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文意,掌握重要的字词含义。2 .赏析优美的词句,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鉴赏力。3 .感悟作者在逆境中达观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到苏轼,脑海里总会浮现这样一句话“虽经人间万千悲,却做天地洒脱人”,他的一生充满了 传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经典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一起体会苏轼的人生感悟吧。【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
2、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知识补充】承天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又名月台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 (公元957 958年)建寺,历代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 “梅石生香”等奇景,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承天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 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o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 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
3、,明白晓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文赤 壁赋石钟山记,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唐宋八大家: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写作背景】出处: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元丰六年(1083):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
4、淡自然的小品文。【听范读】播放音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i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do)、苻(X I 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文翻译】公元1083年。元丰,宋 神宗赵顼(x u )星号(10781085)记承天寺夜游门。高兴的样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5、(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考虑,想到。于是,就。作者的朋友,当时 也贬官在黄州。共同,一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院子里。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 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形容水的均为水_澄澈。生植物。交错纵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大概是。译文: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苓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
6、人罢了。【整体感知】1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游2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3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第一层: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第三层: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一层(叙述):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第二层(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新课精讲】1 .结合第一层的叙事部分,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黄州承天寺人物:苏轼与友人张怀民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相与步于中庭2 .“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
7、哪里?“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 与人为伴。3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 郁寡欢之情。4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 个怎样美妙的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存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11 短文 记承天寺 夜游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