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 .doc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 .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思考题及答案绪 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地质学: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地壳和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变历史。二、填空题1、地质学发展经历了18世纪前古代地质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中叶地质学的创立阶段、近代地质学发展阶段三个阶段。2、地质学发展初期,学术界展开了水成论与火成论和渐变论与灾变论两场争论,对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
2、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地球概说一、名词解释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原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二、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2、大陆表
3、面按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及盆地等五种地形地貌单元。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5、大陆边缘分为大西洋、太平洋两种类型。6、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五部分构成。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8、根据莫霍面、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A地1000米深度处的温度一定比B地800米深度处的温
4、度高()。 4、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5、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6、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四、选择题1、岩石密度越(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是( C )。 A、高、面波 B、低、横波 C、低、体波 D、高、纵波2、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 );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 A )。A、500米、200米 B、1000米、500米 C、500米、100米 D、1000米、200米3、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 )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
5、为( C )个大的地形单元。A、5、2 B、2、2 C、5、3 D、3、24、大陆架的坡度( );大陆坡的坡度(B )。A、大、大 B、小、大 C、小、小 D、大、小5、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 );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 B )。A、弹性、弹性 B、弹性、塑性 C、塑性、塑性 D、塑性、弹性五、简述题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答:划分依据:主要依据为岩石密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划分结果: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详细结果:地壳的陆壳部分又分为上地壳(
6、硅铝质) 和下地壳(硅镁质);接近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带,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固体部分称为岩石圈;地幔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细分为液态外核、液-固过渡层和固态内核。2、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答: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速度将发生变化。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在液体和固体中均能传播。地 壳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岩石结构:是反映岩石矿物中
7、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包括矿物颗粒的结晶程度、粗细及均匀程度、分选和磨圆度等。岩石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颗粒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包括机械成因的层理、层面、变形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生物成因的构造等。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解理:矿物受外力后沿晶体格架规则裂开的现象。解理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二、填空题1、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2、按矿物的化学成分可将其分为自然元素、硫化物及类
8、似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盐类矿物和卤化物六大类。3、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4、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条痕和光泽。5、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 6、根据地壳的结构,可将地壳划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过渡地壳三类。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2、氧化物稳定性强,硫化物稳定性差,容易氧化()。3、硅酸盐类矿物是主要的造岩矿物()。4、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深;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浅()。5、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6、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
9、,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7、萤石的硬度要大于方解石,刚玉的硬度要小于黄玉()。8、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四、选择题1、大陆地壳密度( ),大洋地壳重力为(D)异常。A、大、正 B、小、负 C、大、负 D、小、正2、岩浆侵入深度越浅,岩石的结晶程度越(D),陆上沉积岩厚度( )海洋中的厚度。A、高、大于 B、低、小于 C、高、小于 D、低、大于3、卤化物在地壳中种类(B),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A、多、能 B、少、能 C、多、不能 D、少、不能五、简述题1、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如何相互转化。
10、答:一是成因不同。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水成的岩石。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为火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轻微变质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且约定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为压力、温度、热液等作用,改造原岩形成的。二是构造不同。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为具有层理和层面构造。岩浆岩的构造特征为块状。变质岩的构造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如果是沉积岩变质形成,则可以保留有层理或层面构造,也
11、可能因变质程度深的缘故成块状,而由岩浆岩变质形成则成块状。暴露在地表而又处于较高海拔位置的岩浆岩、变质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的岩石因构造运动可能下沉到地壳深处而成为岩浆,或者因温度、压力或热液作用而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下沉到地球深处成为岩浆,岩浆上升后形成岩浆岩。总之,三大类岩石在不断的演化和转化。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答:结构与成分: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层,也称为花岗质层;下部为硅镁层,也称为玄武岩层。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为康拉德面。大洋地壳缺乏硅铝层,只有硅镁层。大陆地壳密度小,2.7g/cm3; 大洋地壳密度大,3.0
