诊医生补助、管理者补贴。1.1.发现病人及时化疗发现病人及时化疗 有症状者尽快转诊(到位率有症状者尽快转诊(到位率100%100%),以便及时确),以便及时确诊;诊;确诊者及早用药确诊者及早用药 2.2.未感染者预防治疗未感染者预防治疗 5 5岁以下儿童有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者。岁以下儿童有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者。3.3.卡介苗接种卡介苗接种 4.4.已感染者的预防治疗:已感染者的预防治疗:PPDPPD阳性的特殊人群阳性的特
17、殊人群(HIVHIV感染者、感染者、H H、DMDM等)、等)、PPDPPD强阳性、强阳性、5 5岁以岁以下未接种卡介苗下未接种卡介苗PPDPPD(+)者。)者。INH INH 口服口服6m6m 三、病毒性肝炎三、病毒性肝炎 由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由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传染病,已明确的病原学分型有甲乙丙丁戊,还传染病,已明确的病原学分型有甲乙丙丁戊,还有未分型,各型预后不同。有未分型,各型预后不同。甲型:甲型:RNARNA、粪口传播、儿童多、急性多、黄疸、粪口传播、儿童多、急性多、黄疸多、无慢性化倾向及慢性病毒携带状态;预后好多、无慢性化倾向及慢性病毒携
18、带状态;预后好(重型除外);有疫苗,三管一灭可预防。(重型除外);有疫苗,三管一灭可预防。乙型:乙型:DNADNA、(体液、性、母婴等)传播途径复、(体液、性、母婴等)传播途径复杂、散发、成人儿童多见、无季节、急性感染杂、散发、成人儿童多见、无季节、急性感染5-5-10%10%转慢性、有肝硬化及肝癌倾向、病毒携带、转慢性、有肝硬化及肝癌倾向、病毒携带、有疫苗。有疫苗。HCV:RNA、血液传播、成人、散发、起病缓慢、不易发现、感染后50-75转慢性、有肝硬化及肝癌倾向。HDV:缺陷V,其他同乙肝。HEV:RNA、粪口传播、急性多、无慢性、老年人多、淤胆型多。(一)流行病学特征 肝炎传染性强,传播
19、途径复杂,其流行情况与社会经济、卫生水平、文化素质有关。我国为肝病高发区。(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 1.1.粪口:甲、戊。粪口:甲、戊。2.2.母婴:乙、丙。母婴:乙、丙。3.3.医源:乙丙丁。医源:乙丙丁。4.4.体液:密切生活接触、性接触,乙丙丁。体液:密切生活接触、性接触,乙丙丁。(三)临床表现(三)临床表现 1.1.潜伏期:各型不同,平均分别为甲潜伏期:各型不同,平均分别为甲30d30d、乙丁、乙丁70d70d、丙、丙50d50d、戊、戊40d40d。2.2.临床分型:临床分型:5 5型型 急性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全身症状、消化道症: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肝大
20、、肝功异常。甲肝起病急、热多;乙丙状、肝大、肝功异常。甲肝起病急、热多;乙丙丁缓、常无发热;各型预后不同。丁缓、常无发热;各型预后不同。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结合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影象学检查、病理结果将慢肝分为轻中重。重型肝炎:发生率约为0.2-0.5%,病死率高,按起病缓急分急(2w)、亚急(2w-24w)、慢重(有慢肝、肝硬化史者)三型,预后各不相同。淤胆型肝炎:症状体征分离、酶胆分离;老年人多见。肝炎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蛋白电泳PTA病毒学检查影象学检查鉴别诊断酒肝药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嗜肝病毒性肝炎黄疸的鉴别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
21、.急性肝炎2.慢肝:抗病毒、免疫调节、减轻肝脏炎症活动、延缓肝脏纤维化。3.重肝:支持、对症、并发症治疗。转诊指征:急肝、慢肝(中重度)、重肝、肝硬化活动期。病毒性肝炎诊断:病毒性肝炎诊断:1.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2.2.肝功能肝功能 3.3.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 4.4.排除其他肝损害原因排除其他肝损害原因 (四)预防措施(四)预防措施 1.1.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1 1)急性患者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到病毒消失(应隔离治疗到病毒消失(HBV-HBV-DNADNA转阴性、转阴性、HbeAgHbeAg转阴),作好消毒隔离。转阴),作好消毒隔离。慢性和携带者慢性和携带者根据病毒学指标(根据病毒
22、学指标(HBV-DNAHBV-DNA)确定)确定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否抗病毒治疗。(2)现症病人不得从事餐饮、托幼工作。(3)血源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 (1)卫生宣教,搞好个人卫生,水源、饮食、环卫管理,作好三管一灭,防止病从口入。(2)作好服务行业的消毒。(3)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4)疫苗、母婴阻断。(5)血制品管理。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目前只有甲肝、乙肝疫苗。被动免疫:甲肝-丙球,免疫期2-3m;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保护期3m。四、性传播疾病 STD定义:由性接触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而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并可累及全身主要器官的一组疾病。(一)危害
