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考前冲刺逆袭卷(7)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含答案.docx
《2024年新高考考前冲刺逆袭卷(7)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新高考考前冲刺逆袭卷(7)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年新高考考前冲刺逆袭卷(7)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
2、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蒋蓝:正直之人,
3、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段话应该作何解?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三种思想在境遇
4、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心灵。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心见性,
5、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东坡高妙,一点不写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更为关键的
6、还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忙碌的公事人而已。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真正的“闲”不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面的投影与纹理。“句有可删,足见其疏。
7、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C.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D.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
8、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和人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理解有误,原文为蒋蓝“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表述的主体不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右的影响力。C.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D.记承天寺夜游
9、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笔法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推理不当,由原文苏轼是“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不能推出苏轼在黄州时他的随笔成就最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拾薪汲涧煎茶外,依杖闲看云去留。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D.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C 诗句写白日漫长,诗人只好闲作草书、细
10、乳分茶,看似闲适恬静,但日中无聊更多地暗示诗人无事可做的郁闷和惆怅,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等待中的落寞,这种“闲”的内在不是“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4.关于本篇访谈在问题设置上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B.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C.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从开篇自序到新书后记,设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D.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答案】C【解析】本题
11、考查学生对材料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分析错误,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依然是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设置的,本文设问的顺序不是章节顺序,而是由“苏东坡的世界观和人生坎坷的原因”出发,到“他的创作主张”,再到“他的散文成就”,问题设置从人到文,从浅到深。5.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赤壁赋中所体现的苏轼哲学思想进行点评。(6分)【答案】儒释道思想贯穿于苏轼的一生,并在赤壁赋中呈现出左右互搏、三足鼎立的状态。“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以及对曹操的赞颂表明苏轼“尊主”“泽民”的儒家入世思想。“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共适美景”体现了物我等同、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本真的道
12、家避世思想。“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茫然”符合禅宗追求空灵的审美意境,以水月为喻,阐述事物的瞬息变化中寓含着永恒,符合佛家超世思想。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虽作于贬谪时期,但赤壁赋传达的却是历经磨难后的豁达旷阔,赤壁赋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佛家与道家消极避世思想在他身上呈现出顺不骄、逆而安的人生态度与乐观洒脱、超逸旷达的襟怀,这是对儒家入世思想遭遇挫折的补充和完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观点的分析、运用能力。运用文本观点,对赤壁赋主要思想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3、,完成69题。文本一:苦瓜是瓜吗?汪曾祺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莱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她奶奶问她:“黄瓜呢?”她点点头。“苦瓜呢?”她摇摇头。我想:她大概认为“瓜”是可吃的,并且是好吃的(这些瓜她都吃过)。今天早起,又问她:“苦瓜是不是瓜?”她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原来在她的“瓜”的概念里除了
14、好吃不好吃,还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大像瓜)。我翻了翻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我又翻了翻辞海的“黄瓜”条:黄瓜也属葫芦科。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瓜;而另一种很“像”瓜的东西,在北方却被称为“西葫芦”。瓜乎?葫芦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糊涂起来了。前天有两个同乡因事到北京,来看我。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同乡之一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苦瓜。他说:“我倒要尝尝。”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他说:“不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另一同乡说:“癞
