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提纲.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机械运动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m),纳米(nm)。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dm=0.1m 1cm=10-2m 1mm=10-3m1m =10-6m 1nm=10-9m注:常见物体的长度: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a“选”:根据实际需
2、要选择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归纳为三个字:正:尺要放正,沿着所测直线;贴:有刻度的一面紧贴物体。齐: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注意:a测量工具选取时,不是越精确越好,应根据实际测量需要,合理的选择各种测量工具。例如:给窗户裁玻璃时,选择分度值是1毫米的刻度尺;买布做衣服时,选择分度值是1厘米的刻度尺。b刻度尺的读数是一个难点,
3、要先看清它的分度值,在读数时先读出精确到分度值时的准确值,再往后估读一位,最后将单位换算成题目中要求的单位。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2、时间
4、的测量:单位:秒(S)。 测量工具: a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b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注意事项:测量时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3、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产生原因:读数时有估读;仪器本身;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注:为了减小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平均值保留小数的位数仍应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即与测量值保留小数的位数一致)。例如: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测量了4次,测量值分别为2.34cm、2.32cm、2.3
5、5cm、2.36cm,取平均值为(2.34cm+2.32cm+2.35cm+2.36cm)/4=2.3425cm,因为本次测量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所以该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后应为2.34cm,而不是2.3425cm。既多余位数采取“四舍五入”法。另外如果某次数据是错误的(与其它数据相差很大),该数据就不能用,其它的数据仍可用。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注:物体位置的改变包括物体相对距离和相对方位的改变,如物体转动,相对于某一点的位置不断的发生变化,也是一种机械运动。如:电风扇转动,整个电风扇没有做机械运
6、动,但它的扇叶做了机械运动。2、参照物:定义:为了描述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而选作标准的那个物体叫做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假定为不动。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都是运动的。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看
7、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来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否运动。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考点三 运动的快慢1、比较快慢的几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长短。(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速度的单位主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单位的换算关
8、系:1m/s=3.6km/h。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例如:在平直轨道上正在运行的列车,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例如:列车进站、列车出站、百米起跑等。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
9、总时间,s为路程。正确理解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4、关于“频闪摄影”“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把照相机位置固定,快门是常开的,用一只闪光灯做光源,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根据底片可以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考点四 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挡板。3、步骤: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4、评估: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