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通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抢抓 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江苏实施“四 沿”开发战略尤其是重化工 向沿海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水平和竞争能力,对推进全面腾飞建设全 面小康的新南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依据省、市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南通 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精神,特组织编写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南通工业历经百余年发展逐步壮大,特别是“十五”期间,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坚持贯彻“猛
2、攻 投入, 强攻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的方针,注重力量向工 业集中, 要素向工业集聚,使工业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 势。 2005年,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72.08亿元,比上年增长 15.4%,其中工业经济完成增加值672.66亿元, 比上年增长19.6%。 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 。全市工业用电量 105.15亿千瓦时,增长19.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96% , 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从工业经济走势看, 南通已进入工业 化中期, 跃上加速发展的新平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 2 基础。(一)体制优势开始形成,民营经济迅速扩张。“十五”期间
3、,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任务 基本完成, 企业资产结构逐步优化,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 职 工身份置换为企业发展确立了新型的劳动关系。随着国有股权的 退出, 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末,全 市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24.46万户, 居全省第一, 私营企业7.04 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5.5%, 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3.7%。 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下, 200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 319.7亿元, 同比增长26.3%,全市重点培育的90家骨干民营工业企 业完成产值475.8亿元,同比增长36. 1%, 全市销售收入超5亿元 的民营工业企业达26家。(
4、二)发展后劲持续加大,投入质量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01年至 2005年五年间完成工业投入1420亿元,年均增幅58.4%,其中2005 年完成工业投入617.7亿元。全市工业投入的资金构成趋于合理, 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民资攀升到近四成, 成为投入主体。在投 量放大的同时, 注重了投入质量和科技含量, 技术装备的更新换 代被摆到重要位置, 生产工艺向连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技术 装备向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2005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完成 投入398亿元, 比2004年增长210%, 工业投入新增项目平均投资 强度达每亩94万元。到2005年末, 全市
5、工业集中区区内企业有 3 9116家, 比上年末增加2465家, “ 十五” 期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123.3亿元,有45个集中区的年销售额超10亿元。(三)结构调整渐见成效,产业层次有所提高。从产业构成看,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5年, 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7%,重工业所占比重超过 轻工业, 达到50.7%,比2001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纺织服装、 轻工食品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水平通过调整优化,继续发挥主力军 作用, 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分别为32 %和14.3%; 机械船舶、化 工医药等支柱产业发展较快,占比达到18.6%和11.7%;电子信 息产业在“十
6、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 占规模工业比重上升到 9.2%。全市基本形成了纺织、机械、轻工、化工、电子等门类齐 备、融入全国乃至世界制造业大循环的工业体系。2005年全市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93%,实现利税总额163亿元,增 长36.4%,其中利润总额99.9亿元, 增长36.4%;企业亏损面11.8%, 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四)规模企业总量扩大,主体力量阵容更强。“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阵容不断壮大, 企业数 已达3473家, 比2000年翻了一番, 其中亿元以上企业469家,亿 元企业现价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达62.9%。初步形成了江苏综艺、 华能电力、宝日制钢、中
7、远川崎、江山农化、醋酸纤维、申华化 工、中天光缆、林洋电子、江苏大生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 争力的企业, 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2005年,全市 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实现2144亿元和2081亿 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53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的增速创十年来新高, 保持了全省领先的发展速度。(五)能源利用水平提升,集约发展能力增强。“十五”期间, 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热电联产、变频调速、绿色照明、节能建材、清洁生产等成熟技 术全面推开, 风力发电、循环经济试点和环境会计制度等资源综 合利用新模式成为热点。万元国内生产
8、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1.22 吨标煤下降到2005年的0.83吨, 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220万吨标 煤。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全市业已形成10亿元规模以上产业集 群21个, 集结3000多家企业,年营业收入920亿元, 占全市工业 的40%以上。“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少矛盾 和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仅为6.8%。二是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缺乏 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 多数企业经营粗放, 没有建立起适应全 球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结构不 尽合理,平均单体销售、资产规模偏小。2005年,全市销售
