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全国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目 录一、人的称谓4【直称姓名】4【称字】4【称号】4【称谥号】4【称斋名】5【称籍贯】5【称郡望】5【称官名】5【称爵名】5【称官地】5【兼称】6【谦称】6【敬称】6【贱称】7【特殊称谓】7二、古代职官8【爵】8【丞相】8【太师】8【太傅】8【少保】8【尚书】8【学士】8【上卿】9【大将军)9【参知政事】9【军机大臣】9【军机章京】9【御史】9【枢密使】9【左徒】9【太尉】10【上大夫】10【大夫】10【士大夫】10【太史】10【长史】10【侍郎】10【侍中】10【郎中】10【参军】11【令尹】11【尹】11【都尉】11【冏卿】11【司马】11【节度使】11【经略使】11【刺
2、史】11【太守】11【都督】12【巡抚】12【抚军】12【校尉】12【教头】12【提辖】12【从事】12【知府】12【县令】12【里正】12【里胥】12【三省六部】13【官职的任免升降】13【星宿】13【二十八宿】13【四象】14【分野】14【昴宿】14【参商】14【壁宿】14【流火】14【北斗】14【北极星】14【彗星袭月】15【白虹贯日】15【运交华盖】15【月亮的别称】15【东曦】15【天狼星】15【老人星】15【牵牛织女】15【银河】16【文曲星】16【天罡gang】16【云气】16【农历】16【二十四节气】16四、古代地理17【中国】17【中华】17【九州】17【赤县】17【中原】1
3、7【海内】17【四海】17【六合】17【八荒】17【江河】18【西河】18【江东】18【江左】18【江表】18【江南】18【淮左】18【山东】18【关东】18【关西】18【关中】19【西域】19【岭峤】19【朔漠】19【百越】19【五岳】19【京畿】19【三辅】19【三秦】19【郡】19【州】19【道】20【路】20【山水阴阳】20【古称别称】20五、科举制度20【察举】20【征辟】20【孝廉】20【科举】20【童生试】21【乡试】21【会试】21【殿试】21【及第】21【进士】21【状元】21【会元】22【解元】22【连中三元】22【鼎甲】22【贡士】22【举人】22【生员】22【八股文】2
4、2【金榜】22【同年】23【校】23【庠xiang】23【序】23【国学】23【乡学】23【稷下学宫】23【太学】23【国子监jian】23【书院】23【学官】24【祭酒】24【博士】24【司业】24【学政】24【教授】24【助教】24【监生】24【诸生】24六、风俗礼仪24【春节】24【元宵】25【寒食】25【清明】25【端午】25【乞巧】25【中秋】25【重阳】25【腊日】26【除夕】26【伯(孟)仲叔季】26【十二生肖】26【生辰八字】26【孝悌】26【牺牲】26【三牲】26【太牢、少牢】27【家祭】27【朝仪】27【朝聘】27【朝觐】27【揖让】27【长揖】27【拱】27【顿首】27【
5、稽首】28【九拜】28【跪】28【坐】28【座次】28【席次】28【冠礼】28【婚冠礼】29【祖道】29【斋戒】29【虚左】29【再拜】29【膜拜】29【折腰】29【六礼】29【秦晋之好】29【举案齐眉】30【以文会友】30【讳称】30七、饮食器用30【五谷】30【五牲】30【五味】30【六畜】30【八珍】30【古代食器】30【古代炊具】31【古代酒器】31【羹】31【脍炙】31【古代家具】32八、音乐文娱32【五声】32【宫调】32【十二律】32【俗乐】32【雅乐】32【春江花月夜】33【霓裳羽衣舞】33【十面埋伏】33【五射】33【文房四宝】33【书法】33【六书】33【永字八法】34【阳
6、文阴文】34【岁寒三友】34【花中四君子】34九、文史典籍34【四书】34【五经】34【六经】34【十三经】34【三字经】34【千字文】35【千家诗】35【唐诗三百首】35【文选】35【古文观止】35【古文辞类纂】35【二十四史】35【史记】35【资治通鉴】36【太平广记】36【诗文集的命名方式】36【史书编写方式】36十、目录辞书36【目录学】36【经史子集】37【类书】37【太平御览】37【永乐大典】37【古今图书集成】37【丛书】37【四库全书】37【四部丛刊】37【四部备要】38【尔雅】38【说文解字】38【康熙字典】38【辞源】38【辞海】38【中华大字典】38【经传释词】39【文言
7、虚字】39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的含义39古代年龄称谓40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
8、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
9、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
10、(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
11、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
12、,被称为苏学士。【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称官地】
13、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
14、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
15、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全国 高考 语文 古代 文化 常识 汇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