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详解【期末复习必备】】.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详解【期末复习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详解【期末复习必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第三单元借景抒怀言情第10课三峡1 .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 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2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 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 .重点字词【字音】阙处(que )襄陵(xiGng) 绝崛(yon)属引(zhti)沿溯(su)飞漱(shi)御风(yu)猿鸣(yuan)曦月(xi)素湍(tuan)长啸(xiao)郦道元(11)林寒涧(jian)肃 重岩叠嶂(zhang)【通假字】略无阙
2、处通“缺”,空隙、缺口。【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2)里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至于夏水襄陵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朱元思书(吴均)1 .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 .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 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 .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 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 写了富春
3、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 “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 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 .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 高直指,千百成峰。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6 .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莺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1 .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 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
4、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O宋朝朱熹把孟子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2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 礼智。3 .重点字词衍(yin)丈夫之冠(guan) 淫(yin)【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遨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2)之往之女家(动词,至II)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
5、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屉使动用法,使屈服。(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4 .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 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 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
6、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2 .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 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 好人。3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 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 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
7、,论证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2 .重点字词舜(shun) 吠(quan)亩 胶鬲(g6)曾益(zeng) 拂土 (bi)【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遥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土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
8、,发于声,面后脸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趺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比,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i,同“弼”,辅佐)
9、(4) 管夷吾举于土(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 .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5 .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 .国恒亡恒:常重点语句翻译: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 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10、后喻。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 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 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我使他内心阔J,性情坚忍起来增加原来腮有的才干。重点内容一、整体把握: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
11、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 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 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二、具体问题:1 .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 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 就的道理。3 .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 此相似的其他人。4 .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 难
12、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我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5 .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 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入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T色,发于声,而后脸 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 因(国家):入贝!燧拂土,出则询国外患者,国恒亡。7,孟子对治理国家
13、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23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日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日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
14、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龊龊: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陇”通“垄”,高地4 .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
15、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日古义:叹气今义:休息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一词多义】(1)自包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维嵋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
16、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5 .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 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 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 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 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
17、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6 .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7 . 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
18、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8 .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o (用原文回答)(2) “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19、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 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 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8 .重点语句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
20、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9 .课文内容理解(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 长息日”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 神态描写。(2) “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 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期末复习必备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上册 文言文 古诗词 详解 期末 复习 必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