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前 言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县现有7个民族重点工作乡(镇、街道),共46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1.9690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1.5。“十二五”期间,全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总体发展状况仍然滞后,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十三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促进景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继续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移位,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2、民族工作的意见(中发20149号)、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54号)、中共丽水市委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丽委发201531号)、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丽水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精神,特编制景宁畲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三五”时期推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从总体上描绘了“十三五”时期全县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基本蓝图,是对全县“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视野发展
3、的总体部署,是全县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基础:景宁畲乡SWOT现状分析(一)现状概况1.生态环境状况显著改善。“十二五”以来,景宁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大力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行动,坚决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成效显著。2015年全年县城空气优良天数为336天,农村山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功能区和饮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均为100%。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
4、8.2%。2.经济发展加快提升转变。2015年全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6.5:38.2:45.3调整至14.9:29:56.1。食用菌、茶叶、毛竹、香榧等提质增效,成为特色产品。“十大畲寨”及少数民族景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县旅游重点项目投资累计达40亿元以上, 201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691.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亿元。丽景民族工业园、澄照农民创业园的加快推进,为少数民族经济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表1.1 2015年景宁民族行政村分类情况统计表一类村(个)二类村(个)三类村(个)下山脱贫自然村数、户数、人数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数当年数无收入1万元以
5、下1-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村数户数人数村数户数人数2818048418914171649015555321116注:一类村人均收入在12000元以上,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二类村人均收入在1000012000元,各项基础设施较完备;三类村人均收入在10000元,各类基础设施不完备或较差。3.社会民生持续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表1.2),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63元,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02元,比2010年5470元增长127。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每千人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量较2010年均提高两倍多,成功创办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民族分
6、院。积极推进就业创业等各项工作。社会保障扩面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少数民族通讯交通、水利电力、教育、旅游、新农村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表1.2 景宁农村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表(2010-2015年)年度全省全省少数民族全市全市少数民族全县实增增长少数民族实增增长与全县差额201011303223365375427620279114.66547080017.107322011130716419716463247412121019.516685121522.21727201214552742988557484838497213.11760092613.687842013160
7、1687391002487189466108212.908588988138782014193739725136351217912432296623.9011211262330.5012212015211251202115000136551366312311012402119110.61261注:2012年全市7个少数民族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785;2014年的数据与2013年相差较大,是由于全县统计口径发生变化。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63元,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02元。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为28296元。4.民族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政策机制日趋完善。陆续出