15、葡萄,那我知道的。癞葡萄能这个吃法?”“苦瓜”之名,我最初是从石涛的画上知道的。我家里有不少有正书局珂罗版印的画集,其中石涛的画不少。我从小喜欢石涛的画。石涛的别号甚多,除石涛外有原济、清湘老人、大涤子、瞎尊者和苦瓜和尚。但我不知道苦瓜为何物。到了昆明,一看:哦,原来就是癞葡萄!我的大伯父每年都要在后园里种几棵癞葡萄,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成熟之后摘下来装在盘子里看着玩的。有时也剖开一两个,挖出籽儿来尝尝。有一点甜味,并不好吃。而且颜色鲜红,如同一个一个血饼子,看起来很刺激,也使人不大敢吃它。当作菜,我没有吃过。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是个诗人,他整了我一下。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他请我到
16、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苦瓜是瓜吗?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的种植地是广东、广西。现在云南、贵州都有。据我所知,最爱吃苦瓜的似是湖南人。有一盘炒苦瓜加青辣椒、豆豉,少放点猪肉,湖南人可以吃三碗饭。石涛是广西全州人,他从小就是吃苦瓜的,而且一定很爱吃。“苦瓜和尚”这别号可能有一点禅机,有一点独往独来、不随流俗的傲气,正如他叫“瞎尊者”,其实并不瞎,但也可能是一句实在话。石涛中年流寓南京,晚年久住扬州,南京人、扬州人看见这个和尚拿癞葡萄来炒了吃,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的。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菜市场偶尔有苦瓜卖,是从南方运来的
17、。买的也都是南方人,近两年北京人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农贸市场卖的苦瓜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所以格外鲜嫩。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一、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二、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
18、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探讨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三、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苦瓜就是苦瓜如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巴草,那就另当别论了。截至现在,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1986年9月6日(有删改)文本二:二三十年来,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
19、。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摘编自汪曾祺蒲桥集自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认为孙女对“苦瓜是不是瓜”的判断基于“苦瓜好不好吃”以及“苦瓜外表像不像瓜”这两个方面。B“我”的两个同乡第一次吃炒苦瓜时,都接受了苦瓜的“苦味”,并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C尽管各地对苦瓜的叫法或吃法不同,但总有人爱吃
20、,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D文本一由人们对苦瓜的不同认知,影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观点深刻,分析具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项,“我”的两个同乡第一次吃炒苦瓜时,其中一个同乡入口觉苦瓜甚“苦”,并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后来在“我”的影响下才认可应五味皆尝;另一同乡凭自己对“癫葡萄”的认知提出质疑:“癫葡萄能这个吃法?”,可见他们并没有都接受苦瓜的“苦味”,也没有都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从孙女识瓜写起,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开门见山,紧扣文题,总领全文
21、,使结构井然。B作者叙述了自己最初认识苦瓜的经历和吃苦瓜的趣事,使文章摇曳多姿而又不旁逸斜出。C“苦瓜是瓜吗?”一句在文本一中单独成段,既照应标题,引发读者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文。D文本一写北京人由“不吃苦瓜”到“也有吃苦瓜的了”的变化,为下文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张本。【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项,“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错,文本一从孙女识瓜写起,最后阐发对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开头并没有高度概括全文内容,所以不具有“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的作用。8请结合文本二中作者阐明的散文创作思想,分析文本一是如何践行这种创作思想的。(5分)【答案】散文应具有
22、丰富的表达方式。文本一从记叙家庭趣事写起,到阐发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结束,其中还有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并不局限于抒情。散文应具有自然平淡的风格,且趋近于生活化。文本一由日常生活小事切入,内容和语言都自然平淡,极具生活气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先分析文本二的观点。文本二中,作者围绕散文“过分重视抒情”的写作特点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从散文的表达方式来看,过分强调抒情会局限散文的写作;从散文的艺术风格来看,散文应该如实而自然地反映生活。然后据此对文本一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从散文的表达方式来看,文本一不过分强调抒情,其中有对孙女识瓜、同乡吃瓜的记叙和
23、描写,也有对孙女的赞赏、对石涛的喜爱,还有对苦瓜产地和种植地的说明,更有对文学创作的议论。从散文的艺术风格来看,文本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语言平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9如欲以“苦瓜可以吃”为题写一则关于苦瓜是瓜吗?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答案】辞海记载苦瓜是蔬菜,可以食用,不能单独从口感或外表上来评判苦瓜;苦瓜有炒、煮、凉拌等多种吃法,不能仅凭个人经验来定义苦瓜的烹饪方式;苦瓜之苦味是五味之一,总有人喜欢吃,不能轻易否定、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解析】本题是一道情景任务型的阅读题,其实质是要求考生按照指定的题目对作品进行评论,写出评论要点。评论题目为“苦瓜可以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考 考前 冲刺 逆袭卷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山东 专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