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第13课唐诗五首.docx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第13课唐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第13课唐诗五首.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3唐诗五首教材分析本文选入从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律诗。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五首诗歌深浅有别,有 的诗歌需要教师点拨,学生才能理解其妙处,比如黄鹤楼使至塞上;有些学生自主阅读应能解决, 比如钱塘湖春行。因此,本课教学可根据学情和诗歌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01 .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2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4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2 .难点
2、:(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2)结合相关背 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 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一睹唐诗的风采。 二、了解文体知识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 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
3、40字; 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律诗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3)限定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三、学习新课(-)野望步骤一:了解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 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 靡诗风显然有别。步骤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1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 .教师配乐范读,并校正读音和节奏。东皋(gGo)薄暮(b6)
4、徙倚(xiyi) 犊(dU)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4.教师注解重要字词,请同学翻译诗句,并注意提醒校正。步骤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 又若有所待的画面。2 .作者在薄暮中见到了怎样的景物?明确: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 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3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明确: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 晚图,由远到近,静
5、动相映,搭配得恰到好处。4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明确: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步骤四:品味诗句,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 惘的心情。2,请从“景”与嘴”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 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
6、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 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步骤五:教师小结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 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 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黄鹤楼导入: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颖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就此收手。 只在崔颖的诗下面题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众多古人称崔景
7、页的这首诗是第一千 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步骤一:资料助读1,了解作者崔颖(?-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 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 得志。2.知识链接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扬名天下,故又被誉为“江 南三大名楼”之首。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历代名士崔颍、李白、白居易、陆游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
8、记而名闻天下。步骤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1 .教师范读,强调注意节奏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 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2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3 .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互相译读。4 .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步骤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有何作用?明确: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已驾鹤远去,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 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
9、 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2 .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两 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变化的空幻感,也 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3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明确: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原野 上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一片葱绿。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步骤四:品味诗句,体味感情1 .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10、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3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该如何理解?明确: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 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 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 的心情,以起伏根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
11、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步骤五:教师小结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联想到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 已离去,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悠悠白云,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四、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2,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附:【板书设计】(一)野望秋野图:萧瑟衰败暮归图:宁静安详黑卜独无依首联:引传说、,一、帮颂桃 颔联:发感慨 以景衬情田(一)黄鹤梭 思颈联:绘美景情景交融、尾联:抒乡情乡思亲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集体背诵野望黄鹤楼。二、学习新课(-)使至塞上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王朝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
12、事。有时也乘胜逐 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 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步骤一:资料助读L 了解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人称“诗佛”,因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 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等。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和画被苏 轼评价为“诗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 同步 教案 13 唐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