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美学家荷迦斯说,曲线往往产生优美。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观念中,曲线富有和西方不同的意思。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它是非人工的、非几何性的。曲线代表宛自天开的精神。从审美上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带来一种审美的惊奇感。曲线是柔和、温雅的,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和谐的精神。曲线在唐代以后为许多文人所重视,这是文人意
2、识崛起以后在审美领域的反映。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其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也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曲曲的小径、斗折萦回的回廊、起伏腾挪的云墙、婉转绵延的溪流、虬曲盘旋的古树,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陈从周说:“园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无意得之者,尤以私家小园,地甚局促,往往
3、于无可奈何之处,而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终挽全局。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说园)曲的艺术趣味,显然受到内倾型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造园家这方面的努力,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隔、抑、曲。虽然所有园林创造都会追求旷远的空间感,但在具体的造园中有时却故意封闭空间、隔开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由此再与其他园林景区襟带环映。这样既见出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迤逦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也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了曲处。这就是隔。那种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的
4、。而抑景真正可以说是在玩欲露还藏的游戏。中国很多园林进门处都不畅通,往往总是横出障碍,或有巨石障眼,如扬州个园一进园门,有一块巨石堵住。颐和园东宫门的入口处,有一大殿仁寿殿挡住人的视线,这都是抑景。然而抑是为了放,设置障碍的目的在于开。其命意正在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一抑,使景物暂时出现空白,犹如发箭时回拉;一放,则如手松箭发,在一片空白中映出最盎然的生机。抑玩的是心理牌。它使游览者心意收敛,犹如给游兴正酣的游客一剂清凉剂,抑后之放,却在此刚刚回抑的心灵中掀起狂澜,达到理学家所说的大快活境界。而曲更具韵味。钱泳履园丛话说:“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曲折历来被视为园林的命脉。园
5、林重曲线,看重的就是这种优美中的运动、运动中的优美,曲线的构造自然就具有生命力。其实隔、抑都是曲。曲是园林的灵魂。古代造园家在曲中追求生机,在一定程度上说,造园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山曲水曲堤曲廊曲,曲景处处,造园家曲为之,是要于曲水中见出沧海之浩茫,于曲廊中见出梯云之绵延,于曲栏处使一身黑白之姿显出袅娜之态,于拳石中曲出一贯通天地的气势来。曲廊邃宇,虚栏回环,层楼盘桓,绿萝袅烟之依回,嘉树翳晴之参差,均注意一个曲字,个园似乎是被这曲法曲成的。古人造园在无一笔不曲,无一笔不藏,径越伸越曲,廊越回越深,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也包含了层深,游者步步移,景色步步改。园林中有所谓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
6、、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今存之江南园林,如扬州的小盘谷,以小中见大著称,小中何以见大,即是成功地利用曲折幽深的造园方法,进门有厅横前,此乃是抑景,绕厅而后,忽见一汪池水,澄波荡漾,俨然平旷,随后步回廊,过曲桥沿轰墙,随行更步,随步改景,景中见曲,曲景相和,一行回廊、几曲清流、幽深的洞穴、蜿蜒的阶梯和那波浪起伏的园墙、参差错落的花窗遥相呼应,体现出优游回环、流转不绝的大化生机来。云墙和回廊很能体现出曲之妙。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中国江南园林中的云墙设置非常有特色,往往如绵延的长龙横卧于一片青山绿水之中,白色的墙壁和黑色的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一条逶迤的曲
7、线,别具风致。(选自朱良志中国艺术论十讲,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美学观念中,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宛自天开,是非人工、非几何性的,具有和西方美学不同的意蕴。B.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虽然地小狭促,但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同样可以形成悠远绵长的纵深之感。C.“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所以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不能呈现旷远的空间感,是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的。D.古代造园家在曲中追求生机,造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山曲水曲堤曲廊曲,能唤起人们更多的想象。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理过程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3.“曲
