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一五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州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一五”规划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商品,保证粮食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为了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粮食市场化特点,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两个率先”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必须 加快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指导今后五年(20062010 年)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苏州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一、背景和现状近几年来,全国的粮食产销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2003 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已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水平,粮食总产量降 到14年来的最低水平,人均粮食占有率
2、为22年来的最低水平;全国粮食库存下降较快,农民余粮、企业周转粮、城镇居民的家庭存粮明显减少。2004年以来,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号召下,全国粮食生产扭转了下滑的势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产,但年度产需仍有一定缺口。从我市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是粮田面积的减少不可逆转。苏州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已从1997年的40.1 万公顷减少到2005年的16.98万公顷,减幅57.66%,其中水稻从23.77万公顷减少到10.872万公顷,减幅54.27%;小麦从14.9万公顷减少到5.04 万公顷, 减幅66.17%;粮食总产从279.9万吨减少到110.8 万吨。二是
3、粮 食消费总量的增加不可逆转。调查测算,2005年全市粮食总需求 已达338 万吨,其中口粮227.5 万吨,占67.31%;饲料用粮39 万吨,占11.54%;工业、食品及副食品酿造业用粮69.5万吨,占 20.56%;种子用粮2万吨,占0.59%。2005年产需缺口高达227.2 万吨,苏州的粮食产需关系在短短的几年中已从“产需总量平衡, 品种调剂”演变为“总量缺口三分之二,各品种均需引进”。预计 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超1000万人,口粮需求将增加25万吨左右,总需求将超350万吨。针对2003年秋季和2004年3月全国粮食连续两次大幅度涨 价以及“非典”影响等严峻形势,苏州高度重视
4、粮食安全问题。 市委、市政府在全省、全国率先提出了“五个有”(即有市场、有 储备、有基地、有资金、有队伍)和“三体系一基地”(即粮食市 场体系、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和粮食生产基地)的 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思路。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苏州全市的粮食安 全保障体系建设已初具雏形。五个县级粮食批发市场现已基本建 成,应急保供预案已初步制定并由政府印发。市内外两个3.33万公 顷粮食生产基地的任务正在具体落实之中。“三放心”(放心粮油 产品、放心粮油市场、放心粮油店)粮油工程已全面启动。但是, 全市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十分薄弱,突出表现: 一是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二是粮食仓库年久失修,仓储设施
5、设备陈旧,3布局不够合理;三是市内粮食生产基地尚未真正落实,市外粮食生产基地的粮源因价格、信誉、运输等因素仍不能得到保证;四是粮油市场、粮油工业与粮油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五是政府调控市场的方式、手段还不多,应急保供体系还有待完善;六是粮食物流离现代化的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信息化方面比较落后;七是粮油质量检验监测基础弱 化,有些地方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八是依法管粮难度较大,粮食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三创”精神,切实履行依法管粮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主销区市场变 化的特点和苏州
6、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于全国粮食供求偏紧 的现状和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按照“五个有”的 要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三体系一基地”, 加强粮食物流现代化建设,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充分利用 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粮食资源,实现粮食供求的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粮食供应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二)基本原则。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市场运作。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主要通过市场运作,发展粮食经济来提高保障能力。对政府投资的重要基础性、公益性设施也要实行市场化4运作,提高利用效率。2. 政府推动。主销区要保证粮食供
