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历年真题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科学导论历年真题 .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0年地理科学导论试题一 、简答题1.物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P240答:(一)物质文化对环境有强烈的依赖性,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制约。(1)环境向人类提供资源,提供物质生产条件,从而决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蒙古族的畜牧文化,爱斯基摩人的冰猎文化等。(2)环境资源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的地域风格。如山区的石木结构,黄土地区的窑洞等。(3)环境影响产业的分布格局地势。如第一产业受气候条件和水体分布的影响,资源型产业受资源分布的制约等。(4)地理环境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如气候适宜、地形平坦的地区生产力发展快,反之,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物质文明总是比较落后。(二)随着人类物质文化
2、程度的提高,文化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1)在农耕文明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对气候、土壤、水文等农作物生产条件的依赖。(2)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社会文明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为一对资源、能源产地的依赖,文明发展程度与资源的占有程度密切相关。(3)20世纪 6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出现后工业文明,信息产业发达。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对文明发展的意义加大。(4)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文明对环境的依赖的空间范围发生了改变,变地区、国家对所在局部环境的依赖为全体人类对全球环境的依赖。2.地球系统演化的过程.P47答: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分4个阶段,即天文时代、地质时代、生
3、物时代和人类时代。(1)天文时代。所谓天文时代就是地球作为天体的形成阶段。关于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受到肯定和认同比较多的是星云说。认为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都是太阳星云形成的。太阳星云中心部分收缩增温,达到热核反应条件后,太阳形成一颗恒星。氢元素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在辐射压力和太阳风的驱赶下逃离,剩下的主要是硅、氧、镁、铁等较重元素。地球就在较重物质形成的星云中的尘粒互相碰撞、吸引、合并形成。(2)地质时代。地质时代就是地球内部构造形成的阶段。地球形成之初,热能使地球内部增温,密度高而熔点低的铁、镍等物质熔融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地心,密度低而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熔融后上浮,地球逐渐分层形成地核、地幔和
4、地壳。原始地壳至少在40亿年以前形成的。地球原始大气是地球内部通过火山、温泉等喷发出来的气体形成的,其组成CO、CO2、H2O、N2。海洋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汽凝结而成。海水形成后,溶解了大量的CO2 ,使大气中CO2的逐渐减少。(3)生物时代。生物时代即地球上生物产生和进化的时代。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以及原始大气放电、火山喷发等能量的供应下,氨基酸、糖等简单有机小分子合成,在原始海洋中汇聚起来,经过长期演化形成原始生命。游离氧的出现对地球演化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岩石圈的成分,从缺氧还原态环境转化为富氧的氧化态环境。其次游离氧的出现对生物界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它促进
5、了生命的进化。(4)人类时代。人类时代即人类的产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大约距今二、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经过漫长的野蛮原始阶段,大约距今10000年前,人类的社会文明在地球上出现。漫长的农耕社会之后,距今200多年以前陆续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从此以科学技术所表现的生产力深刻迅猛地推进地球进化的历史进程。二、分析题1.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P382答:地理信息技术包括现代地图技术、遥感判读、制图技术和GIS技术等。21世纪是高技术全面发展的世纪,地理信息技术系统的发展,是地理学进入21世纪高科技时代的入场券。新世纪的现代地理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
6、字化。当前,全球信息科学的热点之一就是以“数字地球”为旗号的全球空间数据基础框架,把图像、地图、视频、音频等信息全部在空间秩序框架下数字化,并实现全面无缝化拼接,在此基础上,数字城市、数字流域等区域信息系统也将有大的飞跃。(2)多维动态可视化。地图信息系统或GIS系统多维动态可视化表达有突出的重要意义,如三位表现岩体、矿脉,思维表现天气、气候过程等,科学和使用价值都非常巨大,发展前景广泛。(3)智能化。提高信息分析技能师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从空间信息的认知到空间信息概括、分析,再到地理过程的预报、预测,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目前在地理决策方面已出现一些实际应用的GIS简便的程序软件,如工程
7、选址、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为实际的规划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辅助设计管理手段。但对自然过程的预测、预报信息技术尚需深入研究,将来预期会有更大的突破。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P220答:(1)公平原则。体现在四个层面上,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满足人类的普遍需求而不是只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代际之间的公平,即“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求”,保证后世人的发展权利。资源利用和环境利益的公平。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受压迫、统治和占领的人民,其环境自然资源应予保护”。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得到尊重。(2)持续性原则。发展必须在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8、。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旨。(3)需求原则。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增长。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别于悲观论就在于它承认人的需求,并努力去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4)和谐原则。和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与自然协调,这包括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节约的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发展中的协调,在治理环境上要实现全球统一行动,在经济上社会发展上也要实现全球统一行动。(5)高效率原则。可持续发展不是停止发展、减缓发展,而是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高效率的发展。 (6)质量升级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提高经济增长的
