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高中语文】《说+木叶》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说+木叶》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说“木叶”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 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 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 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
2、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 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 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 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 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 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 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节选自林庚说木叶)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存在于形象中,但不容
3、易察觉,因为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B. “木”字具有木头、木料等潜在的形象,使人们容易联想到树干和与之相关的叶子。C. “树”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以比木”更能体现夏日树木枝叶繁茂的特点。D.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是因为“树与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2 .下列各项中的分析,不属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一项是()A.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中的“素月”是诗人高洁形象的写照。B.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是孤高品格的象征。C.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可以“以动衬静”。D.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鹄”中的“鹏鸿”常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3 .本文使用了哪些
4、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屈 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 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浦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 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 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 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 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
5、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 方面也就难免如此。(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5 .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 会产生。C.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 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D.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 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工16 .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
6、”里的观点提出商榷。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 “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A.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B.关西又落木,心事复如何。(贾岛原上秋居)C.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D.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17 .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 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唐)沈俭期卢家少妇郁金,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
7、更教明月照流黄?【注】卢家少妇:泛指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玳瑁:海生龟类, 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白狼河: 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 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流黄:黄 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18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浓笔重彩表现少妇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料涂饰,用玳瑁壳装点,屋 室之华美可知,连海燕也栖息到梁上了。B.首联以燕之双栖,衬少妇之孤独。少妇看到双栖之燕,心中自然会感触,从而 道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C
8、.颈联以“白狼河北”与“丹凤城南”对举,写两地之遥远,丈夫戍边十年,音讯断 绝,这更增加了少妇的思念与担心。D.尾联笔锋一转,写戍边的丈夫也心中忧愁,独不见妻子,只能看着那一轮明月, 透过窗纱把流黄帷帐照得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19.以下诗句与本诗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中“月”的意象抒发的情感, 相似的一项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20 .阅读以下说“木叶”节选文段,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结合这两个艺术特征, 分
9、析本诗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中“木叶”的妙处。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 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 的,要是那样,就成了 “万应锭” 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 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阵、王褒、沈伦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 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烽说:“秋 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 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
10、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 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 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 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 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
11、就说不定,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 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 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 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 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 “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四、选择题21 .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12、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 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 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 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小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二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 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 “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徒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13、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 “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A.袅袅(niWo)得鱼忘筌(shuM) B.皎皎(jiao) 窸窸窣窣(sub) C.灼灼(shu6) 四处漂泊(bo) D.寒砧(zhEn) 冉冉升起(ran) 疏朗(shii)翩翩起舞(piOn) 褐绿(he)缠绵俳恻(miWn) 触及(ch。)空气湿润(rtin) 凄清(qi) 笑声爽朗(shuang) 五、选择题组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 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
14、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 不过是一般的形象。(1)_诗歌语言的(2) _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 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 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 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3)冒这危险,创造出那(4) _、形象鲜明的诗 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节选自说“木叶”)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
15、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如果精妙不如万世流芳B.原来精妙宁可千古流传C.如果曼妙宁可千古流传D.原来曼妙不如万世流芳2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中“树叶”很少被用到,没有“落叶”的使用频率高。B.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还要考虑诗歌的形象思维。C.诗歌语言主观性强,不像科学性的语言那么严密,差一点儿也无所谓。D.正是因为杜甫大胆的发挥创造性,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的名句。六、填空题25.“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或 等方式来 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16、参考答案:1. B 2. C 3.比喻论证。文中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比作是概念的影子,形象地阐 释了诗歌语言暗示性具有难以察觉的特点。举例论证。以周邦彦满庭芳“午阴嘉树清圆为例,论述“树”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对比论证。将“木”与“树”进行对比,阐述两者给人的暗示与联想各有不同。4. B 5. C 6. 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 黄叶:满树微 黄,有雨的湿润。 落木:干燥、空阔、失落。7. C 8. C 9. B10. D 11. C 12. B 13.“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 美。“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
17、雅,具有文化内涵。14.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结构上采用递进式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 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含“木叶”的例子,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 中把论证推向深入。15. C 16. A 17.暗示性是诗歌意象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对于这种诗意的领会 肯定需要联想,林庚先生是从理解方面说的,说得不错。朱光潜先生反对遣词造句使用套语 滥调,没有创意和情趣,朱光潜先生是从表达方面说的,也是对的。18. D 19. C 20. (1)特征: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有颜色的暗示性。(2) “木叶”含
18、有落叶的意思,充分展现了其给人的萧瑟、凄凉的感觉。结合诗句,九月, 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 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21. B22. D23. B 24. C25. 记叙议论 说明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 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 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 一
19、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 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 “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 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 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 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 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 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
20、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 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 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 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 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了。至 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 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
21、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 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 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 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 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 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至于“落木”呢, 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
22、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 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摘编自林庚说“木叶”)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 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 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 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D.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说+木叶 木叶 同步 练习 2022 2023 学年 统编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