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疟药奎宁、青蒿素的发现到新药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的谈药物分析学科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doc
《从抗疟药奎宁、青蒿素的发现到新药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的谈药物分析学科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抗疟药奎宁、青蒿素的发现到新药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的谈药物分析学科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抗疟药奎宁、青蒿素的发现到新药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的解析谈药物分析学科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摘 要:回顾了抗疟药青蒿素和奎宁的开发历程,概括了这两种药物的质量研究过程,畅谈了药物分析学科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关键词:青蒿素、奎宁、质量研究标准、药物分析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发病人数达35亿,年平均死亡人数高达100200万。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开发、合成治疗疟疾的药物,使得疟疾得到控制。西方科学家佩雷蒂尔(P.Jpellefier)和卡文顿(J.Bcaventou)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到了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从中
2、草药青蒿(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非洲地区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在这些药物的研究开发与后续发展过程中,药物分析的一些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奎宁的发现过程奎宁俗称金鸡纳碱,属于来自天然的生物碱类(alkaloids)化合物,最早是从茜草科植物金鸡纳树Cinchona ledgeriana (Howard) Moens ex Trim及其同属植物的树皮中提取得到的。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它的发现及应用曾经挽救了无数疟疾病人的生命。奎宁的真实起源目前并无实证,在西方,17世纪前南美洲印第安人靠喝金鸡纳树皮水治疗疟疾;约四百多年前欧洲殖民者侵略美洲时,很多欧洲人不
3、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染上了严重的疟疾而死亡。当时,西班牙驻秘鲁总督的夫人安娜(Ana Chinchn)也不幸染上了疟疾,这时一位印第安姑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安娜夫人偷偷送去了金鸡纳树皮制成的粉末,安娜夫人服用后,转危为安。后来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将金鸡纳树皮带到了西班牙,并将树皮取名为 cincnona。在 1742 年,瑞典植物学家 Carl Linnaeus(17071778)将这种树以总督夫人的名字正式命名为 cinchona,即金鸡纳树。1817 年,法国药剂师 Caventou 和Pelletier 合作,首先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得到了奎宁单体,并尝试对疟疾进行治疗,后来奎宁被证实就是存在于金
4、鸡纳树皮中的抗疟疾有效成分。科学研究表明,金鸡纳树的树皮及根、枝、干中含有 25 种以上的生物碱,特别是树皮中生物碱的量最高,干树皮中含有 7%10%的生物碱,其中70%是奎宁。天然奎宁的来源有限,仅存在于南美和东南亚等地区的茜草科金鸡纳属 Cinchona L.和铜色树属 Remijia DC. 植物中,远远不能满足民间治病所需。19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将金鸡纳树种子带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开始大面积种植;欧洲人将金鸡纳树皮提炼成金鸡纳霜供患者服用,但金鸡纳树适合生长于热带海拔8003000 m的山地,生长环境有限造成金鸡纳霜价格昂贵。19 世纪末,奎宁由欧洲传入我国,被称为金鸡纳霜,在当时是非常
5、罕见的药物。在 1817 年得到奎宁单体后,1852 年法国化学家 Pasteur 证明奎宁为左旋体,1854 年法国化学家Strecker 确定了奎宁的分子式,1907 年德国化学家Rabe 用化学降解法得到了奎宁的平面结构。但是,奎宁的立体化学结构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才被真正确定(图 1)。图1 奎宁的化学结构奎宁的分子式为 C20H24N2O2,分子中包含 20个碳原子、2 个氮原子、2 个氧原子和 24 个氢原子。母核结构中含有 1 个喹啉(quinoline)单元,1 个氮原子在桥头的氮杂双环 2, 2, 2,还有 4 个手性中心(C-3、4、8、9),其中最重要的手性中心有
6、 2个(C-8、9),绝对构型为 8S, 9R 构型。根据化学结构分类,奎宁属于喹啉类生物碱(quinolines)。从生源上看,此类生物碱被认为是由邻-氨基苯甲酸(o-aminobenzoic acid)衍生而来,其母体结构中含有喹啉母体骨架。喹啉类生物碱也是数量最多、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类生物碱,如同样分布在金鸡纳属等植物中的金鸡宁(cnichonine)、 金鸡宁丁(cnichondine)、奎尼丁(quinidine)等。此类生物碱的分子组成、立体化学结构、立体合成、生物活性研究等极大地吸引着众多的有机化学家和药物研究工作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天然抗癌药物喜树碱(camptothec
7、in)也属于喹啉类生物碱。人类不断探索治疗及预防疟疾的药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从天然药物向人工合成药物转变。1891年德国科学家古特曼(Guttmann)和埃利希(Ehrilch)从亚甲蓝具有一定抗疟活性出发,用一个长链的碱性基团去取代亚甲蓝分子中的一个甲基所得到的化合物的抗疟活性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之上,德国人在1925年将类似碱性侧链引入喹啉环,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抗疟药扑疟喹啉1934年,德国人安德撒(Andersag)合成了以氯喹为代表的4一氨基喹啉类抗疟药, 1950年美国合成了以伯喹为代表的8一氨基喹啉类抗疟药。1907年,在经过大量的实验的基础上,德国化学家拉贝(Rabe)报道
8、了奎宁的结构,。1945年,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R B Wdward)和多林(Doering)以7一羟基异喹啉为原料经过还原、重氮化、缩合等十六个步骤合成奎宁,该奎宁全合成路线成为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的里程碑1,2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国古代治疗疟疾主要依靠针灸和中草药。其中针灸是最早治疗疟疾的方法,根据疟疾类型的不同、病情的不同有不同的针灸方法,但在治疗时机上有要求,素问指出:“凡治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利用中草药治疗疟疾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上,中国药物大典本草纲目记载了174种之多的治疗疟疾的中草药。1967年,受政治因素影响,我国药学工作者开始研发抗疟疾药物。其基本思路
9、是采取民间验方,然后用有机溶剂分离药用部位并进行相应的药理筛选和临床验证,研究人员整理了多达808种可能的中药。据称她们开始并未考虑使用青蒿,因为它的抑制率极不稳定,12-80%,直至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从而得到启发,认为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改用乙醚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与中性部分分别对感染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小鼠以及感染猴疟原(Plasmodiumcyomolgi)猴的疟原虫血症(parasitemia)显示 100%的疗效。在1972年从青蒿中提取了具有抗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抗疟药奎宁、青蒿素的发现到新药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的谈药物分析学科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抗疟药 奎宁 青蒿素 发现 新药 质量标准 制定 过程 药物 分析 学科 开发 中的 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