8、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畲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等数十部系列化法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开放有利的空间。文化遗产保护有力。通过课题研究、样板创建、非遗申报等方式积极有效地推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增添了民族发展到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文化设施逐渐完备。县城已建成面积达18500平米的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合一的畲族文化中心,乡镇已建成标准的综合文化站20个,辐射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乡村“五个一”畲乡新型基层文化阵地。民族文化品牌逐
9、渐扬名。“凤舞畲山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中国畲乡三月三”和中国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等民族节庆品牌名扬四海。印象山哈畲娘等民族文艺精品走向全国。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展示了畲乡景宁的独特魅力。(二)SWOT分析1.S-优势分析(1)区位优势景宁县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居在县域的中部和西南部地区。该区域位于浙江西南部,东邻青田县、文成县,南衔泰顺县和福建省寿宁县,西接庆元县、龙泉市,北毗云和县,东北连莲都区。近年来,区域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尤其是云景高速的建成使景宁融入了全省四小时交通圈,逐渐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和温台沿海产业带,逐步实现接轨海西经济区。国道省道、农村公路、
10、水路网和运输站场等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开放便利的基础条件。(2)资源丰富独具匠心的畲乡建筑、悠扬婉转的畲族歌曲、优美蹁跹的畲族舞蹈、精美巧致的刺绣编织、风味独特的畲乡美食、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古老神秘的凤凰图腾以及淳朴甄厚的精神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特色显著。全县大部分民族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空气环境质量好,绿水青山,风光锦绣,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优势与民族特色显著,观光旅游资源多样。(3)人力充沛景宁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建设队伍奠基。景宁县少数民族地区常住人口1.9690万,少数民族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建设力量。进取精神助力。畲乡人民热
11、爱生活、勤劳朴实、勇敢乐观的民族文化传统被代代相传,是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2.W-劣势分析(1)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半山地区域,多年来受交通不便、思想闭塞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原始基础设施过于薄弱,投入力度与产出力度难成正比,或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区域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农林基地、观光旅游等产业开发难度大、科技含量低、集群性建设滞后、区域联动设施匮乏、内发动力与潜力挖掘不足;民族文化特色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或互补的深度与广度都相对较低,束缚着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特色发展的步伐。(2)限制较多建设用地的限制。受海拔地势较高、地形崎岖偏狭的影响,可建设用地面积本
12、身相对较少,加上开发难度较大,可利用土地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交通设施的限制。虽然近年来国道、省道、县道、村道等公路系统已经或正在进行不断的完善,整个区域的对外交通已较为通畅,但铁路、管道还没有建成,村落之间及村落至交通主干道的畅通度仍然不足。产业发展的限制。受用地不足、交通不便、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本地工业及吸引外来企业驻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都不乐观,加上本地发展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企业发展的限制比较突出。台风等自然因素的限制。由于景宁县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的特殊性,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较为显著,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多发,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
13、约比较突出。(3)人才匮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人均增收困难,导致许多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及一些劳动素质偏低的劳动力,甚至部分村落已出现空心村现象。出现人力资源的双重困境,本地的劳动力大量外流,学生外出求学就职,同时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少数民族乡镇村落人才不足。3.O-机遇分析(1)政策支持中央和省府对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与专项引导。如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关于加大力度继续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2115号),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54号)等扶持政策的出台。全县少数
