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 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二)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 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三)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 苔白而干涩。(四)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 少苔。二、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膝关节疼痛1 .疼痛评估:评估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做好
2、疼痛评分,可应用 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2 .遵医嘱物理治疗。工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交感、皮质下、膝等穴。4 .遵医嘱中药熏洗。5 .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6 .遵医嘱艾灸,取阿是穴、阳陵泉、内膝眼、外膝眼等穴。7 .遵医嘱拔火罐,取阴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二)膝关节肿胀1 .评估红肿的程度及诱发因素,皮温、皮肤颜色及完整性,测量嵌骨上下缘腿围。2 .遵医嘱对风湿热痹症肿胀患者局部予膝关节冰敷治疗,注意防止皮肤冻伤,观察治疗 效果。3 .遵医嘱物理治疗。4 .遵医嘱中药熏洗。5 .遵医嘱中药塌渍。6 .遵医嘱中药外敷。(三)膝关节僵硬1 .评估僵硬发生时
3、间、关节活动受限的范围和生活自理能力。2 .遵医嘱药熨法。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阿是穴、阳陵泉、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足三里、解溪穴等 穴。4 .遵医嘱中药熏洗。三、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 .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7 .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 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8 .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2 .护理评估(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2)有无药物过敏史。(3)操作前应了解
4、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3 .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4 .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5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U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 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6 .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7 .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 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
5、提高疗效。8 .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 部涂抹油剂或膏剂。9 .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10 .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2 .护理评估(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2)药物过敏史。3 .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4 .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5 .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
6、肠腔。6 .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7 .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8 .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9 .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L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10 护理评估(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2)孕妇、婴儿慎用。(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11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12 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13 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7、电 流强度。14 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 嘱予以处置。15 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2 .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4 .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5 .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6 .充分
8、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7 .药液温度一般以374(TC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考虑病种 的差异性,以防烫伤。8 .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 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 .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10 .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nli温开水。11 .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2 .护理评估(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
9、儿慎用。(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3 .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 .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5 .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 热塌、骞敷的温度宜在456(TC之间。6 .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 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7 .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1 .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2 .护理评估(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10、;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3 .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4 .用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UC为宜,防止烫伤。5 .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 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6 .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7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8 .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2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4)婴幼儿患者慎用。3 .操作前
11、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 理。4 .操作环境宜温暖。5 .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6 .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7 .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8 .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 配合处理。9 .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2 .护理评估(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
12、老年患者慎用。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4 .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5 .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6 .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TC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 烫伤。7 .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8 .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9 .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10 .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11 .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
13、中药熏蒸。2 .护理评估(1)观察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4 .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5 .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及注意保暖。6 .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7 .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8 .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9 .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10 .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 嘱予以处置。11 .熏蒸完毕时
14、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12 .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2 .护理评估(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 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4 .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5 .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6 .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7 .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观察患者局部 及全身的情况,
