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痰证研究概述.docx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痰证研究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痰证研究概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痰证研究概述 【摘 要】 “一百零一病皆由痰作祟”,诸多疾病的发生均与“痰”亲密相关,现代基础探讨及临床探讨均提示中医的痰证形成机制可能与血脂、血糖代谢、血液流变学、基因表达等因素的异样变更有关,是某些疾病形成的病理基础。通过对古代中医痰证的源流、证治探讨,结合当代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痰证的发呈现状进行阐述,以期对阐明其病因病机,提高辨证的精确性和临床防治供应肯定的指导。 【关键词】 病证结合;痰证;中医 【中图分类号】R255.8 【文献标记码】 A 【文章编号】1017-851705-0063-04 Abstract:“All diseases are caused
2、by sputum,” many diseas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utum is closely related to modern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hlegm card mechanism may be associated with blood lipids, blood glucose metabolism, hemorheology, gene expression Factor
3、s related to abnormal changes, is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certain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legm syndrome, syndrome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disease and syndrom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CM phlegm to ex
4、plain the status quo,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lectical and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s. Keywords:Syndromes; Phlegm syndrome; Chinese medicine 痰是中醫学的特有概念之一,中医医家认为痰既为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性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故自古以来就有“一百零一病皆由痰作祟”之说,认为痰
5、与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亲密的关系。而病证结合模式是以西医明确病名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的思维进行辨证分型以进行治疗,是现在中医临床普遍应用的方法,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方向之一。笔者就病证结合探讨痰证相关探讨,以期对阐明其病因病机,提高辨证的精确性和临床防治供应肯定的指导。 1 痰证的中医源流及证治探讨 1.1 “痰”字源流考 医家对“痰”的相识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对痰相关症候的描述,但当时并未明确出现“痰”字,也未论及痰的概念,更多的是被作为咳嗽的一种临床表现,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素问咳论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1。神农本草经中虽用“淡”字以代“痰”字,
6、但已有痰证相关症候的记载;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痰饮”证治的记载则侧重于“饮”。此后,西晋王叔和,东晋葛洪、范汪之、张湛,南朝宋人陈延之、齐梁之间陶弘景等均在各自的著作中对痰病有了较明确的相识。至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提出了“痰牢固”的概念,第1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痰证的相关病因病机,书中认为痰证病位在胸府,病因为感受外邪,病机则是水液积聚不能消散,由此导致出现心腹痞痛、气息担心等症状,首次明确的将痰、饮分立,为后世探讨痰证奠定了理论基石2。此后,中医痰证的相识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日益得到完善。 1.2 痰的生成机制 痰的生成机制不外内因、外因之分。以丹溪学派思想为例,外因有外感六淫,内因则可从“一百零一
7、病皆生于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来阐述,其中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气机郁结,是痰产生的干脆缘由,此处气的失常,脾气失运属升之失常,肺气肃降属降之失常,肺气宣发属出之失常,肾气固摄属入之失常,以上脏腑的气机异样均是导致痰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次痰的生成离不开水、血、津、液。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援引“水地说”,痰与气血津液均属于“水”的一种形态,在上者伏而为痰,在下者泻而为精,气血津液本为一气所生,同源而异形。因此,痰与津液、精血都是人体内水谷之气运化的多种状态,散为津液,聚则为痰,而痰如得气化,亦可转化为津液。古代医家中以朱丹溪最具代表性,气血津液方面主见从“气”入手,重视“气”的病变对痰
8、证形成的主要影响;从脏腑而论,则主见脾胃与肝在痰证形成的重要地位3。当代医家则首推邓铁涛教授,他认为痰是瘀的初级阶段,可最终演化为瘀,痰多可瘀脉,脉瘀可凝痰4。 1.3 痰的分类 在概念上,痰有“广义之痰”,也有“狭义之痰”。广义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水液状态发生质变的产物,其性黏腻、污秽、淹滞等5;狭义是指呼吸系统产生的分泌物。闻名清代新安医家程杏轩在医述杂证汇参中将痰的类型分为风痰、湿痰、热痰、寒痰4种“外感之痰”和郁痰、气痰、食痰、酒痰、惊痰、虚痰等数种“内伤之痰”6。风痰有动风之象;湿痰可出现倦怠乏力,屈伸不利;热痰多由火生,表现为火热之象,“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寒痰则表
9、现为肢节酸痛、行动受限。郁痰和气痰均为情志内伤所形成,全身症状明显;食痰和酒痰皆由过食肥甘厚腻所致,临床多表现为肥胖等;惊痰常表现为伤心癫痫;虚痰则是由脏腑虚弱导致的水液输布失常聚而为痰,主要是脾、肺、肾等。丹溪学派学者认为,气是导致痰形成的根本病因,一则气滞、气虚、气陷等气机失调,导致津液生化和输布失调,聚而为痰;二则认为气郁可化火,煎灼津液而成痰。由这两者衍生出包括热痰、火痰、燥痰、寒痰、湿痰、风痰、酒痰、食痰,风热痰、风寒痰、风湿痰等各类痰。 2 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痰证探讨 2.1 中医痰证标准探讨 目前通行的痰证的诊断标准可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证
10、候鉴别诊断学等7-9。谢蓉等10通过对痰证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并进行专家询问后,得出头重、眩晕、胸闷、痰多、痞满、体胖、纳呆、呕恶、嗜睡、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淡、苔腻、脉滑、脉濡、脉弦等与痰证相关性最大的13个条目。方永奇11则依据中医痰证致病特点确立了以下痰证推断标准:宏观辨证标准和次要条件,在臨床上依据详细表现根据肯定标准证确立。主要条件:咯痰;喉中痰鸣;舌苔腻;脉滑;次要条件:嗜睡;胸腹痞闷;肥胖;口干不饮;恶心呕吐;口眼歪斜。广东省中医院对2022年16月期间就诊的322例患者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痰证诊断标准,认为只要出现以下1个主症+1个次症或积分4即可诊断痰证。主症有苔腻=3分、脉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结合 模式 中医 研究 概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