9、质量,要实现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最小、集体效益最好的经济增长;不是消极地保护环境,而是要接受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使原有的环境更好,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水平。3.区域发展的演化过程.P174答:区域演化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形态上表现为区域空间的演变。从国家或大的区域发展层面上讲,区域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采集时代区域。人类空间是近似于大自然的均质空间。人类除使用简单工具外,与动物没有大的区别,人类的活动简单分散。(2)农耕社会区域。人类社会空间在自然空间基础上特化,以独立的社会形态出现,基本是均质的。城市仅仅是农副产品的集
10、散地和行政中心,规模小而分散。基本上缺乏等级度的二元结构。(3)工业化预备阶段的区域。因投资缺乏,只能在区位优势度大、资源条件好的点上加快资源开发,通过集聚和积累过程,单一的核心和边缘明显分离出来。(4)工业化起飞阶段的区域。较高的资本积累,建立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经济处于告诉增长的阶段。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鲜明。城市群初步形成。(5)工业化大发展阶段的区域。工业内部分工细化,劳动地域分工鲜明,大规模工业化。多核城市结构形成,出现城市群、城市连绵带,“等级城市序列+专业化农业地带”。区域内部实现经济一体化。(6)后工业化区域。技术型高消费阶段与持续发展阶段。生产
11、增长大大超过人口增长,人的生活质量大为改善,城镇体系形成,等级结构明显,空间结构在更高层次上进入平衡状态。三、论述题1结合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P84。答:我国幅员辽阔,降雨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差异,导致水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丰富。目前,北方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5%,耕地占全国的65%,但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4。产生如此巨大差异,主要是受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地域分异规律是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它主要受地理纬度、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及地表的
12、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等四个方面主导因素的影响。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又主要是受地理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即纬度地带性和海陆梯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就是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向高纬渐次降低,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强烈,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微弱。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和降水的纬度地带性差异。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降水分布也沿纬度存在明显差异。从平均趋势来看,赤道附近低纬度降水量最大,回归线附近,降水量较低,温带地区较高,极地地区最低。这就导致了我过降雨量的趋势是从南到北依次递减,我国南方纬度低,夏季炎热多雨,冬
13、季温暖湿润,降雨充沛,河流径流量大,具有充沛的水资源。北方地区纬度高,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降雨较少。(2)海陆梯度地带性是指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造成海陆梯度地带性的根本原因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水的三相变化和水陆间热力差异造成海陆间气压和温度梯度,成为海陆间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动力,从而造成从海洋到内陆水汽输送越来越少,气候越来越干燥。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我国的降水的基本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而导致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
14、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可以打破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把南方充足的水资源输送到华北和西北干旱地区,可改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条件,从根本上缓解这一地区长期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对于控制地区差距的扩大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改善生态坏境质量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举措。2分析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P293答:但是现代区域地理学已不是原来意义的传统区域地理,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主要表现为:(1)对区域认识水平的深化,从区域的形态差异分析转向系统分析。引入系统论思想,从区域的结构、功能、动态过程联系去认识区域。通过区域整体结构和物质
15、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分析上,把握区域要素的整体特征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2)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摒弃了传统区域地理的描述体系,大量应用模型,转向演绎方法,形成区域系统研究体系,以代替传统的形态学分析方法。(3)兼蓄并容吸收了自然地理理论,景观学理论、区位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生态环境学理论、人类行为理论、区域科学的理论,形成更高层次区域建设区域开发理论思想。实践性、应用性、工程型加强,直接服务于区域开发区域治理。特别是80年代以后,区域范围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问题成为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和核心内容。苏联学者格拉西莫夫提出的建设地理学思想和钱学森提出的地理建设思想,都反映了区域地理思