14、民族人口聚居区域大都属于山区、加快发展地区、革命老区,可叠加享受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多重优惠政策。(2)前景广阔较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多,生态健康农特产和生态休闲养生游备受青睐。宏观的发展机遇。十八大以来,中央至地方对生态经济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提出,省市县重视生态创业小镇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宝贵契机,以及融入长三角与海西区经济圈的潜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前景广阔。(3)区域条件景宁地处浙西南与闽东北、丽水市与温州市的交界处,东邻青田、文成,西接庆元、龙泉,北毗云和,东北连莲都区,南衔泰顺、寿宁,少数民族重点
15、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周围。得益于近年来高速公路、农村公路、运输场站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高速发展,民族乡镇在景区建设、信息共享、文化创新等多方面与周边区域互通联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进而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共荣已经完全成为可能。4.T-挑战分析(1)民族产业发展压力巨大除需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较大之外,民族产业发展本身较为复杂,尤其是产业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传统继承底子薄与开拓创新之间的矛盾,以及政府与群众、单位与部门等不同主客体之间矛盾的处理,民族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所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的挑战不容忽视;民族产业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遂昌、庆元、文成、苍南、
16、泰顺、寿宁、宁德等地均有少数民族较为集聚的地区,其产业发展模式与景宁基本相同,且均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甚至较好的品牌,因此,景宁畲乡产业发展挑战巨大。(2)民族文化保护任务艰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形势较为严峻。据调查,景宁少数民族特色建筑遗产流失或损毁严重,修复难度也较大,尤其是部分群众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多项民族活动、语言、艺术、技艺等因无人继承而逐渐没落失传,加上部分民族文化保护难度较大、投入较高且经济效益不明显而被忽略甚至放弃,极大地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挖掘与开发创新水平较低。民族文化物质形式与精神内涵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现代传承与科学创新难度较大、力度不够、技术落后
17、,同时,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深度不足,或商业化开发模式和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冲突。畲乡特色发展任重道远。二、发展思路:“中国畲乡小县名城”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中央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之路,围绕县委“三县并举”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以区域统筹有效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精准发力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以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内生动力,以开放包容有序推动各民族和谐融
18、入,加快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继续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力争2020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态发展原则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进一步凸显民族地区生态环、生态圈、生态片区和生态廊道的生态优势,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2.坚持特色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特色文化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休闲旅游业,打造一批畲乡
19、特色生态品牌。3.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在帮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优先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贫困山区倾斜,向家庭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倾斜,缩小贫富差距。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优惠的政策、更务实的作风、更精准的帮扶,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确保少数民族事业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繁荣。4.坚持借力发展原则主动融入“互联网+”发展态势,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发展发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优势,构筑借力发展平台,拓宽借力发展渠道,在政策制定、资金筹措、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大力推进互利合作,破解要素瓶颈制约