12、g/cm3。 大陆地壳厚度大,平均33km,莫霍面深;大洋地壳厚度小,全球洋壳平均厚度68km,莫霍面浅。 大陆地壳沉积物厚度大,010km;大洋地壳沉积物厚度小,02km。 大陆地壳重力异常以负异常为主;大洋地壳重力异常以正异常为主。 大陆地壳年龄老,最早形成于46亿年前;大洋地壳年轻,最老的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大部分则形成于1亿年以来。 大陆地壳地震波速度分为两部分,硅铝层的纵波速为5.66.0km/s, 硅镁层纵波速为6.8km/s;大洋地壳硅镁层纵波速为6.8km/s。3、地壳均衡的基本原理。答: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
13、,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地球的历史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范围包括各个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包括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相对地质年代:根据生物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绝对地质年代: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
14、蜕变规律计算岩石的年龄。地层层序律: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简单地讲: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结构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地层切割律: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组: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
15、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二、填空题1、成种作用的模式包括渐变模式、突变模式两种观点。2、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五个大的时代单位。3、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五个大的地层单位。4、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变异促进了生物进化,遗传则限制了生物的多样性()。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由两栖类动物演变而来()。3、细菌和蓝藻在冥古代出现,震旦纪带壳动物爆发()。4、陆生维管植物于泥盆纪出现,恐龙盛行于中生代()。5、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
16、态组合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6、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7、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8、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9、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10、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11、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发展起来()。12、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
17、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的绝对年代()。13、古生界生物开始繁盛,白垩纪恐龙灭绝()。四、选择题1、蕨类植物比菌藻类植物出现的(),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现的(D)。A、早、早 B、晚、晚 C、早、晚 D、晚、早2、侵入体比被侵入的地层(C),腔肠动物门比原生动物门出现的()。A、新、早 B、老、早 C、新、晚 D、老、晚3、印痕是( B )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是( )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A、软体、软体 B、软体、硬体 C、硬体、硬体 D、硬体、软体4、二叠纪属于(B),震旦纪属于( )。A、古生代、古生代 B、古生代、元古代 C、中生代、元古代 D、中生代、古生代5、放
18、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越长,则若干年后蜕变产物(子元素)的含量越();地层时代越老,则所含有的生物越(A)。A、低、简单 B、高、简单 C、低、复杂 D、高、复杂五、简述题 1、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含义与区别。答:岩石地层单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依据岩性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可分为四个级别:群、组、段和层。年代地层单位是指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全部地层的总和。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答:进步性: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阶段性: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量变和急速的质变交替出现,在质变中生物大量绝灭和突发演化,从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不可逆性
19、:即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同时期的一致性: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地质作用概述一、名词解释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地质营力:将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作地质营力。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主要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它使地壳表层原有的矿物和岩石不断遭受破坏,又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它促使某些元素
20、不断富集或分散,并形成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同时也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包括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旋转能等。内力地质作用可以促使岩石圈的某部分(板块)发生缓慢的水平位移及垂直方向的上升和下降,并可使其发生分裂和碰撞,还可导致发生地震活动、火山作用及各种构造变动等等。二、填空题1、按地质作用的介质条件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海水的地质作用、大陆上的地质作用两类。2、按地质作用方式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五类。3、风化作用方式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形式。4、外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影响因素为气候和地形。5、内力地质作用包
21、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四种作用方式。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干旱气候区风化作用比潮湿气候区强烈()。五、简述题1、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答:外力地质作用方式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岩石通过风化、剥蚀被破坏,通过搬运作用而将破坏下来的物质带走,被带走物质的物质在适当的场所重新沉积下来,最后通过成岩作用而形成新的沉积岩。2、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答: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地形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
22、重塑地表形态,总体为“削高填低”。 风化作用和河流概述一、名词解释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化学风化作用:是指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化学风化不仅破坏了原岩,而且分解或溶解了部分原矿物,形成了一些新矿物。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包括生物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与练习题答案 地球科学 概论 思考题 练习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