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
《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徐州云龙山纪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知府姜焯重修山顶的放鹤亭后, 命人在山顶西侧建僧舍用于看护,施工者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块巨 石,长约八丈,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请来技艺精良的石匠, 仿造山下黄茅岗唐代吴道子所作观音石碑画,雕刻成送子观音 像。巨石中间有一条白玉般的石纹,于是因势雕出,恰好位于石 像腰际,天然若飘带,故得名玉带观音。因观音也称为观音大士, 而此处的观音大土是由岩石雕琢而来的,故称为大土岩,后为观 音覆盖庙宇,建立禅院,称为大土岩寺。大土岩寺建造之后,香 火非常旺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徐州周边的百 姓纷纷赶来祭拜,三百年来,生生不息,代代衍传,形成了热闹
2、非凡的云龙山庙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大土岩,原为放鹤 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 人雕为观音大土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 带观音,统名为大土殿。大土岩院内有清代种植的古柏两株,已 有几百年的历史。姜焯命人依照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画像将 巨石雕刻成一送子观音,并建一大殿予以覆盖。因观音像是在岩 石上发现并雕刻于岩石上,故将大殿及其配殿统称为大土岩,民 间称之为观音寺。观音大土岩内有3棵古柏,与大土岩同龄,约 的诗后跋文最为著名。送晖亭内存有状元李蟠于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撰书的郡侯姜公重修学宫记碑和并建尊经阁 记碑
3、。建造鼓亭和钟亭。两亭均用石材构筑,四角飞檐。鼓亭 的横眉间刻有“康熙六十年知州姜焯建”字样,石柱上还刻楹联:“翠竹黄花圆色相,清池皓月净禅心”;钟亭横眉间亦刻有“康 熙六十年知州姜焯建”字样。筑砌53级石阶。53级石阶又称53 参。据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接受文殊菩萨的指点,南行求 法,依次参拜了 53位名师,最后从观音菩萨那里得道,而成为 观音大士的胁侍。云龙山大土岩寺门外原是高10余米的悬崖, 姜焯命人顺山势砌成53级石阶,意在使求拜者要像善财童子那 样53拜后,方能入山门参见观音大土。康熙六十年(1721年)徐州知州建试衣亭和送晖亭,亭名出自 苏轼诗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4、试衣亭北墙嵌 有乾隆皇帝试衣亭诗辨碑。鼓亭楣间书有“康熙六十年知州 姜焯造”。两边石柱上有对联“云山怀旧泽,风日忆当年”,都是 极有价值的清代文化遗存。钟亭的横梁上,悬挂着一只重约万斤 铁钟,钟上有“风调雨顺”四字,铸造于明宣德三年。观音殿前 两株古柏,已经三百岁了,姿态奇古,傲然挺拔,是徐州重点保 护的古树名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南巡江浙后返京途中第二次 来到徐州,看到百姓丰衣足食的场景,心情大不一样。在试衣亭 欣然写下试衣亭再用苏轼韵二首:放荡云龙试点衣,故人赴选趁行晖。临岐那想忘京国,一片心随去马飞。稍喜徐民足食衣,马头莫漫颂宸晖。前巡茕状犹满眼,祇觉流阴迅似飞。乾隆四
5、十九年(1784年),乾隆第四次来到徐州,这次登临试衣 亭的心情非常好,因以前写过三首用苏轼韵的诗,故诗题说是四 叠东坡韵。甲辰闰春下瀚试衣亭四叠东坡韵:欲解衣乎欲著衣,猜东坡意立晴晖。尔时行志未能也,想共山人羡鹤飞。乾隆来徐州时还曾写下:放鹤亭歌题放鹤亭登黄楼作 再题黄楼用苏轼韵题黄楼再叠苏轼韵黄茅冈戏成口号 苏堤等,并御书放鹤亭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沛县民众向州府请法疏浚龙塘闸至荆 山口的河道,以便更好泄洪。姜焯接报后立即前往察看,并与河 防同知孙国渝一起商讨疏浚方案,组织力量疏浚了龙塘闸、茶城、 十字河等多处河道,使沛境积水直泄荆山口。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姜焯请旨在府
