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发展的哲学思辨.docx
《对中医发展的哲学思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医发展的哲学思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中医发展的哲学思辨 摘要:文章就中医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探讨,包括中医的“观念”能够被现代“转译”吗,“关系实在论”能够替代“实体本体论”吗,真能以系统科学重构中医理论吗,真能用困难系统科学说明中医理论吗,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是中医药的救命稻草吗,“分子中医药学”能救中医吗,究竟什么才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中医科学探讨何去何从。文章认为,中医发展的道路仍不清楚,还需接着求索。 关键词:中医;哲学 doi: 10.3969/j.issn.2095-5737.2022.01.011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
2、se Medicine Development Wang Songjun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some releva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which includes whether the Concept of TCM can be Translated in modern manner, whether Physical Ontology can be replaced
3、 by Relation Realism, whether the TCM theory can be reconstructed by systemic science or interpreted by complicated systemic science, whether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can serve as straws for TCM, whether Molecular TCM and Pharmacology can save it, what is the real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
4、onof TCM and Pharmacology and which is the way for TCM study. It is sugges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CM is still unclear and merits further exploration. Key words: TCM; philosophy 中医科学性争鸣的目的是为了找寻中医的科学规律,更是为了遵循科学规律发展中医。 1 中医的“观念”是否能够被现代“转译” 其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能被现代“转译”吗?整体地考察人的生命与疾病,无疑也是一种可取的相识方法。就像以信息论的方法来相
5、识某个事物一样,同样可以忽视事物的结构性质,而仅以信息的产生、传播、存储、加工、分发、接收、应用、反馈等等环节为主要相识指针,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去相识事物,都必需以他人能够理解和接收的方式来加以阐释,并得到认同,才能成为共识。也就是说,科学的学问特征,可能具有独特性;但是,科学的相识特征,不应具有孤立和排他性。无论对于现代科学,还是对待中医而言,现代科学学问的丰富程度都毫无疑问地远远超过古代,以现代通用的科学语言将中医阐释为可为科学共同体理 和接受的概念、原理,为什么如此困难。究竟是中医自身的问题,还是这个“转译”过程的问题,还是根本就不能实现“转译”? 其二是中医的
6、“自然观念”能被现代“转译”吗?中医强调宇宙万物的共性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强调相识人的生命与疾病时须要联系天文和地文,是特别难能珍贵的。尽管相互联系的哲学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其比附方式和语言,是特别牵强附会的。而现代有些“中医”,还在为证明这种比附的“正确性”而辩护,则是极为荒唐的。假如我们对经典甚至已经失去探究的看法、怀疑的精神和批判的志气,而将经典教条化,成为本本主义者、唯古唯经者,那么中医也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其三是中医的“好用观念”能被现代“转译”吗?中医的丰富临证阅历和大量医药实践,之所以没有成为集理论、方法、技术于一身,融基础、应用、标准于一体的学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
7、平有关,也与近代中国的科学落后有关,更与中医接受近代和现代科学的程度有关。中医确怀“究天人之际”的思想,但“通今之变”严峻不足。 其四是中医的“直觉观念”是中医学这座“大厦”在地基上的严峻缺陷。只有当中医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五行”、“八纲”、“三焦”、“四诊”能够被现代科学所阐明并被证明科学理性,中医才能真正地科学化,也才能现代化和国际化1。 2 “关系实在论”是否能够替代“实体本体论” 有中医学者从哲学基础和物质科学的层次,深化探讨了物质的“第一性的质”与“其次性的质”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以“关系实在论”代替“实体本体论”的必定性和必要性,并示意了“关系实在论”是对中医
8、“关系”理论的哲学理论支持。这个问题既特别重要,又特别困难,值得仔细探讨。 其重要性在于,它干脆影响我们相识中医的中心或“焦点”是应当放在“实体”还是“关系”,甚至确定中医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探讨的“重心”。其困难性在于上述论述中有不少问题还没有理清。一是,“以现代科学、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关系实在论”与中国古代形成的中医的所谓“关系”理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既不同质,也不同类,也就是说,从逻辑学上讲,既不行比较,也不行类比。现代的所谓“关系实在论”是能够通过科学哲学的语言使人明白的“关系论”。而中医理论的“关系论”则是不能够通过现代科学哲学的语言使人明白的“关系论”。二是,“关系实在论
9、”强调“第一性的质”和“其次性的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发生改变,确定“关系实在”的同时并不否认全部“关系”都是物质的属性,也就是说,并非因为重视“关系”而忽视“实体”,相反,从相识论的角度看,能够相识实体的应当、也必定是首先相识实体,而只有当不能相识实体或者实体模糊时,才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去“相识”这种存在的“关系”,从而推论可能潜在存在的物质。三是,作者将“系统中心论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作为“科学探讨的重心从实体转向关系”的一条重要论据,值得商榷。因为科学系统论在强调“系统”的关系观念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系统的结构,即所谓“部分”。科学系统论强调,必需至少从系统特征、系统结构、系统功能、