20、,实现多方共赢,努力形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内源式发展和参与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5.坚持内生发展原则着力提升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胆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强调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和创新发展。(三)发展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落脚点,切实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民族统筹发展进程,加快生态经济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切实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国畲乡小县名城”。1.更加注重产业经济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增强经济
21、实力,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少数民族村坚持“一个支柱+一种特色”的个性发展,尝试“一片产业圈+一套网链”的区域发展,加快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居民收入增加。到2020年,全县各类民族发展扶持资金累计达到3600万元,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以上,旅游接待总量达1400万人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域综合实力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中继续向前移位。2.继续优化生态人文环境珍惜生态优势,继续保护环境质量,丰富人文涵养,不断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底色。坚持生态先行,发挥专项整治与建设的集中力量,坚持经济先导,开发人文生态产业,实现整体的生态效益与
22、社会效益。3.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搬迁安置和交通网络完善,继续“美丽乡村”与“魅力畲寨”建设,加强畲族古村落保护等。进一步发展民生事业。继续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改善民族文化教育,巩固各阶段教育入学率与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加快提升少数民族村镇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与安置。健全社会保险与救助体系。到2020年,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9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标准化中小学比例达到95,群众健康知识普及率达95,城乡居民参加医保比例95,免费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95。4.深化突出民族文化特
23、色继续推进畲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畲族建筑、服饰、医药、语言、歌舞、体育、宗教、信仰、节庆等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发扬。倾力推进畲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魅力畲寨”为代表的畲乡风情休闲游,开发打造以畲族工艺和医药为代表的畲风畲味产品展,通过商业化的研创与运营刺激和促进畲族文化的特色发展。到2020年,建设提升民族特色风情小镇2个,民族特色村寨20个,创建省级以上特色畲寨8个,建设精品畲寨民俗15个,精品“畲家乐”20个。5.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体,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和表彰先进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月、日教育活动,
24、利用传统“节庆”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注重宣传报道,争取到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6.增培强劲持续发展动力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葆有或培育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潜力。追求短期经济社会效益的快速实现。尽快完善、逐步实现生态农业、加工业与休闲旅游业中较成熟的产业经济体的经济效益。培育经济社会后发的巨大潜力。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加强改革创新,提升经济社会体的持续发展力。到2020年,完成“15610”项目建设。“1”:即“一心”。以千年山哈宫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国畲族博物馆与周边畲乡特色休闲游,创建一个全国畲族文化体验中心(集寻根朝圣、特
25、色旅游、民族工艺等于一体)。“5”:即“五区”。建成两个畲族集中特色安置小区(金山垟5000人和佃源2000人,加快实现少数民族下山脱贫与人口集聚)和特色畲族风情区、生态休闲观光区、农林种植养殖区。“6”:“六节赛”。即中国工艺品设计制作大赛、中华畲族服饰设计大赛、中国畲族民歌节、中国畲族陶艺节、中国畲乡传统体育大赛、中国畲族元素设计开发大赛五大品牌赛事。“10”:即“十寨”。喜寨(金丘村)、文寨(东弄村)、吉寨(包凤村)、禅寨(惠明寺村)、和寨(漈头村)、仙寨(敕木山村)、红寨(大张坑村)、福寨(汤北村)、食寨(周湖村)、动寨(双后降村)。三、民族产业:“特色+科学”体系构建(一)产业体系构
26、建1.休闲旅游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有效整合“绿水青山”、“民族特色”等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核三带五区”旅游发展核心圈建设。以畲族文化、生态休闲、乡村旅游、民族风情、科普娱乐、商务旅游为主题,积极对接全域化景区建设,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少数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美丽城乡向5A级景区跨越。(1)休闲度假养生区以“大东景”为主要平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原生态古村落等优势(以打造好G235公路沿线的村寨为主,主要涉及到东坑、澄照、鹤溪等乡镇街道的少数民族村庄),大力发展高山避暑、康体运动、森林氧吧、畲药疗养等养生
27、(养老)产业。(2)畲族文化展示区以“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中国畲族博物馆、外舍凤凰古镇”为主要依托(主要涉及红星、鹤溪、澄照、东坑、大均、渤海、郑坑等乡镇街道的民族村庄),加快畲乡特色小镇、畲族风情体验小镇建设,整合中国畲乡三月三、印象山哈、婚嫁表演、民俗体育、中国畲族民歌节、中国畲族服饰大赛等内容,集中展示畲族风情、畲族文化特色。(3)滨水运动休闲区以“千峡湖”为主轴,倾力打造青景庆公路沿线的村寨(主要涉及红星、大均、渤海等乡镇街道的少数民族村庄),大力发展水上垂钓、游艇娱乐、运动休闲、科普科学、户外探险、乡村游憩等旅游业态产品。(4)生态农业观光区以“沙川”为主要平台,以打造好庆景青公路和
