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语文素养.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学生的阅读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如链接背景、敲击字词、关注修辞、超文本阅读等,才能让学生在阅读道路上少走弯路,提高做阅读题的效率,甚至爱上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阅读 提高 语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22)14010101一般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依据须要,采纳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沟通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学问、实力、学习方法和情感、看法、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原委有哪些方法
2、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 知人论世,链接背景物不平则鸣。言为心声。每篇文章的出炉,是彼时彼地彼境的产物,适当了解作者,熟识写作背景,对初读一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将李煜前后期作品玉楼春和浪淘沙进行比较阅读。玉楼春描写的是宫廷歌舞盛宴的情形,风格较为绮丽柔靡;而浪淘沙则更显得凄惨悲凉。两首词同出自李煜之手,但风格迥异,这与词人前后期生活的巨大差异有重要关系。南唐灭亡前,虽然国家处于风雨缥缈中,但李煜仍过着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日子,此时的他更多的是儿女情长;而亡国后囚禁的生活,精神上的熬煎,使他更多的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因此,了解背景,既有助于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饱含
3、的深情,读透作品。二 细微环节处见真情,敲击字词详细阅读文本时,如能留意作者运用的某些关键字,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独特匠心。如苏教版辛德勒名单中有一段精彩对话:辛德勒:我原来不想告知你,我让高斯答应我为你说情,到了那边你会受到特殊待遇。伊特兹哈克(苦笑了一下):柏林传来的吩咐提到过所谓的“特殊待遇”,你不是指那个吧?辛德勒:现在短暂就讲“特殊待遇”吧。莫非肯定要用新词汇吗?辛德勒第一次提到“特殊待遇”时,他的本意是给伊特兹哈克特殊的关照,但做事一直谨慎的伊特兹哈克对此有所怀疑,就询问他这种待遇是否是法西斯对他下毒手的代称,但马上遭到辛德勒的否定。在外界正疯狂屠杀犹太人的紧急状况下,这位纳粹官员
4、会真心地救助犹太人吗?作者正是利用三次反复运用内涵各不相同的“特殊待遇”,示意出辛德勒的闪光人性,也为辛德勒由对伊特兹哈克的利用关系发展到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做了很好的铺垫。细细揣摩其中的味道,不难体会作者的良苦专心,也能更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三 妙笔生花,关注修辞修辞在阅读中俯拾即是,作者常运用不同的修辞来更形象化地表情达意。因此,通过对修辞的研习、揣摩,既可在无形中提高习作水平,更不失为理解文本的有效切口。如苏教版必修三品质中有这样一个比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
5、种死板的物品,原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肃穆的风度,似乎在痴迷着志向。作者用“像皮革制成的”比方格斯拉的容貌,给予他表情僵硬、呆板的特点。这位手艺精湛、技术非凡的制鞋匠格斯拉整日整夜地待在阁楼上,将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制鞋上,有时甚至忘了吃饭睡觉。长期与皮革、皮靴打交道,使得主子公仿佛已和这些皮革、皮靴融为一体,皮革已成为格斯拉血液中的一部分,生命中不行或缺的因子。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宁可饿死,也不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自始至终忠于自己的精湛技艺。这种金子般的精神何尝不似“皮革”一样,虽呆板却那么坚决、执著,永不变形。四 思维
6、碰撞,超文本阅读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驾驭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学以致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超文本阅读为学生自主思维供应了更为广袤的空间。学习了苏教版老王之后,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一般人的人性光辉,本人选取了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住的大山来阅读。其次天,有同学将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住的大山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索,评论道:“写了篇再读洪战辉事迹从:洪战辉的父亲将弃婴抱回家的那一刻起,她已经成为家庭一员,全部的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抚养她。这种本是很正常的行为,而央视却大力提倡全国人民学习洪战辉的事迹,不正说明他们降低了做人的标准,降低了道德的准则,从另一个侧面也正反映了全
7、国人民道德水准的下降”。暂且不论他们的观点是否合理,仅从他们的阅读过程来说,他们不但读懂了原文,更是对文本进行了再思索,能有自我的阅读反思,已难能珍贵了。因此,利用好教材,适时、适当地教授一些阅读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阅读道路上少走弯路,提高做阅读题的效率和精确率,甚至爱上阅读,真正“提高阅读实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酷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参考文献1秦训刚、蒋红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老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高校出版社,20042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2)3王晓辉等.新课程:语文教化怎样改革M.成都:四川高校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高照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