9、收入 超10亿元工业企业仅25家,平均额仅为16亿元。尚无一家企业 进入全省工业企业销售50强。企业分布相对零散,以大型企业为 龙头的特色板块没有形成,多数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短、集中度低、 竞争力不强,甚至有小钢绳、小印染所造成的污染至今还未根治。 5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快。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服装行业占比仍大 大高于机械船舶、化工医药所占比重, 具有临港型重化工特征的 冶金、石化工业优势企业为数不多。四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消 化、吸收与自主创新不够,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屈指 可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尽管发展较快, 但其产值在全省所占比 重仅为5.4%。一般加工能力过剩和高档服装面料等高技术
10、含量的 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矛盾依然存在。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 中低档产品多, 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和行业之间关联度小, 产 品链短, 附配件、半成品比重高,缺乏成套装备等生产规模化、 集约化产品。全市仅有2件中国驰名商标和5个中国名牌产品。五 是沿海工业发展缓慢。沿江工业依托原有基础招商引资, 已经形 成带状格局。相比之下, 沿海开发受体制、资金局限, 至今尚处 在起步阶段。二、发展环境(一)经济发展总体趋势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处于复苏、增长阶段, 国际市场需求增 大, 但国际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经 济发达国家不断在全球范围整合产业资源,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 新技术革
11、命带动下,世界制造业中心不断东移, 跨国公司纷纷进 入我国投资建厂的趋势还会延续。但是, 在国际区域合作加强的 同时, “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会出 现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 6 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 型如钢铁等继续面对反倾销诉讼等压力, 另一方面, 贸易保护主 义将以人权和环保要求设置技术壁垒等新形式出现。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 但战略性资源储量和环境容量的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 大的制约。我国“十一五”年均经济增长目标为7.5%,经济增长 的动力依然强劲,潜力依然
12、巨大。特别是随着国家重视解决三农 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 占人口总数70%以上的农村消费市 场正在启动, 将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增添巨大的动 力。我国政府投资会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投资领域的进一步放开, 将激活民间投资,再加上外商对在中国投资的长期看好, 将推动 民间投资的较快增长。中国随着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日益显 现, 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将在东亚产业分工 中居于枢纽地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将使整个社 会的交易成本明显下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多种所有 制的共同发展, 也将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增添活力。 但是, 由于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我
13、国的经济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 重约束, 资源进口的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重, 会加大经济增长的 成本。人口的老龄化也将影响到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高成本时 代已提前到来。从长三角看, 竞争与合作是主流。但也不能忽视产业结构的 雷同化和低水平重复。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 7 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带创 造了全国40%的GDP, 其中, 长三角地区比重为22.4% 。“十五” 期间,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开始有了质的飞跃。近年来, 随着区域 内交流层面的升级和部门合作的全面展开,区域内三省市战略方 针开始出现重大调整,协调机制也相应建立。随着人才、文化、 信息等
14、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区域内部政策与制度走向统一协调, 生产要素实现无障碍流动, 长三角内部产业整合正在向优势互 补、合理分工的方向迈进。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只有注意发挥 比较优势,展开差别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产业结构演进态势就全国经济结构而言,低水平扩能将被结构高度化所代替, 以新型工业化和重工业化为导向的投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 长。南通独具潜力的沿海港口条件, 决定了南通重化工业发展有 很大空间。在前期已做工作的基础上, 抓住全省实施沿海开发战 略的机遇, 南通的重化工业将在“十一五”迈开新的步伐。充分 释放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等“重量级产业”的增长潜力, 通过抓 好如东洋口港石化基
15、地和中远川崎造船基地等几个特大型项目, 加速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在着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 积 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重点是提高基础机械的数控化 率, 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 在轻工、纺织行业大力普及计算机辅 助设计、辅助制造技术, 以此为手段, 不断巩固发展纺织、轻工、 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使之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 8 用。继续将电子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加以积极推进, 加速计 算机软硬件、电信、集成电路等基础行业的发展,促进多媒体信 息传输软硬件系统、信息传输网络的产业化进程。(三)跨越发展有利条件南通“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自身有诸多优势。1 独特的区位优势。
16、南通市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T 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 于一身。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 水陆相接。便捷的交通环境, 可 使南通直接接受国际大都市辐射,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南通基 本形成以南通港群为前沿的水、陆、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 特别是苏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将于2008年前建成通车,南通将融 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2 丰富的港口资源。 南通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长江第 二大港, 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千吨以上码 头72座, 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29座。启东吕四、如东洋口两个沿 海港区均可建10 20万吨级、 5 10万吨级深水泊位, 港口资