15、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 配合处理。8 .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9 .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10 .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11 .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12 .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13 .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九、 中药涂药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2 .护理评估(1)既往史及过敏史。(2)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3 .涂药前清洁局部皮肤,遵医嘱执行涂药次数。4 .水剂、酊剂用后须塞紧瓶盖;悬浮液须先摇匀后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
16、 擦,使之渗入肌肤。5 .局部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免堵塞毛孔。6 .面部涂药时防止药物误入口及眼睛。7 .局部皮肤如出现丘疹、奇痒或肿胀等,应立即停用,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雾化吸入。2 .护理评估:病情、药物过敏史。3 .指导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用口缓慢吸气,用鼻缓慢呼气,以使吸入的雾粒在气道沉 降。4 .观察患者吸入药液后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5 .操作完毕后,记录雾化吸入时间及患者感受等。二十一 腹部按摩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腹部按摩。2 .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2)急腹症和腹部肿瘤患者禁用。(3)区分证候:
17、实证顺时针方向按摩;虚证逆时针方向按摩。3 .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4 .选择合理体位:取仰卧位,双膝屈曲。5 .双手叠放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绕脐揉腹,时间为510分钟。6 .操作时用力均匀,速度适中,注意为患者保护隐私。7 .操作完毕后,记录腹部按摩的手法、时间及患者感受等。二十二 中药外洗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洗。2 .护理评估(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 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3 .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保护患者隐私。4 .操作前告知患者
18、中药外洗的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5 .注意药液温度,控制在374(TC为宜,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6 .外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及时擦干汗液。冬季注意保暖。7 .年老体弱者进行外洗时,应专人全程陪伴。8 .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外洗用品专人专用。9 .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洗液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L遵医嘱实施蜡疗技术。10 护理评估(1)体质衰弱和高热患者、急性化脓性炎症、肿瘤、结核、脑动脉硬化、心肾功能衰竭、 有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婴幼儿童禁用。(2)局部皮肤有创面或溃疡及温热感觉障碍者禁用。11 控制蜡的温度,保护
19、治疗部位,切勿用力挤压。12 每次蜡疗时间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13 操作过程中关注患者对热的感受,当感觉灼热或不适,应立即处理。14 操作完毕后告知患者应防寒保暖,休息半小时,记录中药蜡疗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 受等情况。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1 .证候诊断“辨证分型”要根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书写,在相应的证型后划“J”,如有其他分型 填写在“其他” 一栏。2 .主要症状指中医护理方案中涉及到的本疾病的主要症状,以及方案未涉及但在具体患者病程中表 现出的主要症状。根据患者病情在相应的症状下划“J”。3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指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某一主要症状采取的关键护理措施,不包
20、含一般护理措施,如生 活起居、环境等常规护理。在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划“ J”。4 .中医护理技术(1)指依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针对主要症状采取的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方案中未 涉及但临床实际应用的,可在“其他”一栏补充说明。(2) “应用次数”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的次数。“应用时间”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的合计天数。若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了同一种护理技术,应分别填写应用次数,但应在表后说明该项技 术应用总次数和总天数,以免重复计算。5 .护理效果指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实施“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后症状的改善情 况。根据患者某症状实际缓解程度,在相应的项
21、目后划“J”。6 .患者对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1) “中医护理技术”指为患者实施的中医护理技术。根据临床实施情况如实填写。(2) “健康指导”只填写患者对责任护士实施本病中医护理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不填写 依从性)。(3)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由责任护士填写,”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由上级护士或 护士长填写,7 .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1)由落实“中医护理方案”的责任护士填写。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在相应的选项后 划 “ J(2)改进意见指针对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请用文字表述。(二)特色技术1 .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2 .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3 .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2、。4 .药熨法(详见附录2)。5 .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6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7 .艾灸(详见附录2)。8 .拔火罐。(1)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口径大小适宜的火罐。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部及臀部; 口径适中的用于四肢平整部位;口径小的用于关节部位。在本病中,应选用口径小或适中的 火罐。(2)其他详见附录2。9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L失眠: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心等穴。10 疼痛:(1)疼痛评估。(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交感、皮质下、膝等穴。11 排尿困难(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2)热敷下腹部。(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
23、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5)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 .避风寒湿邪入侵,局部注意保暖。2 .加强对膝部保护,戴护膝保暖。3 .患肢可垫软枕抬高,避免爬山,以免关节过度负重。4 .适当控制体重,增加户外活动,日光照射,防止骨质疏松。5 .有任何部位的感染及时就医。(二)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忌生冷、发物及煎炸品。L风寒湿痹证:宜食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食品,如姜、蒜、辣面条等。趁热食用,以 汗出为度。
24、忌生冷、性凉及肥腻食品,如柿子、螃蟹、蚌肉、海带等。2 .风湿热痹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意萩仁、冬瓜等。忌生冷、辛辣、滋腻、温燥、 伤阴的食品,如洋葱、荔枝、狗肉、羊肉等。食疗方:萩仁冬瓜汤。3 .瘀血闭阻证:宜食活血通络、温经壮阳的食品,如山楂、木耳、黑豆、核桃、乌鸡汤 等。忌辛热燥辣、肥甘厚腻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等。4 .肝肾亏虚证:宜食补益气血,益肝肾的食品,如山药,枸杞等。忌发物、肥腻的食品, 如鱼、虾、鸡蛋等。(三)情志调理1 .耐心向患者讲述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介绍成功案例,消除紧张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和护理。2 .开展集体健康教育或者患者交流会,创造患者之间沟通机会,让治疗效
25、果好的患者分 享经验,提高认识,相互鼓励,增强治疗信心。3 .指导患者开展读报、听音乐、与人聊天等转移注意力的活动。对于有焦虑抑郁情绪的 患者采用暗示疗法以缓解不良情绪。4 .争取患者的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亲情关怀。(四)康复指导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1 .早期功能锻炼。(1)肌肉训练股四头肌练习:绷紧大腿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钟。直腿抬高:在床上绷紧伸直膝关节,并稍稍抬起,使下肢离开床面,保持510秒钟。(2)关节训练膝关节不负重的屈伸运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3)可适当进行散步,游泳等活动。2 .晚期行手术治疗,术后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1)手术当日平卧位,抬高
26、患肢。(2)术后6小时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遵医嘱监督指导患者使用下肢关节功能康复机(CPM)进行 膝关节屈伸锻炼。五 护理效果评价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ID:文化程度: 联系电话: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口 否口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口风湿热痹证口瘀血闭阻证口肝肾亏虚证口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膝关节疼痛口1 .评估疼痛口活动评分:静息评分:2 .物理治疗口3 .其他
27、护理措施:L耳穴贴压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 .中药熏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中药离子导入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 .艾 灸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 .拔火罐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6 其他: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 一般口差口 疼痛评估活动评分:静息评分:膝关节肿胀口L评估口2 ,测量腿围口3 .冰敷口4 .物理治疗口5 .其他护理措施:1 .中药熏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 .中药塌渍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 .中药外敷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 .其他: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 一般口差口膝关节僵硬口1 .评估口2