10、系统环境、系统演化等方面去相识系统,才能算是“系统”地相识。因此,第四,“以关系为立足点,破实体本体论,贯彻非实体主义,的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到了东方”的立论不能成立。“关系实在论”并非出于东方,其“以现代科学、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为基础”也完全不同于东方思想,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回来”。 现代所谓的“关系实在论”对于我们相识中医,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可借鉴的思想方法;“关系实在论”可以作为“实体本体论”的相识论层面上的重要补充,但绝不是取代。就像相识西瓜可以干脆相识和解剖相识,而没有必要从种子、土壤、气候、水分等去推想、揣测,但是目前相识宇宙爆炸却只能依据有限的科学视察和“关系”去推想一样。不行
11、能离开“实体”去表述“关系”。“实体本体论”与“关系实在论”并不冲突,而且必需共存、互为补充。 那种所谓的“西医就是将人看成机器”的相识,与将江湖骗子看成中医代表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同样可怕的偏见。现代医学从来也没有将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细胞、不同的基因、不同的功能大分子、不同的电解质和元素等,看成是毫不相干的孤立存在,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现代医学也始终坦然承认相识的局限性,并不否认相互联系以及潜在联系的可能,从不认为探究已经到头,而是始终在进行不懈的探究。 3 能否以系统科学重构中医理论 不少知名学者提出用系统科学思想重构中医理论体系的设想。将来构建的所谓中医系统论
12、体系很可能是,中医概念意义上的心、肝、脾、肺、肾等“藏象”好像是系统的模糊结构,相生相克好像是系统的结构功能关系,风、寒、暑、湿、燥、火等好像是系统的环境影响因素,卫、气、营、血等好像是系统的层次,天时明晦、七情六欲等好像是系统的状态,如此等等。 但是,在哲学层次的问题仍旧存在,即系统科学所谓的“系统结构”是否也还包括所谓还原论的相识论意义上的“结构”概念呢?假如是,那么“系统结构”仍旧难以描述清楚,系统结构与系统功能的关系也就描述不清晰,所谓系统论也仍旧无法系统地论,也就不是系统论。看来,要真正从理论上构建起完善的、经得起推敲的中医学系统论体系,可能还须要相当长时间的探讨探究,包括其系统结构
13、、系统功能、结构与功能关系、系统特征、系统环境、系统演化等。 4 能否用困难系统科学说明中医理论 朱清时院士于2022年11月提出“困难系统科学与中医学可以交汇”,“可以运用困难系统科学和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中医不仅是科学,而且其治病的有效性也是必定的”。朱先生对“五行”的比附和说明都是极为牵强的揣测。 朱先生点准了中医存废之争的穴位,即中医以其固有的中医理论体系去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其前提就是已经默认了五行学说的正确性。而中医存废之争的关键恰恰是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五行学说自身是否有科学依据的问题。先生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四个条件或五个要素可以理解,但中医的五行说为什么是五行,不是六行?有形部分为什
14、么就单是金、木、水、土,没有石?无形部分为什么偏是火,不是气?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出现频度和地位唯恐都远超过火,莫非气不重要?朱先生的这种论证,与他上面所指责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明其科学性”所犯错误相同,即以承认五行学说为前提,而不是论证为什么有五行学说。因此,朱先生所论证的命题仍旧是一个假命题。至于称“五个要素”与“五行说”和“五个器官”的对应“这是科学的必定”,更是值得慎重考虑,好像太过轻率。人体符合耗散结构的系统特征和困难性的系统特征,并不等于“五脏”、“五行”和耗散系统“五要素”的类比正确,更不能说明“这是科学的必定”。将或然说成必定,不是科学精神所提倡的。 虽然用耗散结构理论和困难系
15、统科学来论证中医理论的思想方法可能可行,也可能有效,既有助于我们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相识中医,并有可能因此而清楚并巩固中医理论基础,为中医的现代化指出了一条值得仔细探究的途径,但是,定论还为时过早。 5 中医药的救命稻草是否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自11019年3月在北京召开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讨会以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确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探讨产生了重大影响,变更了基因-表达产物-疾病之间的线性相关探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困难相关性探讨的方法论的进步。中医药探讨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芯片技术等之间的结合也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探讨的重要热点领域。 值得深化探讨的是,这
16、样的相结合探讨所获得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否还符合我们对中医药科学探讨发展方向的初衷,是否有助于中医药理论或其科学性的证明,是否有助于中医药科学理论的丰富,是否有助于中医所谓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真正的中药组方”的确证?还是在此结合中,中医药只是配角,仅仅起到供应一个最初的线索、一个初步的可能、一个大致范围,而后来的探讨指针、视察指标、探讨结果、结果阐释、探讨结论、结论应用、应用成果、产品方式、理论丰富等等,均与中医药无关,充其量是“受中国传统中医药的某经典验方的启示,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学等探讨,精取其中若干种有效成分,研制胜利治疗何病的新药,取得如何的经济效益,甚至打入国际
17、主流市场等等”。事实上,这样的新药已经不是中医意义的中药,也不能说明相关中医临证理论。至于相关的中医理论是否正确,相关的辨证施治是否合理,相关的处方组合是否科学等等事关中医的理论是否科学的若干重要问题,均无人关切,也无人回答,充其量“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的探讨取得突破性进展”也还只是“验药”。假如如此,这还叫不叫中医药现代化?还能不能称之为中医药探讨的方向? 当然,对于从事新药研发的药学家和找药人而言,从中医药传统医学宝库中寻求灵感以发觉新药,这种药学科学探讨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应当主动激励的。但是对于以发展中医药为历史使命的中医药仁人而言,则思索问题的角度并不能如此。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发展 哲学 思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