17、源 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3 充足的要素供给。 南通淡水资源丰富,国家西气东输工 程管网已规划向南通延伸,大型进口天然液化气接收站项目正在 筹建, 电力基础设施和电网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起点。全市 土地供应相对比较宽松。拥有海涂、江滩等大量待开发土地资源, 为制造业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 9 4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南通基础教育及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劳动力素质较高。以南通大学为 首的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批重点企业集聚了大量高级科 技人才。南通的职业教育也非常发达, 加之每年都有大量的大中 专毕业生回家乡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和 劳力资源。
18、5经济国际化基础扎实。南通经济特别是工业“两头在外”, 经济外向度较高。2005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5.2亿美元, 其中 出口57.9亿美元, 对外贸易依存度达48%。这就为制造业和商贸 服务业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6 宽松的政策环境。 南通社会政治稳定,在加大硬件设施 建设力度的同时,南通着力完善投资软环境, 努力营造优质高效 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开放和谐的人文环境, 可为 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服务和各类政策上的扶持。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基本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技术能级和产业集聚度作
19、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 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主动接受上海带动和辐射, 努力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搞好技术创新, 提升支柱产 业, 培育战略产业, 抢占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在加快发展高新技 10 术产业和加强装备制造业的同时,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 构 筑以产业集聚化、资源集约化、技术高新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格 局,把南通打造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发展原则“十一五”期间南通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遵循“四 个原则”:1 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市场 竞争中的主体地位, 深化企业改
20、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支 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 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 引导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生产要素 的合理流动,确立竞争优势。2信息化原则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 结合起来,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以及 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全方位构建信息化平台, 全面提升 制造业信息化水平。3 集约化原则产业集聚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 途径和高端战略。以沿江沿海基础产业带、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 各类工业集中区为重点, 按
21、照产业链特点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 11 求,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开发, 特色发展,推动产业集聚 和企业集群,增强创新和产出功能。4 绿色化原则绿色化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必然选择。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推动资源节约 和综合利用, 把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作为布局规划的重要因 素,建立健全各类企业、园区的环境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 推进“ 三绿”工程。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水 平, 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保持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 境、效益相协调。(三)发展目标1 突破千亿元总量规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到2010年超过1300
22、亿元, 比2005 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 (见附表一)。2 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培育50个以上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 其中, 年营 业收入超100亿元的2个、超50亿元的10个, 超30亿元的15个。 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逐年提高。3 创建10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创建具有先进水平的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中心, 每年新增 10个市级技术中心, 累计超过100个;每年新增2个省级技术中 心, 累计达18个; 国家级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诞生1 2个。 12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 别达到25%和35%以上。4形成“一、四、十”空间布局形成“一
23、条带”(即沿江沿海基础产业带)隆起,“四高地” (即现代纺织、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凸现,十园区 (即十个特色工业集中区)呼应,整体性跃升的布局构架。到“十 一五”期末, 在目前沿江经济带占全市1/8土地、 1/3人口、 2/3 工业产值的基础上,发展到沿江沿海基础产业带占全市1/6土地, 聚集2/5人口,实现3/4工业产值。5持续增加工业投入以外资、民资为“双引擎”,工业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4780亿元。6提高制造业外向水平全市制造业年均利用外资超过8亿美元,再吸引一批世界500 强企业来通落户,产品外销比重超过85%。全市力争每年成功创 建20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通市 工业 发展 十一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