7、应安全,政府要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发展粮食流通产业,同时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加大投入力度。3. 城乡统筹。要按照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统筹考虑城乡粮食供应网络,不仅要保障本市城镇居民和驻苏部队官兵 对粮食的需求,而且要满足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和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对粮食的需求。4. 整合资源。要按照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需要,充分利用现 有的粮食流通设施和各种所有制的粮食企业,结合政府规划,通 过搬迁重建、售旧建新、去弱留强等方式重新整合现有的仓库、设备、资金、人员等资源,构筑新的粮食保供网络体系。5. 深化改革。要继续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创新储备粮 运作和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促进粮
8、食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提高粮食购销能力、市场抗风险能力和调控市场的能力。6. 注重效益。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效益,要以 社会效益为主,但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规划建设项目既要考虑应 急保供的需要,又要考虑日常的运行;既要考虑增强政府的控制力,又要考虑发挥企业的作用,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工作目标。经过努力,到2010年基本完成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网点的重新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市场繁荣、产业发展、物流畅通、信息灵敏、消费放心、调控有力、应急及5时的粮食流通新格局,有效保障全市粮食供应安全。三、 主要任务(一)科学规划,稳定粮食生产。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尽快确定两
9、个层次的保护区,以稳定 全市粮食生产。 一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得进 行非农开发建设。要根据现有的21.36 万公顷基本农田的现状和 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规划今后苏州必保基本农 田保护区。二是粮食生产保护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确定6.67 万公顷粮食(水稻)生产保护区,进行永久性保护,保持至少.55 万吨左右的水稻总产。根据现有基本农田中有15.33 万公顷耕地 的情况,按照本规划,辅之以对粮食生产给予一定补贴的政策, 预计到2010年,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10万公顷左右是可以做到 的,小麦面积预计不会低于3.33万公顷,正常年景总产可以稳定在95万吨左右,自给率为2
10、7%左右,缺口将超过250万吨。(二)加强培育,发展粮食市场体系。一方面要搞好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的搬迁重建,完善各市 粮食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活跃市场交易, 充分发挥市、县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从全市商品口粮消费需要 预测,2010年我市的批发市场年成交量(折原粮)将突破100万 吨,相当于13.33 万公顷水稻总产。实现这一 目标,关键在于培 育市场。 一要坚持“一市一场”,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从2006 年至2010 年,除了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搬迁工程外,6不再新建粮食批发市场,保持全市7个粮食批发市场,建成以苏州粮食批发市场为中心、各市粮食批发市场为组成的统一、
11、开放、高效的粮食市场体系。二要制定扶持政策,降低场内交易成本,促进场外交易向场内交易转移,保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粮食批发 市场健康发展。三要优化服务,提供仓储、装卸、质检、信息、 结算、配送、生活后勤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把批发市场办成集现 货交易、网上交易、拍卖、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四要规范管理,实行准入制度,创建放心市场,打响市场品牌。(三)注重效率,完善粮食储备体系。1. 稳定市、县储备规模。按省要求,2005 年我市市、县两 级储备规模已达24万吨,其中市级储备7万吨。综合考虑未来苏 州范围内中央和省储备数量较多(目前苏州境内有中储粮江苏分 公司苏州直属库,省粮食集团的江海公司
12、张家港库和粮贸公司的 阳澄湖库,承储中央和省级储备粮约20万吨)、市场体系较发达 和储备成本较大等因素,20062010年期间,全市地方储备规模稳定在24万吨。2. 调整储粮库点。结合中心粮库的建成和仓房改造整修,地 方储备粮要逐步向中心粮库和条件好的粮库集中,到2010年,取 消水运不畅(150 吨以下)的库点、不符“四散”要求的库点和规模太小(2500吨以下)的库点,储存库点减少到30个以内。3. 改进运作方式。地方储备粮的运作首先要满足调控市场的需要,其次要努力降低运作成本。储备粳稻的采购或轮入,粮源7原则上要落实在市内外的粮食生产基地上。储备粮的运作要充分发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骨
13、干企业的作用。(四)落实载体,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1. 把粮食批发市场作为应急保供的首选载体。全市7个粮食批发市场,不仅是正常情况下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渠道,而且也必然是应急情况下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载体,发布信息、抛售储 备、限制价格等一系列措施首先应在批发市场进行,凡是通过批发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原则上不动用其他力量。2. 把国有粮库作为应急保供的坚强后盾。20062010 年的 粮食仓储建设任务是通过新建、改造、维修,重新形成60万吨的 有效存粮仓容,其中30万吨达到高标准的现代化粮库。具体是市 区形成一个10万吨的中心粮库,各市建成一个35万吨的中心 粮库,同时改造完善34个储存点。新建和