8、”作为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追求,除园林建造外,在其他艺术形式上也有体现。以下例子最不符合“曲”的审美特性的一项是(3分)A.在书法艺术中,草书和行书尤其偏爱“婉若游龙,飘若惊鸿”的至高境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体现这一精神。B.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C.“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行文笔法,在红楼梦中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也使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D.红烛啊,即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4.文艺研究作品往往注重考证,又将艺术、人生、哲学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分析。
9、(4分)5.扬州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请结合材料,为市文旅局在电视台宣传“城市名片”写一则文案。(不超过100字)(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濮 水濮水清清,初阳映照,水面上笼着一层薄雾。庄周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的芦苇丛中钓鱼。小徒弟富贵陪侍在一旁,焦急地盯着濮水,喃喃自语:“鱼儿鱼儿快咬钩。”对于小徒弟的念叨,庄周恍若未闻,竟然打起了盹儿。眼看太阳已经偏西,还是一无所获,富贵急道:“师父,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不知道师娘可否吃了中饭?”庄周缓缓睁开眼,只见濮水清清,有野鸭子在远处嬉戏,他缓缓地说:“野鸭嬉
10、戏,不改濮水清清”富贵知道师父又发神经了,每到这时他只能闭嘴不言,他知道师父此时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富贵咽了一口唾沫,本来想说饿了,想到师父也一天没有进食了,话就没好意思出口。突然,庄周一甩鱼竿,一尾活蹦乱跳的鲫鱼上岸了,在芦苇丛中蹦跳。富贵慌忙上去按住了鲫鱼,小心翼翼地捉到鱼篓里:“师父,咱们晚上终于有吃的了!”庄周嘴角上扬,幽幽地道:“多一鱼,少一鱼,不改濮水清清”富贵知道师父依然在发神经,他永远都不懂师父的世界。太阳渐渐西斜,霞光映照在濮水上,清清濮水染了一层红晕。富贵说道:“师父,太阳快要下山了,您还只钓了一尾小鱼,这样下去怎生是好?”想起之前威王送给师父一筐鱼,富贵接着说道:“师父,当
11、初威王送您一筐鲥鱼,您怎么不收呢?”庄周依然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眼神顺着鱼竿望向远方:“濮水清清,不养鲥鱼”富贵无奈地说道:“师父您说点儿我能听懂的吧。”庄周呵呵一笑:“富贵啊富贵,你不懂,自己钓的鱼吃起来香,别人送的鱼吃不得。”富贵道:“都是鱼,一样香啊,哪里有什么分别?”庄周依然望着远方,幽幽地道:“我钓鱼兮,用虫饵;他钓鱼兮,用鲥鱼。”富贵挠挠头,他永远都听不懂师父的话。他也望向远方,天色渐暗,只见濮水滚滚,水面上什么都没有,先前的那些野鸭早已飞走了。这时,富贵叫起来:“师父,师父,有人来了。”果然一队人马径直向庄周飞奔而来,为首的正是曲名和曲利两个大夫,富贵认得他们,之前送鲥鱼的
12、就是他俩。庄周依然像一截木头,端坐濮水边,持竿钓鱼,目不旁视。曲名叉手上前请了个安,说道:“濮水垂钓,庄先生好雅兴。”庄周微微一笑,并未起身回礼。曲利见庄周如此傲慢,不觉气往上冲,道:“庄先生,才刚去贵府拜谒,见尊夫人已经饿得说话都没力气了,您不觉得惭愧吗?还是跟我们走吧,到时您做了官,裘马扬扬,妻子富贵,多好啊!”庄周缓缓放下手里的钓竿,道:“富贵?我已经有啦!”一指徒弟,“告诉他们你叫什么。”富贵说:“我叫富贵,是庄师父的徒弟。”曲名和曲利相视一怔,向来听人说庄周疯癫,果然传言不虚,也不知道威王怎么就相中了他,竟然认为他是个人才。曲名想了想说道:“威王恳请先生能为国操劳做些大事。您何苦跑到
13、濮水边钓鱼,自找苦吃呢?”说话时瞥见鱼篓里一尾小鱼在游弋,不由得面现轻蔑之色。庄周拾起钓竿,望向滔滔濮水缓缓地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有三千多年了,楚王把它藏在鎦金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供奉,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呢?”曲名和曲利互望一眼,异口同声答道:“自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啊!”庄周点点头:“那好,二位请便吧。”两位大夫呆立半晌,摇摇头,悻悻地离开了。走了很远,二人耳边突然传来庄周高亢的歌声:“高官于我何加焉,吾独取濮水清清”(选自海燕2023年9期, 有删改)材料二: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