23、全球范围内流行广泛,日益猖獗;不只是局部病变,也可引起全身病变,致残or危及生命;传给下一代;不育、恶性肿瘤有一定关系。(二)常见STD 经典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牙肿四种。目前需要监测的八种STD有:AIDS、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牙肿。其他:几乎所有的病原体均可经性接触传播,病毒(肝炎、HIV、疱疹)、螺旋体(梅毒)、衣原体(性病淋巴肉牙肿)、细菌(淋病)、真菌、原虫(滴虫)、寄生虫(疥疮、阴虱)。(三)流行概况由于漏报严重,全球真正发病率很难确定;AIDS全球范围蔓延迅速,以非洲、亚洲最为严重;STD发展中国家流行率较高,我国大
24、中城市、东南沿海开放城市人口流动大,发病率上升快,近年来,逐渐由沿海-内地、南-北、城市-农村、牧区扩展。年轻化、男女比例缩小。(四)危险因素1.社会因素(1)性解放为STD提供了机会;(2)政府打击不力;(3)自我保护意识不强;(4)检测水平不高。2.生物学因素(1)母婴传播(2)医源感染:器械。3.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1)性乱、吸毒(2)接触病人的生活用品。(五)AIDS及流行特征1.定义:由HIV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无疫苗、也无特效治疗。获得性:非遗传、后天传染而得;免疫缺陷:免疫毁损,致机会性感染、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多系统。2.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
25、液传播3.临床表现分四期:(1)急性感染期(窗口期):部分病人出现一过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持续1-2w后消失。症状: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咽炎、吐泻、无菌性脑膜炎;血常规:WBC正常、淋巴减少、单核增多;血清学检测:感染2-6w后抗体阳性。(2)潜伏期无症状、非安全期、病毒在体内有强烈的破坏性,平均2-10y。(3)爱滋病前期:症状轻。淋巴结肿大:30%病人可能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无其他全身症状。全身症状:病毒感染的全身不适、乏力、肌痛、低热、盗汗、体重减轻、头痛、抑郁等,3/4有脾大。各种 感染(非致命性):脚癣、脓疱疮、尖锐湿疣、带状疱疹、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肠炎等。(4)典型
26、的爱滋病期(晚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结核、念珠菌、疱疹病毒、卡氏肺囊虫)和肿瘤卡波济氏肉瘤、非霍杰金氏淋巴瘤)。实验室检查抗HIV-Ab:如两次阳性,即做蛋白印记实验进行确诊;CD4记数:判断免疫状况。病毒载量测定。诊断要点流行病学:高危人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WHO推荐以下判断标准:抗体及印记实验阳性者,即可确定为HIV感染者;加二项主要体征及一项次要体征则确定为AIDS。主要体征:W下降10%以上;发热 1m以上;腹泻1m以上。次要体征:咳嗽1m以上、全身瘙痒性皮炎、反复单纯疱疹、口腔念珠菌、慢性进行性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全身淋巴腺瘤、淋巴结肿大、卡波济氏肉瘤、隐球菌感染。鉴别诊
27、断:急性期与传单鉴别;爱滋病期表现复杂多样,需和各种疾病鉴别;免疫缺陷性疾病鉴别。治疗:抗反转录病毒药物:1.反转录酶抑制药:核苷类(齐多夫啶、司他夫啶)、非核苷类(奈韦拉平)。2.蛋白酶抑制剂:印地那韦。HAART(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2种核苷类+1种蛋白酶抑制剂2种核苷类+1种非核苷类转诊指征:一律转专科5.预防措施(1)洁身自爱;(2)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及早治疗早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和传播的危险;(3)远离毒品,珍惜生命;(4)避免不必要使用血制品;(5)HIV女性感染者不宜怀孕、哺乳;(6)高危人群应主动定期检测(免费)。(六)预防策略及措施主要策略:1.建立保障系统,增加人、财、物的投入;2.四免一关怀;3.打击嫖娼、吸毒、非法献浆;4.提高诊治水平;5.尽早研制疫苗、特效药。主要措施1.加强宣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2.控制传染源:及时充分地治疗现症病人;3.切断传播途径:严禁嫖、毒;血制品管理、器械消毒、公共场所卫生管理;4.易感人群保护:作好消毒、隔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