14、改造的粮库要具备国 家标准中常规检测项目必需的仪器与场所,具有粮情测检系统、 机械通风系统、环流熏蒸系统、烘干系统,能散收、散存、散发、散运,“一符四无”和科学保粮达到95%以上。3. 把骨干粮食加工企业作为应急保供的中坚力量。我市粮食加工业今后要努力改变规模小、技术力量弱、品种单一、竞争力不强的现状,着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重视产品开发,实施品 牌战略。“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4个,市级龙头企业7个。各市、区重点培育12个市场认可的品牌。市区要把久盛米业、浒关粮油公司、巴城米厂三家共日8产300吨的大米加工企业作为大米应急保供加工的主要力量,把 搬迁到主产区阜宁的
15、太和面粉公司作为面粉应急保供的骨干,利 用主产区丰富的粮源,形成加工、储存、销售一条龙服务。各市、 区要根据应急保供范围和数量,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骨干加工企业13家作为应急保供定点加工企业。4. 把放心粮油店作为应急保供的重要窗口。全市要逐步扩大 放心粮油店的覆盖面,放心粮油店的布点要充分考虑方便市民和 应急保供的需要,每年要将认定授牌后的放心粮油店及时调整充实为应急保供体系中的零售窗口。(五)创新机制,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建基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稳定的粮源,根据今后五年的粮食储备和生产经营需要,要多区域、多方式建立基地。1. 落实市内3.33 万公顷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基
16、地。通过土地 流转,把部分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在粮食生产保护区中建设连 片种植的3.33 万公顷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保证每年提供25万吨左右的商品粮,作为政府应急调控市场最起码的粮源。2. 巩固市外3.33 万公顷储备粮源基地。按照南北挂钩、对 口协作的分工,我市已在宿迁、盐城落实了2.67万公顷储备粮源基地,今后要加以巩固,坚持“政府搭台、部门服务、企业运作”的原则,用好每公斤0.04元财政补贴政策,通过合作企业深化与基地所在村级组织和农户的联系合作,达到粮源稳定、质量稳定的目的。同时保持东北基地0.66万公顷左右。93. 引导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通过到主产区办厂、设收购点、承
17、包粮田等形式,建立企业自身的粮源基地3.33万公顷。(六)强化责任,创建消费放心行业。以实施“三放心”工程为突破口,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到2010年,力争“放心粮油产品”新增6个,“放心粮油”产量 占总产量的95%以上;7个粮食批发市场全部创建成为“放心批 发市场”;“放心粮油店”200家以上,每个乡镇都有12家。要 健全质量检测机构,每个市、区都要有一个中心化验室,配齐必 要的仪器设备和专业人员,承担全市、全区范围的粮油质量检测 任务。要开展诚信经营教育,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创建责任制,尽早建成消费放心行业。(七)改造装备,提高粮食物流现代化水平。今后五年,我市的粮食主要来源仍将是
18、苏北、东北、安徽, 重点是苏北。要努力增加投入,改造装备,优化服务,提高粮食物流现代化水平。1. 在新建、扩建粮食储备库时配备先进设备,应用先进技术, 提高粮食储存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内陆港码头的基础设施要完善, 吸粮、烘干、通风、测温、加工等设备及技术各项指标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 根据国家原粮“四散化”改造进程,实施铁路中转站散装卸粮改造,实现铁路、公路、水路的无缝化连接。目前,我市有 10专用铁路线的粮食仓库2个,是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粮食进入苏 州的主要通道。对这两个库实施散收、散发能力改造,可提高我市粮食铁路流通的吞吐能力。3. 构建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发展粮食物流 相结
19、合,实现粮食流通电子化。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专业化的 信息网为支撑,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引导粮食企业充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网上交易;通过粮 食流通的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水平。(八)健全组织,依法维护粮食流通秩序。要太力推进依法管粮工作,着重通过健全三个层面的组织, 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的合力,有效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1. 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组织,发挥粮食行政执法 队伍的监管作用。市和各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条例 的要求,设立监督检查处(科),并调整充实骨干力量,培养一支 既懂法
20、又精通业务的执法人员队伍,从组织机构上保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和职责的履行,依法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监管。2. 健全粮食行业协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继续扩大全 市粮油行业协会会员的覆盖面,建立各类专业分会和各市、区粮 食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将多渠道的各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发挥协会的服务功能和规范管理功能,促进条例规 11定的粮食收购资格准入制度、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必要库存量制度等制度要求的自觉贯彻执行,在行业内形成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氛围。3. 健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示范作用。从提高地方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能力的要求出发,把国有
