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囚绿记》教案 (1).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囚绿记教学设计学校湖南永州市第四中学案例名称囚绿记教师姓名蒋春燕王瑰荣陈敏 蒋冰芝唐香云案例类型新授课类型学段高一语文必修2教学/活动目标L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2 .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 价值观。学习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 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本文作为一 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
2、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定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 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 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教师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 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祖国,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学/活动过程一、诗歌导入、营造氛围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 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二、讨论标题、了解作者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 “囚绿”是怎么回事?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
3、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 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一一记叙性的散文。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 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 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 进行分析和思考。2、常春藤一样的陆蠡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 权)么? 不赞成? “衣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 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
4、刑。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 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 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 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 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三、检查预习,积累字词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陆蠡(li ) 涸辙(zhe ) 淅沥(xl ) 猗郁(yl ) 移徙(xi )婆娑(suo ) 瞥见(pie ) 蕈菌(xun )掴苗助长(ya )
5、四、品囚绿之味,质疑设问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 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 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 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1)寻(遇、得)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伦 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2)观(赏)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
6、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 情的依托。(“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J “焦”字理解。)(3)囚绿(812段)。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一一 发现生的欢喜一一绿条执意向外一一绿条渐瘦渐弱一一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 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4)放(释)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 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7、5)怀(念、忆)绿(14段)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板书:文章思路:寻绿一一观绿一一囚绿一一放绿一一,怀绿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一一观绿一一囚绿一一放绿一一,怀绿,每 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浪又浪地把爱绿 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2、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 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赏绿喜悦满足欢喜留恋囚绿喜悦不快可怜恼怒释绿珍重祝福念绿怀念五、赏囚绿之韵,合作探究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一一株常春藤这么 爱呢?在作者眼
8、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1)美“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2) 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意思理解);(3)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 像病的孩子”;(4)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 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小结: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
9、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一一它是美的,柔弱的, 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 远向着阳光,固执。2、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 了它什么样的特点。(1)被囚之前;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 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特点:娇嫩、葱郁、 生命力旺盛这绿对于此时的作者意味着什么?明确:象征着爱、幸福、生命、希望、安慰、青春、快乐、自然切美好的事物。(2)被囚之后:起先一一
10、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其次一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最终一一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特点:顽强、向阳、固执六、悟囚绿之魂,主旨探讨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陆蠡生活的时代,民族衰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他不满于人吃人的丑恶现实, 一生追求进步,他的不少作品,像竹刀等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而奋斗的历程又 充满艰辛和坎坷,他不免感觉疲惫和痛苦。这可爱的“绿”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
11、的喜悦中。绿象征了 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这一切对他都弥足珍贵。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止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 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 深层的象征意义。“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蹒, 重获光明自由。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令人动容,令人叹惋!五、学囚绿之法,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你学习?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
12、阳光的中国人。象征(托物言志)蓬勃希望、生命绿向阳自由、光明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物)(志)小结: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 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七、拓展生命之绿,发散思维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 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 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我们每一个
13、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 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 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总结语: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 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教学/活动反思该课例是针对现在学生心灵脆弱、无法正视眼前困难,缺乏爱国热情的特点 而设计的一堂课,陆蠡所写的囚绿记对于现在的学生是一剂暖心的良 药,本堂课的设计以此为基点,我从解题,走近作者;品囚绿之味,质疑 设问;赏囚绿之韵,合作探究;悟囚绿之魂,主旨探讨;拓生命之绿,人 生启发等几部分探讨文章,层层深入、领悟文意,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爱国 热情,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围绕我 预设的问题讨论、探究,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对“绿”与“人”的相似性 上,对时代背景介绍太简要,所以学生在“怀绿”这一环节上理解不够深入, 从而无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在苦难中的北平人民的祝福之情,也无法深刻地领 悟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