28、景泰公路沿线的村寨为主(主要涉及英川、沙湾、大均、红星、郑坑、渤海、东坑等乡镇街道的少数民族村庄),大力发展茶叶、毛竹、香榧等主导产业及蔬菜水果、食用菌、渔业等特色产业,将生态农业与旅游相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提升生态农产品附加值。(5)现代商业服务区以“畲乡小镇”为中心(主要涉及红星、鹤溪等乡镇街道),发展旅游服务、休闲养生、文化创业、商贸流通等主要产业,引进影视、娱乐、动漫、演艺等现代文化产品,提升现代产业服务水平。2.生态农业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到2020年,新增生态农业精品园1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省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1件。(1
29、)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新农村示范带”和“美丽乡村风景线”产业建设,打造景宁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工程,培育发展现代高效示范基地:东坑白茶示范基地、澄东白茶产业带、千峡湖早茶示范基地、茶叶机采示范基地、食用菌清洁化集约生产基地、大赤洋蔬菜基地的提升、原生态山地蔬菜基地、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桃源精品百果园、畲乡生态米基地、休闲渔业基地。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培育示范性主体,建设创意农业示范点。(2)产业集聚提升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联动条件,打开产业集聚提升新局面。做名惠明茶产业。“扩量、提质、促销、增效”四轮驱动,走特色精品之路,提升品牌形象和产业层次,健全茶叶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努力打造浙江绿茶“北龙
30、井、南惠明”格局。做强食用菌产业。稳定木腐菌,大力发展草腐菌,努力开发特色菌,积极推进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新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香菇大县向食用菌强县转型。做大山地蔬菜产业。依托城市“菜篮子”市场潜力,发挥鹤澄省级现代农业园、大东景省级现代农业园、沙湾蔬菜精品园、英川食用百合精品园等原生态蔬菜种植优势,通过便捷交通发展长三角精品菜园。做精生态水果业。在鹤澄、大东景农业园及千峡湖沿线等区域建立特色水果产业带,重点发展红心李、雪梨等本地传统特色水果,引进蓝莓等精品水果,着力建设精品果园和观光果园。做广畲药产业。加强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扩大规范化种植基地,发展药材观光与生态药膳,培
31、育具有民族特色生命健康产业。做好笋竹林业。以东坑的何村、深洋等村为代表,发展笋竹两用林,加强笋竹深加工。做优生态养殖业。坚持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学化原则,利用澄照、东坑、渤海、郑坑等区域的山地、林地、果园创建原生态养殖基地,积极推广精品生猪、优质家禽、种草养羊。加快生态渔业发展。充分利用优质生态水资源,大力发展兼具渔业观光旅游、餐饮垂钓与水产养殖结合的休闲渔业、精品渔业、保水生态渔业和山区溪流特色渔业,推广名特优品种生态养殖,全面实施“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农渔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作模式,打造生态优质渔业品牌。(3)品牌产品营销结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的特色
32、开发、科学管理和品牌宣传,丰富农产品文化内涵,延伸农产品营销链,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加强鲜货与干货、线上与线下的营销力度。在生态农产品产地建设观光采摘和鲜货交易带,提升生态农产品的包装形象,加大宣传展销力度。到目标城市创办畲乡生态农产品展销窗口,支持农业主体到大中城市开展景宁农产品推介、营销活动,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强化农业主体品牌意识,发挥多方面创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4)农畜安全保障紧紧围绕“舌尖上的安全”,构筑农业安全新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控设施,加大加强执法力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基地;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
33、过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生态品质,强化品牌健康形象,巩固消费者的信心与认可,从而稳定和增加农副产品的定向和非定向销售渠道。3.民族产业加工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充分发挥我县民族特色、生态优势和工业园区建设效应,大力推进项目开发和推介招商,重点抓好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两个关键环节,推进加工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精深集约型转变,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突出我县生态农特产品深度开发、竹木制品加工、生物医药研发,抓好金属制品加工和小水电开发,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效益。(1)农产品加工业“十三五”期间,继续扶持我县的食品(绿色有机蔬菜、食用菌、笋、番薯、水果等)、竹木制品
34、和中药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深度开发农产品的生态品质与民族特色,丰富农产品的附加值和营销点,通过产品增值实现产品品位与销量的增长。结合新时期消费市场的购买诉求,确保加工后农产品本身生态、健康、优质、足量,提升加工工序的安全、卫生、高效、特色,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拓展定向加工与定向销售渠道。(2)来料加工业 积极扶持来料加工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快政策创新,有效整合少数民族区域劳动力资源,积极搭建来料加工平台,吸引帮扶企业,促进与民族村之间的来料加工业务;发展壮大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争取每个民族村培养至少一名经纪人,加强对其业务能力、操作技能、安全与法律知识的培训,有效带动整个来料加工业的规
