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doc
《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 要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能给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科学的参考依据、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指明努力方向,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建议尽快完善我国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本文从实际发生的绩效评价失败案例入手,分析了隐含在这些案例中的内在原因,揭示了企业在实施绩效评价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片面理解,并提出了绩效评价是以实现战略目标和提高效率为目的的企业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同时具备测量、反馈、激励、惩戒的功能。作者从动机、程序、指标等方面提出了对企业绩效评价设计与运营的建议。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绩效评价
2、问题 对策目 录第一章 我国先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31.1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31.2我国现行经营业绩评价体系4第二章 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不足72.1未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管理的要求72.2对经营风险控制的考虑不足72.3未能够多角度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82.4绩效评估反馈不够,绩效过程走形式9第三章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思路113.1经营业绩指标的制定应充分体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13.2重视技术创新与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评价113.3强化风险事前预警和控制的业绩考核123.4建立系统的权变的指标体系13结束语15致 谢17参考文献19引 言目前企业纷纷进行绩
3、效评估,规范绩效评估制度,运用绩效评估 来评判经营者的经营绩效,确定员工的合理薪酬,促使其实现企业的目标。绩效评估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反馈信息供各项管理制度使用,是联系其他各项人事制度的细节。绩效评估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企业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第一章 我国先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1.1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和改革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计划管理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让利时期;三是90年代以后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时期。与此相对应,中国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发展历
4、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考核方法以实物量考核为核心。在这个时期,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其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政府无偿拨付,产品、规格、数量由政府计划决定,产品和劳务由政府统一调拨和销售,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利润全部上缴,亏损全部核销。在此情况下,对企业考核的重点是产品产量、质量以及节约降耗、安全生产情况。一方面,这种考核以政府为主导,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派生机构,处于附属地位。 这种考核实质上将政府也作为了考核对象。政府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另一方面,企业原材料、产品价格由国家制定,企业的产值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企业经营
5、者的能力也无法反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这种“政企不分”、“严约束”、“无激励”的考核方法,结果是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效率,造成许多国有企业千方百计的争资金、争项目、争资源,生产不计成本,重复建设非常普遍。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经济管理者和经济理论界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的问题,国家开始逐步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改革,政府逐步放松计划控制,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步确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初步拥有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同时,国家也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是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单一指标考核方法已不再适应于企业。1982年,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主要包
6、括总产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经济效益指标。这种考核方法避免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但未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当前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只是简单进行历史对比,导致“鞭打快牛”现象,越是基础差,越是容易得高分。为克服上述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实行承包制。企业按照一定的利润基数承包,超额完成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留成,明确企业工资总额、福利同经济效益挂钩,初步提出了对企业经营者要采用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政府一方面放权让利,逐步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逐步实现政企分开;另一方面,政府对国企的监管措施并没有配套改革。结果是政企没有真正分开,承包制也没有解决对经营
7、者的业绩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评价的问题,反而被经营者以维护企业经营自主权为由,不断侵犯所有者的权益,一定程度上诱导了企业经营者经济行为的短期化。企业经营者为完成业绩,不惜使大量损失长期趴在账上,经营潜亏逐步扩大,结果只能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这种考核方法最终演变为“无约束”、“有激励”,势必被淘汰。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这一总则,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企业监管的要求,提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淡
8、化产值指标,强化效益指标。1995年,财政部根据国有企业监管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和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制定了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指标不能整体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缺乏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指标;评价指标把税收指标作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管理特点。90年代末期,以财政部等五部委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吸收反映企业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的定量指标,以及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发展战略的定性指标。这套评价体系尽管比较繁杂,但考核指标体系相对较为完整,考核方式较为科学,评价结
