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十三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山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十三五”发展规划.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昆山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十三五” 发展规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6号)和江苏省 “十三五” 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精神,依据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规模总量逐步扩大。 “十二五” 期间,昆山体育产业以全力推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 末,体育产业规模达到301.12亿元,
2、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60.22 亿元,增幅占GDP总量的 2.0 %。 体育市场日趋繁荣。体育组织发展迅速,完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空间布局,由市、镇、街道三级体育社团(俱乐部)以及民间健身组织(体育经营场所)等组成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全市共有市级体育单项协会40个、区镇体育总会11个、区镇级单项体育协会66个,体育俱乐部864个。体育赛事丰富多彩, “十二五” 期间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130项次,成功举办 “汤尤杯” 羽毛球赛等重大赛事,体育竞赛市场进一步发展。每年以 “中国昆山万人国际徒步大会” 和 “世界无车日万人绿色骑行活动” 为节点,定期举办足篮乒羽业余联赛、区镇
3、、社区、企业、机关等八大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周期性组织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台企运动会、职工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群众体育活动。体彩销量稳步增长,2015年体彩销售额达到 6.46亿元,年增长率17.31%,总销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共筹集公益金5657万元。 社会贡献明显提升。建成了以市体育中心、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和市民活动中心为龙头、区镇级体育设施为枢纽、学校体育设施为骨干、街道社区(自然村、小区)体育设施为基础、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为补充的五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网络体系,为广大市民参与运动健身提供便利。全市各系统、各行业、各所有制形式体育场地5233片,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4.
4、64平方米。 核心效应不断集聚。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为契机,培育和引进了一批高端体育制造及研发类企业,初步形成以捷安特、吉纳尔、耀马车业等为代表的自行车制造产业集群;以多威、迈橙等为代表的运动鞋服产业集群;以天速、百途、永尚科技等为代表的体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融合发展形成特色。大力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开展大众健身休闲、养生、康体、文化体育创意、 “慢生活” 类体育休闲活动。以捷安特旅行社为运营主体,完成了 “美丽昆山、乐彩四季” 为主题的8条纵贯昆山、辐射周边的特色体育休闲旅游线路规划,融合自行车骑行、皮划艇体验、马术马秀、游艇帆船等多种项目以及体育休闲
5、康复、古镇水乡旅游、昆山美食文化等多种元素、多种业态。(二)面临形势。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日趋向好。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发展潜力大、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资源消耗低等优势,在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三五” 时期,是昆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加速期,也是昆山体育产业的攻坚期,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产业带动、聚集效应有待增强,体育产业与事业的结构有待优化,多部门联动格局亟待形成,体育设施基础亟待完善,体育消费能力、消费内容、消费方
6、式尚需引导和培育,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短板。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以 “五大发展理念” 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宗旨,以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为根本,聚力创新求突破,聚焦富民补短板,进一步增创昆山体育产业发展领先优势,争当 “强富美高” 新江苏建设排头兵。(二)总体目标。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到2020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县
7、域领先地位,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5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5%左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8平方米(新增公共体育场地15万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城乡居民人数比例不低于97%,优秀率达到30%以上。三、主要任务和发展举措(一)培育产业主体。做强骨干体育企业。全面落实国家、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引导中小体育企业向 “专、精、特、新” 发展。加强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建设,为体育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政策支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
8、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体育企业,做大做强体育产业集团,推动天速、多威、迈橙、中正检测等多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体育骨干企业发展。打造知名体育品牌。重点引导骨干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服务业企业品牌建设,加大涉奥项目体育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驰名、著名商标,鼓励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牵头打造集体商标,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建设自主品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推进体育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发展民间体育组织。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建设,按照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的基本模式,同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分类改革,鼓励民间体育
9、组织、民间资本参与竞赛组织、技能培训、健身指导、行业规划研究、标准制定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实施健身俱乐部促进计划,培育一批优质健身俱乐部,积极争创 “江苏省健身示范俱乐部” ,推进健身休闲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提高到4个以上。 (二)优化空间布局。坚持科学规划。按照 “高端引领、集聚发展、产业融合、品牌带动” 的原则,持续优化 “一核一轴三片” 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思常公园等体育文化休闲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完善淀山湖康乐园、巴城环阳澄湖亲水拓展健身圈等体育运动产业带建设,引入专业的拓展训练公司,以野外拓展训练为核心建设户
10、外拓展训练基地;进一步完善陆家、周市、开发区体育公园建设,充分发挥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体育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打造体育商务和高级运动休闲综合体。打造特色小镇。推进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以古镇文化为根基,以体育科技为支撑,重点打造 “漫步锦溪” 体育健康特色小镇,集滨水旅游、康复、养生、户外、徒步、骑行为一体,实现休闲体验与赛事参与、旅游与康复的相互融合。建设游艇、帆船、垂钓、骑行、皮划艇、马术、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锦溪户外项目运动拓展基地和中西医康疗中心、运动康复研发中心、运动康疗展示馆等康复产业项目。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让体育产业成为群众体