35、范发展。(3)工艺品加工业立足本地民族文化特色,积极学习借鉴相关工艺经验,迎合地区旅游发展及游客需求,加快推进民族特色工艺品的研创开发,丰富工艺内涵与种类,适度批量加工,推进民族工艺产业集聚与繁荣。完善景宁畲医畲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畲乡康体保健药品加工业发展。4.商贸流通业“十三五”期间,我县少数民族要立足发展基础,以城镇规划为依托,以商业项目为支撑,以区域政策为导向,突破历史难点,强化民族优势,大力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新格局。(1)商业功能区少数民族要依据地理环境特点、城镇体系布局和产业发展状况,主动融入县域商贸流通“一心两区三翼”的总体布局,积极谋求自身发展
36、。依托“一心两区”广泛集聚与辐射全县的功能,重点推进民族乡镇特色街区及与其定位相符的商业功能体的建设和完善,提升民族乡镇个体与区域整体的商贸流通功能与形象特色,反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推进“三翼”(渤海、郑坑、东坑、沙湾、英川、鸬鹚、梧桐等乡镇街道)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充实和完善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另外,除发展得天独厚的生态绿色产品外,还需依托畲乡风情旅游的发展,创建畲风畲艺商品街,设立特色产品展销区,打造民族工艺品研创与集散中心。(2)电子商务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大数据显示,人们的消费需求变得更加全面,更加精准,也更加便捷。因此,我县少数民族地区
37、的电子商务业也需据此作出“三点两线一面”的相应调整。“点”的建设,集中体现在三点。即电商载体的创建,大力提升淘宝中国特色畲乡景宁馆,建立民族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积极打造1至2个电子商务示范村,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电商发展;经营内容的拓展,加快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如生态农特产品、民族风的服饰、纪念品、医药等,促进特色电商的发展;营销人员的培育,加强电商人员的培训,提升电商业的业务素质和整体形象。“线”的完善,主要为两条。即商品产业链的延长与深化,包括产品本身的工艺研创、内涵挖掘和包装形象等;农村物流运输链的完善,包括加快物流收入转出速度和提升物流服务品质等。“面”的提升,重点在一面。即集商贸物流、观
38、光博览鱼集聚创业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园的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现代之窗,展示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新面貌,同时加强电子商务乃至整个产业体系对外联系和区域联动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的发挥。5.文化创意业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把握省市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机遇,主动对接“八大工程”,大力推进畲乡生态创业小镇建设,发展畲乡特色文化产业。(1)畲族文艺展销化提托“互联网+文创”,大力推进“十个畲文化彰显样板村落”、“十条畲文化示范街区”、“十家文化博物馆”、“十大品牌节庆”、“十幕经典剧目”以及“十支优秀团队”的建设与提升,畲族歌舞、节庆活动、民俗展示、特色体育等畲族文艺活动更加重视原生传承、创意开发、广泛展销
39、和对外宣传,吸引外来参观考察及影视剧拍摄取景等。(2)畲族元素商品化将畲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创意及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现代工艺将畲族银饰服饰、传统农业用具、传统陶罐、传统体育玩具等畲族物品浓缩设计改造成类似Q版等玲珑可爱的特色纪念品,针对小孩、女性和纪念品收藏爱好者进行创意展销;在现代服饰、现代公共设施如建筑装潢以及其他产品如明信片、笔记本等事物设计过程中,融入畲族文化的魅力元素,如凤凰图腾、畲歌音符、刺绣花纹、编织工艺和彩带搭配等,增强现代商品的独特魅力气息。(二)产业发展策略1.重视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依托山清水秀的资源优势,促进自然观光与亲子科普相融合。景宁尤其是高山湿地具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
40、资源。要重视自然观光区亲子活动和科普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吸引大人,留住孩子。景区和周边产品建设要融合和凸显民族风情与地方特色。要重视民族文化元素的传承与民族文化内涵的弘扬,重点突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别出心裁的文化创意,通过差异化和个性化品质以及优质舒适的服务吸引游客的青睐。民族节庆和特色活动的商业化开发。要特别注重民族节庆日和民族特色活动的全方位延展性的时空开发,通过延长观旅休闲链来引留游客,促进观光养生、休闲购物、餐饮民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畲族文化的精深研究,提升畲族文化研究基地。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和畲族文化文艺博览会等形式,吸引学者研究兴趣,丰富畲族文化内涵,促进传承创新,提升
41、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人才集聚和经济发展。2.注重产业链条系统构建注重构建一个综合系统和纵横两个链条。一个综合系统是指以乡村旅游业为核心,以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为基础,以商贸业为经济增长点,构建三大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系统。具体来说,着重建设对内对外两个链条。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畲乡之旅”风景线。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农养业为休闲旅游业提供观光采摘垂钓体验基地,为农家乐提供生态有机食材,以康体养生和特色风味吸引游客,促进服务业发展;推进农特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吸引游客驻足和消费,优良的用户体验再促进电商交易增长。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场”产品线。少数民族地区要抓住沪杭
