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难点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一、导入新课回顾: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思考:你知道什么是温度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越冷,温度越低;越热,温度越高)二、讲授新课
2、1.感受水的冷热差别,形成温度的概念。猜测:你能判断出1号杯和3号杯,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吗?方法观察现象1号杯3号杯体验: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1号杯热水和3号杯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放入2号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放入热水中的手指感觉冷,放入冷水中的手指感觉热。同一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并不一样。仅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总结:怎样可以准确地知道水的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2.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并熟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认识结构:曾经学过用来测量气温的寒暑表,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包括液泡、液柱、刻度等。)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专门是用来测量液体温度的
3、。它的结构和寒暑表一样,包括三部分:液泡、刻度和液柱。温度单位:摄氏度()【资料】摄氏温度的由来:摄氏温度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摄尔修斯,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观察量程:温度计的量程不同,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回答: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是多少?测量温度超过最大值或最小值会怎样?温度计上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资料】歌谣测量温度要注意,轻拿轻放不易碎;液泡全
4、插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和壁;等到液柱不动时,视线要与液柱平。练习使用:测一测前面三杯水的温度,然后记录下来。3.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变化的规律。(1)提出假设: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匀速下降,还是先快后慢地下降,或是其他?请做出自己的假设。(2)实验器材:铁架台、烧杯、热水、温度计、秒表、石棉网、三脚架(3)实验设计:摆好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把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在烧杯内倒上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2分测量水温,知道热水变
5、凉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每2分钟记录一次,连续记录6次。时间(分钟)0246810温度(摄氏度)(4) 实验结论:热水变凉的过程,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5)实验讨论: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量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我的预测是水温继续下降,直到与室内温度相同为止。)三、拓展提高观察各种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生活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红外线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四、课堂小结通过
6、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仅凭感官不能准确判定物体温度,必须借助实验用的温度计。我们探索出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先快后慢。2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一、导入新课回顾: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观察:把两支刻度一样
7、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热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上升;冷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下降。)原因:液泡和玻璃管中装着红色液体。当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液面会随着水的冷热变化而变化,从而显示水的准确温度。想一想,红水增加或减少了吗?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璃管里,红水不可能增加或减少,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是怎么回事呢?)猜测:液泡里的红水受热时体积增大,遇冷时体积变小。二、讲授新课1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吗?(1)实验材料:红墨水、水、热水、冷水、带塞的玻璃瓶、细管等(2)实验设计: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可以自制)
8、和配套的烧瓶。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3)实验记录表1液体名称液体受热时发现液体遇冷时发现液面变化体积变化液面变化体积变化红墨水像水这样受热体积就增大,受冷体积就缩小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4)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你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吗?(1)实验设计: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再将
9、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2)实验记录表2瓶子所在地方热水中冷水中气球变化(3)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观察演示实验回答:观察常温下,铁球能否刚好通过铁圈。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2)实验记录表3物体名称常温下加热后冷却后气球变化(3)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温馨提示:铜球加热后不要触摸,以免烫伤。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按正确的方法操作。(5)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物体。加热完成
10、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6)酒精灯结构:酒精灯由灯帽、灯芯和盛酒精的灯壶三部分组成。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內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7)讨论: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物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播放视频)三、拓展提高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1夏天轮胎容易爆胎(轮胎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2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球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普遍存
11、在。五、作业布置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热胀冷缩现象?3.水受热以后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教学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教学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实验记录单。一、谈话导入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2.猜测水受热以后的变化。水
12、受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汇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后二、探究新课1.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出示图片对比分析从冰、水、水蒸气三者的转化现象判断,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2.分组实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分组活动步骤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步骤2: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
13、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时为止。实验注意点:强调酒精灯的使用。强调温度计的使用。学生动手实验完成活动手册3页第一题。问题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问题2.冰融化时的温度是( )问题3.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分组汇报结果。小结:冰融化前,温度度持续上升。冰融化时的温度是0。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再次分组实验: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讲解: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分组活动步骤1.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步骤2.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4分钟
14、,停止加热。步骤3.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学生动手实验完成活动手册3页第二题。分组汇报结果。问题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问题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问题3.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 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实验注意点:在本次实验中,给水加热到沸腾状态,一定要注意安全。分组汇报结果。小结: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不再继续上升。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说明产生了水蒸气。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
15、成。(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对于凝结,只要能说出有水珠出现即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受热以后形态的变化,认识了融化,沸腾等这些现象,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和原因。现在,请谈谈今天的学习让你有哪些收获?又产生了哪些困惑呢?4.水遇冷以后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教学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
16、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实验记录单。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打一自然物)。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谜底:露水)2.师生交流: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那同学们知道露水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露水的科学知识。3.板书课题:4.水遇冷以后二、探究新课1.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出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1.在烧杯中加温水,用铝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步骤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
17、,直到水沸腾。步骤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避免意外的发生,时刻注意安全,不要被水蒸气烫伤。(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作相应的指导。(3)全班交流总结。组织学生围绕“从玻璃棒上流下了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展开分析,交流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从而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像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作凝结。2.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出示实验方法
18、及注意事项。步骤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步骤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步骤3.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教师强调:在本次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的底部和内壁,水要浸没温度计底部的红色液泡。完成试验后,要在活动手册上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问题1.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问题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作相应的指导。(3)全班交流总结。学生汇报,教师
19、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3.解释生活现象。(1)看图思考。出示课本第12页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以下这些现象。(2)交流总结。问题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时凝结成水珠。)问题2.屋檐下挂满冰凌。(融化的雪水在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问题3.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室内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问题4.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0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问题5.瓶里的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水结冰后体积变大)问题6.冬天水管容易
20、爆裂。(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总结: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3)拓展运用。你能从生活中再找出水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例子吗?学生自由汇报。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遇冷以后形态的变化,认识了凝结和凝固现象,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和原因。现在,请谈谈今天的学习让你有哪些收获?又产生了哪些困惑呢?学生汇报总结。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
21、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模拟球面实验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打一自然物)。有个圆球真好看,不用发动自己转。一天能行八万里,春夏秋冬轮流变。(谜底:地球)2.师生交流:同学们,你了解地球吗?地球到底有多大?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呢?地球上有哪些资源?你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地球,探索其中的奥秘。3.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究新
22、课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出示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4页有关文字,结合插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思考:这些解释是否合理?(2)师生交流。学生思考后师生交流: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为符合观察,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是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圆之间如何结合;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超越了人眼所见;张衡的浑天说和现代宇宙观最接近,但是难以解释日月星辰的周期运动现象;亚里士多德的推测是有依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观,知道古人因为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错误的
23、认识,但是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古人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2.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1)教师引导,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师出示蓝色卡纸和小船,引导: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学生发言,师补充:我们首先把卡纸两端往中间收拢形成拱桥状来模拟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操作员开船的速度要慢;同时为了观察得更准确,观察员要在操作员的对面,平视观察。(PPT出示实验记录单)(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同学们,你们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帆船回港先看见后看见球面船帆船身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验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科学 四年级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