9、果主要是为政府、投资人、债权人服务。这种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解决了如何评价的问题,但它不是一套完整的业绩考核体系,主要缺少目标值,以及考核结果如何同企业经营者奖惩挂钩。此外,部分中央企业把财政部等五部委的绩效评价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对所属企业的业绩考核评价和经营者奖惩体系。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现在实物量考核阶段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评价阶段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阶段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阶段1.2我国现行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该指标体系尽管较为完整,考核方式较为科学
10、。但是一种事后评价,总指标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某些指标计量上不完善,基本指标与评议指标没能有机结合。我们认为,可以设计一套通用性强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既体现出资人对企业的共性要求,又照顾不同的评价主体、不同企业及企业各成长阶段的个性特点,把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结合起来,在国家文件规定的评价体系与框架下,对评价指标的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和扩充。然后,在吸收平衡计分卡优点基础上,把财务指标拓展分析到为实现财务目标所需的各种非财务指标中去,最终建立一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的适应外部评价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说,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否决指标
11、。共性指标构建以出资人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兼顾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前提,以财务层面指标为基础扩展分析到客户层面、技术创新层面、生态环保层面指标,形成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果链,系统地、全面地、综合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个性指标由评价主体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特点,综合考虑企业成长各阶段财务特征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可供选择的指标中选定。否决指标包括各种可能发生的,对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地位有重大影响的特别责任事项,并确定其对于前述各项评价结果的部分或全面否决权。不难看出,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新指标体系是财务层面的评价指标与四个层面(社
12、会贡献层面、客户层面、技术创新层面、生态环保层面)的评价指标有机结合,有效地克服单一财务指标所导致的企业行为短期化、业绩静态化、评价片面化。1.2.2 新指标体系清楚地提示了各个层面之间的因果链关系。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财务业绩,使投资者满意,就必须先使客户满意,客户是企业利润的“提供者”。要客户满意,就必须提供优质的产品,这又有赖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应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对社会的贡献。1.2.3新指标体系设置了“个性指标”供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进行选择,体现了指标体系的广泛适用性。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竞争环境,需要不同的战略,进而设定不同的目标。每个企业运用该指标体系要
13、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指标。1.2.4 新指标体系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量化计算出基本评价结果,再利用不能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和缺陷,使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结果更加接近其真实水平。总之,该套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以财务评价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分析研究到客户、技术创新等非财务指标领域中去,设置为达到财务目标所需的各种非财务指标,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第二章 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不足有资料显示,通过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的92家位
14、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公司进行研究证明:大约有65%的公司对他们的评估制度有一定程度的不满。一位杰出的管理权威甚至提出一种更为消极的观点,他把绩效评估过程称为管理的七大致命疾病之一。如果绩效评估的方法运用不当或者不能适合企业的情况,就很难真正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企业必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与国际跨国公司正面竞争,这就要求充分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尤其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想留住人才和开发人才,就必须建立有效地人才激励机制,而绩效评估是做好人才管理的基础。由于我国企业经验不足,“大锅饭”思想和“人情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任然存在很多问题
15、。2.1未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管理的要求评估标准是绩效评估中的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整个绩效评估的效果,不少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不科学、衡量性差,直接影响了评估效果。对于我国不少企业来说,都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标准的制定主要靠吸取国内、外同行业其它公司的先进经验。这样,由于没有考虑本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如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等,而导致标准建立不恰当、不实际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严重偏差,使绩效评估流于形式、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过于单一。一些企业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标准的设计不合理甚至没有标准,没有绩效考核标准就无法得到客观的考核结果,而只能得出一种主观印象或感觉。以不相关的标准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
16、评,极易导致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应当建立在对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绩效评价标准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许多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评价标准中只有一些文字性评语,没有一个可以客观评分的标尺。从而评价者可以随意给个分数或者考核结果,有时难以避免渗透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这样的标准所得的考核结果就失去了意义。2.2对经营风险控制的考虑不足一些企业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评估的标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是因为评估方法不够灵活, 缺乏及时性。企业在评估方法上比较单一, 考勤制、领导评分制、主管部门检查制等方式是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
17、难以对员工对企业运作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此外, 评估由谁来执行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估的效果。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方式是由主管实施评估,、这可以反映出员工在各个方面差别,而且主管对员工有直接的了解。但是不利于评估的客观性,主观的主观性比较大,对评估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评估标准不熟悉,造成很大的误差。而且, 通常来说, 获得不同绩效指标的信息需要从不同的主体处获得, 应该让对某个绩效指标最有发言权的主体对该绩效指标进行评价, 评估关系和管理关系保持一致是一种有效的方 式, 因为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最有发言权。当然管理者也不可能得到被管理者全部绩效指标, 还需要从被管理者的其他方面取得。还有一些企业往往在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 绩效评价 存在 问题 对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