14、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叙述时间来看,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实现情节贯连,通过对“光线”意象的描写,勾勒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时间轴线,使行文严谨有序。B.从叙述结构来看,文章以“矛盾和对立”实现谋篇布局,主要体现在“师与徒”之间的认知矛盾和“仕与隐”之间的价值取向矛盾上。C.从叙述节奏来看,文章叙述节奏较快,起伏性强。通过对人物对话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突出不同人物的认知差异,
15、从而揭示了文章主题。D.从叙述语言来看,文章兼顾听觉语言描写和心理语言描写,对材料二的语言风格也进行了加工,以“文白相间”的样态深化作品意境。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中“野鸭嬉戏”与“濮水清清”在意境上浑然一体。“不改”一词强调了和谐的状态。B.句子中“多”与“少”既表明了垂钓收获数量,同时也开始化解小徒弟对师父行为的疑惑。C.句子中“鲥鱼”与“濮水”形成冲突,“不养”一词突出庄周意愿,同时也强化叙事张力。D.句子对“曳尾于涂”做出了当代理解和阐释,语意明晰,生动而悠远地呈现了文章的主题。8.有人认为材料一中画浪线语句中的“早已”可以表述为“突然”,分别
16、阐释两种表述的效果。(4分)9.材料一是对材料二的“故事新编”,作者也为濮水中的人物设计了新的名字。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新名字”对于表现“庄周世界”的意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豫让遁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
17、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使兵围之。豫让曰:“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若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选自韩非子)材料三: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
18、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日:“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昔郄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奏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
19、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删改)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让A于此时B曾无一语C开悟D主心E视伯之F危亡G犹越人视秦人之肥H瘠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指最终,终于,表示事情的完成、终结,与成语“不忍卒读”的“卒”词义相同。B.形容,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容”词义相同。C.下,指轻视,看不起,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用法相同。D.不胜,指禁不住,不能忍受,与鸿门宴中“刑人如
20、恐不胜”的“不胜”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豫让遇智伯,受重用,在智伯被灭后,逃到山中,为报知遇之恩毅然选择多次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B.豫让埋伏刺杀赵襄子未遂,赵却非常理解豫让的行为,认为他是义士,并将自己的衣服相赠以成全他。C.郄疵侍奉智伯,能洞察韩魏的企图,积极为智伯建言献策,虽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算是无愧于心了。D.智伯暴虐为政,荒淫无度而又贪得无厌,他不接受豫让的建议,在讨伐赵襄子时,反而招致身死国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分)(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
21、庶几复悟。(4分)14.司马迁、韩非子和方孝孺对豫让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简要分析。(3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元和十年(815年)夏,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寄赠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所作。四者与柳均为王叔文集团要员,永贞革新失败,同谪南方为司马。至本年奉诏入京。时执政大臣有拟启用之者,但阻挠势力太大,仍发边地为刺史。乱飚(zhn):吹动。15.下列
2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诗人登高所作的抒情诗,诗人遥望海天,引发茫茫的愁思,以一“愁”字挽结全诗,是诗眼所在。B.“乱飚”“斜侵”两个动词忽起狂澜之意,形象描绘了风急雨骤之景,使南国景象于粗犷中透出凄美。C.诗歌通过变换写景视角,描写诗人举目遥望,因岭树重叠,阻隔了他回望故乡的视线,因而愁肠百结。D.整首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16.在为这首诗歌拟写文学评论时,有同学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更深的孤独”,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义乌市 普通高中 2024 届高三 适应性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