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基础理论 .ppt





《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基础理论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基础理论 .ppt(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基础理论v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内部培训内部培训尿液的生成尿液的生成尿道尿道肾脏肾脏输尿管输尿管膀胱膀胱 尿是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肾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后生成,再流经输尿管,在膀胱内暂时储存,最终经尿道排出体外。肾脏构造肾单位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球肾小管肾小管远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集合管近曲小管近曲小管一个肾脏大一个肾脏大约约 有有100万万150万个肾万个肾单位单位尿液生成机制尿液生成机制1.肾小球的滤过:当机体的循环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的屏障作用,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及大部分血浆蛋白
2、无法通过,其余成分如一部分的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等被滤入肾小囊腔内,形成肾小球滤过液,成为原尿。2.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离子、大部分水、部分尿素等被近曲小管重吸收,而肌酐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3.肾小管与集合管分泌:分泌 、的作用及 、交换作用。尿液检验目的尿液检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重要检测项目之一1、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检测 肾病时,尿中会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病理成分;发生炎症、结石、肿瘤、血管病变等,各种产物可进入尿,引起尿成分的变化。2、其他系统疾病诊断 任何系统疾病的病变影响血液成分改变时,均可引起尿成分的变化,如糖尿病时尿糖增高、急性胰腺
3、炎时尿淀粉酶增高、肝胆疾病时尿胆色素增高等。尿液检验目的3、安全用药监测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磺胺药、抗肿瘤药等药物,常可引起肾脏的损害,监测尿中相应药物结晶的改变,可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用药安全。4、职业病辅助诊断 检验尿中重金属如铅、镉、铋、汞等排出量,对职业病的诊断、预防及开展劳动保护,具有实用价值。5、健康状况评估 尿检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可筛查肾、肝、胆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有助于发现亚健康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及疾病预防。尿理学检验一、尿量 一般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总量。参考值:10002000ml/24h(成年人)二、尿色及透明度(仅作参考)参考值:淡黄色、清晰透明(新鲜
4、尿)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雾状)、混浊(云雾状)、明显混浊(乳糜状)4个等级尿理学检验三、酸碱度PH值 参考值:5.06.5 (进餐后增高;晚上禁食后减低;变化范围4.54.58.08.0)与营养相关四、尿比重 尿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尿中可溶性固体物质主要是:尿素(25%)、肌酐和氯化物(25%)参考值:晨尿或通常饮食:1.0151.025 成人随机尿:1.0031.035尿理学检验五、尿渗透压 反映溶解在尿中具有渗透作用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等)数量的一种指标,是表示肾脏排泄到尿中所有溶质颗粒的总量(与数量、电荷有关)。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的较好指标。参考值:6001000
5、Osm/(kg )六、尿气味(仅作参考)新鲜尿具有微弱芳香气味,久置可出现氨臭味。新鲜尿即出现氨臭味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留等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腐臭味泌尿系统感染或晚期膀胱炎 大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老鼠尿”样臭味苯丙酮尿症尿有形成分检查尿有形成分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一、尿细胞检查1、红细胞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淡黄色,直径大约69m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低渗透压低渗透压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红细胞。高渗透压高渗透压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形或桑葚状。PH对红细胞的影响
6、:对红细胞的影响:酸性酸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碱性碱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肿胀容易溶解破裂,边缘不规则。异常红细胞v大红细胞:直径10mv小红细胞:直径6m,且常大小不等。v棘形红细胞:胞质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胞膜突起,如生芽样。v锯齿形红细胞:表面突起数量多、排列整齐、高低大小相似。v面包形红细胞(环形红细胞):形似面包形的空心环。v半月形红细胞:其形状如半月形。v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沉积,血红蛋白丢失。血尿v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红细胞不超过100万个,随机一次尿如果不离心浓缩,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离心浓缩后高倍镜视野下偶见。v尿液离心沉淀后每
7、个高倍镜视野可见12个红细胞,即为红细胞增多。v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血色,称为镜下血尿镜下血尿。v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色,称为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道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受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因而其形态正常。来自肾小管的红细胞虽可受PH及渗透压变化的作用,但因时间短暂,变化轻微,故呈均一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其中的红细胞形态变化与肾小球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段肾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
8、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对红细胞作用有关。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2种以上红细胞临床意义v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源性):见于暂时性血尿、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蛋白质一般不增多。v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源性):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尿蛋白增多及管型出现。2、白细胞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m,较红细胞大,不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镜下脓尿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
9、白色,甚至出现凝块,称为肉眼脓尿肉眼脓尿。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胞。白细胞检查脓细胞:是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形成,其外形多变,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急性期,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见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淋巴、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慢性炎症、新月形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
10、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见。3.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临床意义v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4.上皮细胞v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泌尿系统病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基础理论 尿液 有形 成分 分析 基础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