42、等长三角城市“生态有机农场”的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科学种植有机蔬菜、特色水果,发展特色家禽、花卉苗木等,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电商平台建设,完善物流设施,促进农特产品的销售和流行。3.推动区域功能联动发展注意民族村之间、民族乡镇之间以及县域整体产业信息的高速流通、产业平台的共建共享、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重视与周边县市之间的区域共建、经验交流、协同进步和个性化发展,强化小县名城的畲乡特色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共同体,做强畲乡风情旅游和生态农业。4.强化品牌建设与宣传营销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建设畲乡风情游和有机农特产两大品牌。切实提升旅游特色和服务品质,确保农产品的规范加工和特色开发,创建
43、畲乡品牌,丰富品牌内涵,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与针对性,确立品牌特色良好的基本形象。强化宣传营销。注重开发品牌产品营销点,紧抓消费者购买和服务的心理需求,搭建营销平台,广泛采用现场、媒体、网络、事件等丰富的营销方式。特别是加快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挖掘旅客购买力,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四、社会事业:“4+1”版块提升(一)积极强化畲族文化保护畲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十三五”期间,努力推进国家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争取新增国家级非遗1项,国家级畲族文化传承人1人,努力打造八条畲文化示范街区,十个畲文化彰显样板村落;培育畲族文化精品,积极开发畲族银饰、服饰、畲祖烧等文化旅游产品,
44、努力打造以“中国畲乡三月三”为核心的十大品牌节庆,以“中国畲族民歌节”为核心的五大品牌赛事,以“印象山哈”为引领的十台经典剧目等,全面推进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强化平台支撑“十三五”时期,通过搭建民族教育、民间机构、学术团体和特色村寨四大平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教育方面,将畲族特色优秀文化编入地方乡土教材,建设畲族文化特色教育基地,在民族中小学开设畲族文化如畲族语言、歌舞、体育等选修课,组建畲族文化兴趣小组,开展畲族文化参观体验等。民间机构方面,鼓励和支持畲族歌舞的传带活动,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少数民族艺术家组建畲族表演艺术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扩大畲族
45、文艺表演。学术团体方面,组建畲族文化研究团体,建立畲族文化研究基地,吸引少数民族研究人才,推进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特色村寨建设方面,以畲乡民俗风情文化园区为核心,以畲族特色风俗表演为载体,重点打造提升十大魅力畲寨。总之,通过教育、表演、研究和体验等营造浓郁的畲乡文化氛围,强化社会对畲族文化的认知、认同与保护意识,推进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强化产业支撑依托畲乡地域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以民族文化品牌融合相关文化资源,打造四大文化产业核心平台。打造全国畲族文化中心。以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城为核心,以省级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支撑,集工艺品研发创意、产品展示销售和工艺制作体验为一体,同时协同相关
46、产业园区,积极发展文化制造产业。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与养生度假基地,建设系列风情体验景区、高山湖泊型度假区与疗养基地、民宿型养生度假基地。打造一批文体教育服务基地,包括系列特色文化艺术与教育会培基地、山地湖泊型体育训练与拓展基地等。打造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之都,打响全国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中心品牌。3.强化资金支撑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健全PPP等社会融资模式,放宽投资准入门槛和投资领域,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用好畲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保障畲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传承与创新所需经费。对抢救、保护、发掘、收集、管理、整理、研究、展示、演出、传承、教学、宣传、出版等民族民间文化工作成绩显著的,通过
47、资金奖励形式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性与主动性。4.强化创新支撑努力加强创新研发平台、服务机制的建设,推进人才、信息与成果转化。通过建立中国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全国畲族文化研究会广泛吸引与引进畲族文化研究人才,充实文化创新智库。通过上述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专业创新机构的合作,采用赛事、论坛、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模式,推进畲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及产品的创新研究。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引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努力建设管理精准高效、服务便捷惠客、产业联动互利的智慧化管理、营销、服务系统,逐步形成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业等产业新型智慧服务,逐步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辐射全县的文化一体化智慧管理服务体系。(二)稳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支持“一铁一高二纵一横一连四通”的交通骨干网构建,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区域有机衔接,建立内通外畅的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完善大均、大漈等重点景区交通网络,实施农村窄路拓宽工程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推进农村路网建设等。建立健全大均、东坑等地农村货运站和配送网点。继续完善城乡公共客运系统,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加强安全应急保障系统建设。2.完善水利水景设施通过水域管治、中心集镇山洪沟治理和山坡水土流失治理、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