16、潮现代的新发展高度。 总之,现代区域地理学思想在将区域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之一的思想这一问题上,依然继承了传统区域学派的思想,它认为科学研究的划分并不是只能紧依事物性质为对象进行,以实在的空间区域为对象依然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描述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主要的,演绎的推理的模型化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日趋重要,在一定层次上探索规律、法则,探索不同的类型、不同级别的区域演化发展规律,探索开发智力建设的科学的经济的途径,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不少地理学家断言,在理论深化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区域地理学仍将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础。2011年地理科
17、学导论试题一 简答题 2101 中国地缘政治战略2简述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内容。二 分析题 4103 文化整合的过程4现代地理学的特征5简述“一山有四季,十里天不同”所揭示的地理现象。6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区位论面临的挑战三论述题 20+25+257 世博会的一个南京会议“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从与会者或地理工作者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8 近现代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9 结合全球气候变暖谈谈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2012年地理科学导论试题一、简答(每题10分)1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2何谓“土地承载力”?二、简析(每题15分)3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有何影响?4地理学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有哪些共同特征?5地理实验技
18、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6在人地关系视阀中,前苏联地理学家B.B.索恰瓦提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三、综合论述 25+20+257论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8结合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之说,谈谈你对地理学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的认识。9结合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分析一: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防止移入地承接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业?(一)华中师范大学 2012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科学导论试题及解析 一、简答(每题 10 分) (一)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 解析:教材内容,在 P47,难度低。演化过程分 4 个阶段,即天
19、文时代、地质时代、生物时 代和人类时代。 (二)何谓“土地承载力”? 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 P226,难度中。属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内容,教材中有提到土 地承载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详细论述。回答本问题只需对“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做出详细解 释即可。具体答案可参考笔记。 二、简析(每题 15 分) (一)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有何影响? 解析:教材内容,在 P24,难度低。主要回答太阳活动对气温、降水、地磁场等的影响。 (二)地理学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有哪些共同特征? 解析:教材内容,在 P281,难度低。包括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可按原文作答。 (三)地理实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解析:教材
20、内容,在 P381,难度低。包括三个方面的趋势,可按原文作答。 (四)在人地关系视阀中,前苏联地理学家 B.B.索恰瓦提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基本思想是 什么?NO.62 解析:教材内容,在 P211,难度低。 三、综合论述 (一)论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25 分) 解析:教材内容,在 P41,难度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 (二)结合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之说,谈谈你对地理学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的认识。(20 分) 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 P292,在哈特向区域思想中提到“方塞插入圆孔”之说。本题难度 为高。要想回答完整,首先需要对哈特向思想有所了解,其次还要对计量地理学、理论地理
21、 学的发展及影响熟悉。回答本题,首先要阐述一下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要表达的意义,即 地理学不能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然后要对此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论证。我个人认为 此观点有道理,可以从地理学的特性即区域性和计量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的实践来证明。 (三)结合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分析一: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防止移入地承接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 业?(25 分) 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 P168,区域发展理论中有专门论述梯度推移理论。本题难度为高, 除了要掌握梯度推移理论的内容外,还要结合实际进行论述。回答本题,可分三个步骤,一 是解释概念,即梯度推移理论的内涵;二是论述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是提出防止 承接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业的方法。 以上题目的详细解答,可参考本人所整理的地理科学导论重点题目笔记,在本帖的 第 10 楼有一部分,也可以和我联系,。从解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地理科 学导论真题 70%的题目都是教材中的原文,可以直接参照教材内容作答。剩余 30%的题目,在教材中也有部分内容。地理科学导论考好的关键,有八个字:看好教材,牢记要 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