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 .doc(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 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制作动、植物或者真菌细胞的临时装片。2. 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新课】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2.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出示显微镜,让学生边看边复习)3复习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 学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思考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思考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思考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2、思考4:关于放大倍数的问题在10X10的显微镜一个视野中均匀分布有64个细胞,如换成10X40的显微镜,能看到多少个细胞?在10X10的显微镜一个视野中间一行分布有64个细胞,如换成10X40的显微镜,中间一行能看到多少个细胞?5.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6观察几种细胞 提供永久装片供学生观察7. 实验结果讲解绘制生物图的要求。绘图的要求包括绘图的工具要求,以及绘制生物图的方法要求。如,图的摆放位置和大小,线条和点点,指示线、注字和图名,作者姓名和日期等。8.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练习了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这是生物学上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在以后的实验中会经常用到,大家在课后要整理好
3、笔记,随时复习。【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完成显微镜知识的相关练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边看边学复习学生自主学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思考回答:1.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2.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3.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4. 放大倍数是指边长或直径放大的倍数4个16个学生讨论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反馈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1植物细胞
4、具有什么结构?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同的结构是什么?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什么?4与动植物细胞相比,真菌细胞有什么特点?5使用低倍镜观察标本,标本可以被放大多少倍?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个数与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个数有什么区别?6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与标本的实际情况有什么区别?参考资料:(一)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2个凸透镜成像。物体在物镜一二倍焦距之间使物体呈一个放大的实象,这个实象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目镜再呈一个放大的虚象,进人眼。(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1. 机械部分(1)镜座(2)镜柱(3)镜臂 (4)镜筒(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6)镜台(
5、载物台)(7)调节器:粗调节器(粗准焦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2.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1)反光镜(2)集光器(聚光器)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光圈(虹
6、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3. 光学部分(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三)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
7、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
8、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
9、,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 (四)练习用显微镜进行实际观察 (观察写有“上”的标本) 1、将观察到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看朝哪个方向移动,这说明了什么?2、观察写有“上”字的标本并写下你在视野中看到的图象3、变换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进行观察,看看物象有什么变化?4、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5、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五)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
10、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来源:Z#xx#k.Com(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来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8)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9)低倍镜找到物像后
11、,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来源: 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 推断组织样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3. 通过探究实验和探究后小组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探究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新课】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基本
12、方法。(一)还原糖的鉴定1. 原理: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2. 操作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二)脂肪的鉴定1. 原理:脂肪小颗粒 + 苏丹染液橘黄色小颗粒。2. 操作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滴苏丹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三)蛋白质的鉴定1.原理: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2. 操作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演示四类有机物的显色反应引导学生对要检测的样品作出假设提醒学生分工合作。小结:本节课我们练习了生物
13、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大家要重点掌握实验的原理,材料的选择及实验的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应用本实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物质鉴定。【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总结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异同点。3. 设计实验鉴定唾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 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 实验的材料选择有哪些要求?3. 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选材 制备组织样液 注入组织样液2ml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水浴加热:煮沸2min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
14、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取材滴苏丹染液去浮色制成临时装片观察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学生回忆演示实验,结合实物设计实验的步骤。学生自选材料分组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参
15、考资料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
16、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
17、),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蛋白质的鉴定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
18、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或苏丹染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
19、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淀粉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淀粉的材料,颜色比较浅,易观察。如:马铃薯。: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 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2. 说出DNA和RNA在结构上的异同点。3. 尝试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新课】复习导入:DNA和RNA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点?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也存在不同点,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
20、分布在细胞质中。(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盐酸的作用二、主要步骤(以人口腔上皮细胞为例):1.取材 滴: 刮: 涂: 烘: 2.水解 解: 保:3.冲洗涂片 冲: 吸: 4.染色 染: 吸: 盖: 5.观察 低: 高: 三、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得出了DNA分布在细胞核,RNA分布在细胞质的结论。而实际上DNA主要存在于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 使用 高倍 显微镜 观察 细胞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