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端午日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老舍端午日2.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2、问:你们对端午节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端午日,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小组合作,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端午日的主要内容。2. 分析端午日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端午节的看法。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
3、法是否有效。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爱国情怀是否有所增强。4.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端午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对作品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讨论、汇报等形式的即时评价。课后作业、小测验等书面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端午日文本。2. 图片资源:端午节的习俗图片、相关文化背景图片等。3. 视频资源:关于端午节的纪录片、宣传片等。4. 网络资源: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诗歌等。八、教学
4、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营造端午节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问题引导: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3.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端午节习俗,阅读端午日文本,理解内容。2. 第3-4课时: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合作探讨。3. 第5-6课时:感受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怀,进行情感体验。4. 第7-8课时: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评价。2. 反思教学中的
5、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3. 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进行展望,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4. 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教学内容:重点关注端午日文本的内容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基础,修辞手法的分析则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三、教学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这两个环节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评价方法应多样,包括即时评价和书面评价,以及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五、教学资源:重点关注端午节的习俗图片、相关文化背景图片等资源,以及关于端午节的纪录片、宣传片等视频资源。这些资源有助于营造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六、教学策略:重点关注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引导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者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七、教学进度安排:重点关注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保证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