11、育、体育赛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经济支撑,同时也为体育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体育人群和市场空间。把握旅游业转型升级和运动休闲产业快速发展机遇,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社会资本、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凸显中医中药在大健康格局的作用,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与健康档案大数据互联平台。 (三)加快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快速提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发展,整体提升体育服务业水平。强化赛事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世界
12、女排大奖赛、男排联赛、亚洲U23足球赛等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申办高水平国际商业体育赛事,加强与各级各类体育经纪公司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商业比赛开发机制,推动门票、广告、电视转播权、场馆租赁等体育相关产业发展。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半径,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体育企业。推动体育企业技术改造、提档升级,加快体育科技应用步伐,不断推动体育制造企业向体育服务领域延伸,实现全体育产业链发展格局。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制造龙头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力度,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扶持一批体育高端装备制造
13、业品牌企业,打造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集团、引入体育企业总部,鼓励具备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体育综合体功能完善。完善市体育中心、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市民活动中心为龙头、区镇文体中心等大中型体育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存量资源,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创新引领、稳步推进的原则,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建设运营体育服务综合体。十三五期间,新建体育服务综合体45个。体育智慧化聚力创新。对接 “互联网” 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 “智慧体育” 服务网络和平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体育产业增长点。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引入体育场馆管理 “互联网” 理念,提高
14、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使用效率。建立企业发展数据库、体育企业领军人才数据库,突破企业发展人才瓶颈。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方法,调整体育产业统计数据由生产型数据向消费型转换,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四)丰富市场供给。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以 “城乡一体化15分钟体育生活圈” 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五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建成区镇新 “四个一”工 程,人口超过10万的区镇规划建设文体副中心。大力开展健身步道建设工程,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建成省级体育公园5个,市级体育公园11个,区镇(街道)含五个健身项目的800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社区
15、)100平方米体育活动室和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覆盖率达到100%。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向社会开放。丰富体育消费内容。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登山攀岩、射击射箭、定向运动、户外运动、滨水项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着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推动极限运动、电子竞技、击剑、马术、高尔夫等时尚运动项目健康发展,培育相关专业培训市场。开发适合老年人、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创新发展体育创意产品和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区镇建设体育公园、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引导商场、景区等结合特色体育资源,打造一批商业服务与运动休闲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 拓展健身
16、服务半径。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体育节、世界无车日等重大节点,广泛开展面向群众、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形成 “248” 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2” 即万人国际徒步大会和万人大众绿色骑行两大特色群众体育活动品牌, “4” 即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 “四大业余联赛” 和农村 “四个一百” (百村乒乓球总决赛、百村篮球比赛总决赛、百个社区羽毛球比赛总决赛、百队门球大赛)活动, “8” 即区镇、机关、学校、企业、全民健身日、金秋、海峡两岸和社团组织八大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55%以上,在全省、全国县级市中名列第一。五、政策扶
17、持和机制保障(一)完善扶持政策。完善体育金融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明确中小体育企业和初创期体育企业金融扶持方向。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发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和金融产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合作,搭建体育发展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群众健身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
18、新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开发体育健身、运动培训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增强银行卡的体育消费服务功能。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体育消费提供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落实体育税收政策。落实对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政策。对符合关于体育场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30号)相关规定的,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加快培育创新型体育企业,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
19、得税。体育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在税前扣除。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向体育事业的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二)健全保障机制。健全协调机制。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财政预算、年度绩效考核之中,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承担起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确保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国家和省有关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各项政策。夯实发展基础。按照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要求,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年度统计工作制度。健全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加大体育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强化人才支撑。打造昆山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空间,广泛吸纳创新型体育产业人才,集聚体育产业优质资本,激发体育产业创业激情,带动体育产业转型。将体育人才纳入昆山人才政策范围,加大对体育产业人才创业创新扶持力度,支持引进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享受相关人才待遇。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