21、粮食购销公司做强做大做优。继续赋予其粮食国有资产和地方储备粮日常运作的职能。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充分发挥资产优势、资金优势和信誉优势,着力提高粮食购销能 力、市场抗风险能力和调控市场的能力。模范贯彻执行条例 和国家粮食政策,规范管理,在粮食流通中切实发挥导向、示范作用。无论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行业协会和企业,都要十分 注重人才的培养。既要重点培养营销、物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 新型人才,也要培养保管、会统、检验等传统的专业人才。要采 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校培养与在职培养相结合,培 养与引进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发展粮食经济、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提供人
22、才支撑。四、 重点建设项目(一)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搬迁重建项目。根据规划和发 展的需要,将现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进行整体搬迁重建,依 托已建成的苏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和久盛米业,投资5000万元,建成采购、储存、加工、批发一条龙,现货贸易、网上交易、拍卖、 12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粮食物流园区。(二)常熟粮食储备库搬迁重建项目。作为常熟地方政府拆迁工程,重新选址,重建仓容2.5万吨的地方粮食储备库。(三)太仓浏家港粮食储备库项目。通过国有资产置换和地 方财政拨款,投资3000万元,在浏家港新建3万吨地方粮食储备库。(四)太仓浏家港宝利来粮油加工中心项目。由苏州宝利来 油脂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在
23、浏家港建日产大米200吨、面粉500吨和日处理大豆1000吨的粮油加工中心。(五)吴江粮食物流园区项目三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左右, 在平望粮食批发市场旁建1万吨仓容和日产100吨的大米厂,与已建成的粮食批发市场和1万吨仓库组成吴江粮食物流园区。(六)吴中区粮食储备库项目。结合木渎粮库拆迁,重新选 址,投资2000万元左右,新建1.5万吨的粮食储备库,并建日产100吨的大米车间相配套。(七)放心粮油店项目。各市、区逐年投入部分补贴资金,创建放心粮油店,到2010年全市不少于200家。(八)白洋湾粮食中转库、昆山阳澄国家粮食储备库铁路散 装卸粮改造项目。对应东北等地铁路散发散运原粮的进展情况,
24、通过改造,新建部分装卸设施,完善散收、散发的能力。(九)粮食检验检测设施项目。在粮食批发市场、中心粮库配备粮食检验检测设施,加强化学指标和卫生指标的检测功能, 13完善粮食质量监督。(十)粮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在粮食批发市场配套建设物流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统一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系统。配备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设施。建立苏州粮食信息网站。五、配套政策和措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政策措施。(一)搞好规划。苏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任务繁重,涉 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各市、区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实际编 制实施计划。对基本
25、农田保护区、水稻田生产保护区和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要编制详规,落到实处,并通过地方立法加以保护。(二)增加投入。粮食风险基金等财政资金除用于水稻生产 直补和地方储备粮补贴,还要更多地用于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对 中心粮库、粮食批发市场、粮食检验检测设施、粮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对储备粮库要安排维修费用,对放心粮油店给予一定的硬件设施补贴。要解决服务全社会的粮油质量检测所需的日常费用。为促进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优质 储备粮源的提供,可学习浙江的做法,对出售给粮食储备企业的商品粮实行价外补贴。(三)减免税费。对列入规划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免征征地和建设中的各种税费,建成后免征土地税和房产税。对 14新建和搬迁重建的粮食批发市场各种税费实行“三免两减半”(建成后前三年减免,第四、第五两年减半征收)的优惠,以促进经 营户从场外交易向场内交易的转移,聚集市场人气,打响市场品牌,实现吸纳外地粮源和集中管理的目标。(四)加强领导。市和各市、区两级要切实落实“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把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作为 保障“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调研,协 调发改委、财政、农林、土地、粮食、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 落实项目,落实资金,落实政策,对重点建设项目要继续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保证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