28、 .其他护理措施:1 .药熨法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 .穴位按摩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 .中药熏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 .其他: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 一般口差口其他:(请注明)1.2.3.好口较好口 一般口差口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 医 护 理 技 术中药熏洗中药塌渍中药外敷药熨法中药离子导入耳穴贴压艾 灸拔火罐穴位按摩健康指导/签 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实用性一般口不实用口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口实用性较强口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
29、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 .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 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坂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 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代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 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 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 .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 .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
30、人、儿童应遵医 嘱服用。二, 内服中成药1 .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2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 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 .服用胶囊不能锂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 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 中药注射剂1 .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 .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 .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
31、后使用间隔液。5 .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 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 .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四 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 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
32、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 .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 .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4 .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 .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 .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 .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
33、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 .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二 艾灸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2 .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做部不宜施灸。3 .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 .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 .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7 .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
34、板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8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 .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11 .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三、 拔火罐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 .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
35、妊娠期腰舐部禁用。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 .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5 .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 防止烫伤。6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 .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8 .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缙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 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 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 .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
36、感受等情况。四、 刮疹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刮疼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疼用具。2 .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 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痣。(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痣油及刮疼方向。(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 .室温保持在2224。(3,暴露刮疼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4 .刮疼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瘀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痰,禁用 暴力。5 .刮疼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疼。6 .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疹时间相对
37、较短。7 .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疼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 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8 .刮疼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疼,应 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 .告知(1)操作前:刮痣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3)治疗后:刮疼部位可出现痣点或瘀斑为出胸,出瘀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 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疹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10 .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38、。五 穴位按摩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2 .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 .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4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5 .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6 .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2 .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 .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4 .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
39、湿度。5 .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 师,遵医嘱予以处理。6 .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7 .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七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2 .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3 .护理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4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5 .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 少许后再进行注射。6 .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7 .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八、药熨法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药熨法。2 .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TC的中药热奄包。3 .护理评估(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3)对热的耐受程度。(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4 .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5 .选择合理体位。6 .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 超过7(TC,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TC,以免发生烫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