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坐井观天教学反思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读懂这个故事,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多读,读中感悟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首先就要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才能理解故事。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1)自由读,圈出生字词,划出自然段。(2)小组合作读,纠正读音。(3)小组比赛读,互相评价。(4)师生配合读。(5)分角色读。(6)朗读与表情、动作结合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理解。在学生课文读得非常流利的基础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青蛙和
2、小鸟在争论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很好地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的能力。二、亲身体验,突破难点。 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天无边无际.天很大,青蛙说:”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天很小。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生:草原、大海、宇宙、大地等)难点的理解是青蛙的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为了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先亲身体验,再谈看法。首先让学生两手握空心拳上下交叠在一起,变成一口井,抬头看教室的天花板,然后说说自己看法。通过亲身的体验,学生知道了:因为手挡住了视线,所以看到的范围有线。然后再看看图,就会明白小鸟说天大
3、是因为它在井外,视线开阔,而青蛙在井底,视线被高高的井壁挡住了视线,它一抬头,只能看见井口对着的这块天,其他开阔的天地都看不见,所以它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通过亲身体验,谈看法,使学生懂得:我们不要目光短浅,要放眼看更远的大千世界的道理。三、拓展练习,培养想象力。 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看看,看看天有多大,世界有多美。我设计这样一个写话练习:以跳出井口的小青蛙为题目。展开创造性的、丰富的想象力,把青蛙跳出井口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写下来,学生兴趣甚浓。学生习作: 跳出井口的小青蛙 小鸟笑着说:“朋友,是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想跳出井口看个究竟。于是,他用
4、劲一跳,跳出了井口。哇!天真的大得看不到边,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棉花似的白云,小鸟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小河里的水清清的,小鸭子在水中嬉戏,小草绿茵茵的,花儿红艳艳的,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嗡”地唱歌,蝴蝶在花朵上翩翩起舞。青蛙高兴地说:“世界真美啊!我再也不想回到井里去了。”从此,青蛙就幸福地生活在井外,它不断地繁殖他的孩子小蝌蚪,等孩子长大了,就天天带着孩子们到田里去捉害虫呢!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2012-04-13 20:07:12|分类:教学点滴|字号订阅自己试一试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文章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颗石子儿,鱼缸里的水马上漫出来了
5、,如果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为什么?其他同学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回答的答案闹出了笑话。一个叫伊伦娜的孩子觉得科学家的话不对,在妈妈的提醒下自己做了试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文章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凡事要动脑动手,亲自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学生是学习和创造的主体,学生主体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创设相应的探究情景。首先,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诱发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应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鱼缸里放一颗石子,然给学生仔细地观察,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石子放进鱼缸里,水就漫出来了。“如果放进一条金
6、鱼会怎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展开小组探讨、合作交流学习,看看课文中的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再让一名学生亲自把一条金鱼放进鱼缸,把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来:“在装满水的鱼缸里,放一条金鱼,水同样漫了出来。”这样,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动手试”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容易就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这两个反问句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出示句子:“你不应该尊敬老师吗?”“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表达的就是:“你应该尊敬老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是肯定的意思。学生很快
7、就能理解妈妈话的意思就是:你既然不明白,就应该去试一试。在理解妈妈话意思的基础上,也就不难理解科学家最后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科学家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我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两句话。其次,做到师生互动:老师说反问句,学生改肯定句;同桌合作:一个人说反问句,一个人改肯定句,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反问句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将这两句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式。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主动学习空间,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012-04-14 21:53:19|分类:教学点滴|字号订阅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强,课文内容简单
8、,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上困难不大,关键是要通过读懂故事来理解故事里所包含的意思。那么,要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丢失)和“牢”(羊圈)这两个字的意思,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配合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9、 三、精读重点段,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读懂养羊人两次丢羊的经过(1-4)自然段,事理解课文的关键,我采用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好1-4自然段,再在小组内讨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羊?他丢了第一只,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学生知道:养羊人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养叼走了。第一次丢羊,他满不在乎,不听邻居的劝告,认为:羊已经丢了,羊还修羊圈干什么?这种看法很容易在学生中达成共识,错误已经犯了,还能怎么样?但接下来的文章告诉我们第二天羊又丢了一只,因为羊圈有窟窿,那么第三天呢?第四天呢?接下来的日子又会怎么样?羊若一天天丢下去,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4自然段,学生读着课文,读着想着,“亡羊补牢”的启示句牢牢地记在心上。 四、明理寓意,指导实际。 寓言是从简单的故事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亡羊补牢”的意思是: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让学生对养羊人作出评价,找出他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和养羊人一样的经历呢?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亡羊补牢的经历,再以知错就改为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也曾经历的亡羊补牢的事。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