6、城北的张谷山修筑防洪大坝。施工过程中, 亲临一线指挥。据说,有一天傍晚,姜焯行船至不老河大淹子旁, 河中突起大浪,欲将船只掀翻。此时,天空电闪雷鸣,河中巨浪 突然平息O之后,姜焯命人在张谷山山脚下盖了 一座镇河大王庙, 庙门朝东,正对不老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姜焯组织人 力对珍珠泉进行复浚,令泉水中当初。为感激姜知州的爱民之德, 当地百姓将珍珠泉改名为“姜公泉”,并勒石记之。北魏正平元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煮挥军南下,路过彭 城时,手下的士卒用兵器依山崖雕琢了一个巨大的佛头,所以后 世人把这座山叫做石佛山,石佛雕刻处叫做佛头岩。还传说太武 帝拓跋奏在佛头岩东北的石壁上,用铁鞭
7、敲击刻画出“阿弥陀佛” 四个大字。兴化禅寺原名石佛寺、大佛寺,又名兴化禅寺,兴化 寺位于江苏徐州城南著名风景区云龙山东麓,为佛教禅宗寺院, 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签书判官。适逢天旱,苏轼赴 太白山求雨,不久普降甘霖,恰巧苏轼在府衙修建的园亭完工, 苏轼文思泉涌挥笔写下喜雨亭记。云龙山喜雨亭坐落于第一 节山腰,是座红柱碧瓦、飞檐翘角、设有美人靠的六角形仿古亭, 给人以古朴清雅气息,它和凤翔县喜雨亭为姊妹亭。云龙山喜雨 亭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距今549年,云龙山现存续 喜雨亭记古碑把该亭兴建的来龙去脉记载下来。续喜雨亭记 由杜庠撰文,黄英书丹,碑刻置于醉
8、石亭内,是东坡石床附近最大的一块条石碑刻,去东坡石床浏览古迹,抬头就会看到偌大的 续喜雨亭记碑。成化六年(1470年)春,“天下旱饥,而徐尤甚”,进士陈廷琏 任徐州知州,上任第七天即率文武官员祈雨,“即日天降甘雨, 未足,又祷而雨”,及时雨使徐州持续六个月的旱情得到缓解, 百姓说:“太守救我民”。僚属请示陈廷琏,是否效仿苏轼立一座 “续喜雨亭”以示不忘祈雨功绩?陈廷琏训斥:“祷雨偶然而应, 立亭非本心也”,此事就此作罢。秋天粮食大丰收,百姓称颂陈 廷琏的求雨和仁政,自发找到客居徐州的大诗人杜庠求文。杜庠 人称“杜赤壁”,欣然提笔写下续喜雨亭记:“盖东坡作亭扶 风,亦尝守徐,有膏泽及民,故徐民思
9、而续之,愿后之为守者亦 如陈侯之立心为政,使后之人亦以续东坡之意续陈侯,则斯亭之 名与彭城山水同流峙,于千载之下无疑矣。”300岁。大土岩的西山门下面,有个很大的陡坡,陡坡上修了五 十三级台阶,称为五十三参。关于五十三参的说法有多种,有的 说寓意善财童子拜观音,有的说是姜悼为供僧人、游客休息而建, 有的说是供看戏用。云龙山的西侧是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观音大土 岩。据载,清康熙五十八年,徐州知府姜焯为找僧人看守放鹤亭, 于云龙山首节西侧兴建僧舍,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巨石上有 一观音大土像。乾隆二H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泛滥,灾情严 重。次年四月乾隆乘船北上,至宿迁顺河集码头登陆
10、,来徐州视 察。这是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 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 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疣必行, 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痍,宁忍夏避 此”。乾隆皇帝此“民瘦”为重,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是一种 勤政抚民的表现。乾隆四十年(1775年),家在茅村张家林村的张继盛营建柳泉乾隆 行宫,张继盛曾任河南归德府商虞通判,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 于乾隆二十一年受到封赏,不仅张继盛,连同他原任山西泽州知 府的父亲张广居、母亲拾氏都承旨诰封。皇恩浩荡,何以为报, 张家人发现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大多从附近的驿道通
11、过。他们决 定在自己的家乡为皇帝建一座行宫。这样,一来可报皇恩,二来 借此取悦皇上,为张家人在官场进一步地升迁铺路。据道光版铜山县志柳泉行宫图,柳泉行宫是一座豪华、恢宏 的行宫,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动工,历尽磨难,到乾 隆四十七年(1782年)终于建成。柳泉乾隆行宫的设计方案, 基本按照北京故宫模式,占地数百亩,选址于梅花山、檀山、小 青龙山、广山四山之间的平地上。柳泉行宫所在地,前面有龙须 河相照,后面有檀山为依靠,东边有青龙山,西边有广山,属于 风水宝地。同时,地理位置优越。一方面视野开阔,减少安全隐 患;另一方面,交通极为便利。东边不远处即是一条纵贯南北的 官方古驿道,北通京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徐州 云龙 纪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