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doc





《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doc(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序 言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根据中共淮安市委关于制定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国内结构性问题和周
2、期性因素叠加等重大挑战,率先领先、创新创优,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打造了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置的淮安人社品牌。“十二五”时期全市人社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就业创业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在全国首创就业创业信息化便民工程,通过信息化破解充分就业难题,城镇新增就业达3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25%以内的较低水平。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扶持7.9万人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20万人,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省级创业型城市。重点群体就
3、业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6%左右,帮扶3.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9.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加强,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6.9万人,职业技能鉴定29.79万人,兑付获证奖补资金7650万元。(二)社会保险体系日臻完善,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将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围,“十二五”期间,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度增长,全市和各县区人社小康指标通过2003版省小康指标体系验收,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5.5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适时调整社保待遇,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持续提高,失业保险金保障基本生活能力不断增
4、强。创新工作模式改善保障民生,首创“淮安市特困群体助保工程”,解决“断保”人员“续保”难题,截至“十二五”末,全市累计办理助保1.8万人次,发放助保贷款1.1亿元;首创“总额控制下的病种分值结算办法”,城镇居民大病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75%;首创“社保费四方联网征管监控模式”,实现征、管、监、审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年基金征缴收入由2010年的33.4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6.73亿元。(三)人才载体建设不断突破,人才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建成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淮安分中心、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苏北毕业生人才
5、市场挂牌营运,国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较“十一五”末翻一番。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集聚效应显著。引进硕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4091名,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2.7万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9名,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62名,省“双创计划”团队实现零的突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11名,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82名。截至“十二五”末,全市人才总量达46.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4.93万人和9.42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326人。(四)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管理凸显公开公平公正。公务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完
6、善,依法有序开展好分类管理、考录遴选、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创新公务员四类培训办班方式、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13.5万人次,经验做法被省公务员局予以推广。深入贯彻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全面推行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公开招聘“三项制度”,聘用制度覆盖率达100%,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各类岗位联动招聘机制,公开招聘制度实现全覆盖。圆满完成军转干部、随军家属安置任务,积极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稳定工作。人事考试坚持阳光透明,严格制度管理,实现安全零事故。机关规范津补贴和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工作稳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7、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完善。(五)劳动者权益得到有力维护,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统筹做好集体劳动合同签订、工资集体协商、最低工资线发布以及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等各项工作,月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同期GDP 增幅,较“十一五”末提高85%以上,建成省级模范和谐劳动关系企业49家,模范工业园区3家。会同法院、总工会、经信委等部门,首创“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调处机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建成率达100%,约70%的受理案件通过调解方式解决,总体结案率达95.7%。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实现全覆盖率,全力维护劳动者权益,督促补签劳动合同3.9万份,补缴社会保险费7480万元,追偿农民工工资1.
8、97亿元。(六)城乡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完善人社公共服务一体化系统,建成“15分钟人社服务圈”,实现人社服务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村)全覆盖,城乡居保“四个不出村”便民服务点村(居)全覆盖。将75项行政服务职能集中到市政务中心办理,极大提升便民服务效能。开发应用人社“七大自助平台”,提高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实现市级数据大集中,数据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272万张。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2010年基数“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二五”完成数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40.322033.92城镇登记失业
9、率(%)2.6242.253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1919.14培训城乡劳动者人数(万人)242526.95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万人)242529.796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4.59595.57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5.68失业保险参保率(%)93.869595.55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34.784551.161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9.454046.8711城镇居民医保规定范围内住院医药费报销比例(%)707512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10010010013人才资源总量(万人)27.736.246.114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20.262224.9
10、315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3.895.79.4216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人)30032617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二类:12.86三类:13.5高于GDP增幅二类:11三类:12高于10.9%18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9898.519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195952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4.989295.721社会保障卡普及率(%)6063.8注:表示五年累计数。“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现跨越崛起基本确立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决战期,也是淮安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期,对于人社部门来说更是事业大有可为的黄金期
11、。全市人社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与人才强省、民生共享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为人社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战略全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人社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支持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持续深化南北挂钩、四项转移及“一市一策”、“一市一试点”等政策支持,更大力度推动苏北振兴,这些与淮安
12、关系密切,可以对接融合实施的重大政策举措,为人社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我市自身发展还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市场主体数量不多和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区域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薄弱,同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仍有弱项和难度。从人社事业自身发展看,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就业形势更趋复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主要矛盾,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城乡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扩面空间持续收窄,供养负
13、担不断加重,筹资机制不够完善,基金保值增值缺乏有效手段,统筹层次和质量较低,补充保险发展滞后;人才总量、结构和区域分布与创新创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旧存在,区域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引才引智工作面临更大挑战;人事制度改革仍需深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强,劳动者集体维权意识增强,劳动者的新期待、人力资源市场的新变化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人社业务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14、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持五大“发展理念”,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为引领,以“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为统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人社信息化建设,提升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实现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谱写好“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淮安篇章作出积
15、极贡献。(二)基本原则1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人社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时机和节奏,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加快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和各项制度性改革,加快完善管理运行体制,用改革和创新不断破解影响人社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经济结构调整与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兼顾提升发展效率与民生兜底保障,统筹兼顾“五大理念”与“六大战略”,协调推进全市人社事业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
16、人社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妥善处理不同群体利益关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坚持人才引领,促进转型发展。围绕“科教兴市、人才优先”战略,以人才引进开发培养为主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两高”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同步率先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5坚持公平均等,实现成果共享。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突出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制度公平,创新人社公共服务体
17、制,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注重维护不同群体利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人社公共服务的需求。(三)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能力更加提升,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创业效应进一步增强,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兜底保障无缝衔接、困难群体帮扶有力、保障待遇合理调整、财政投入形成机制、经办服务高效便捷、统筹城乡更为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围绕实施创
18、新驱动和开放引领发展战略,建成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创新创业活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健全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加大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力度,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提高公务员管理工作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加快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提升人事考试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调处机制,深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人社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9、。以“一网、一号、一卡、一平台”为重点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方案,社会保障卡持卡率达90%,社会保障“一卡通”基本实现。专栏2“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15年基数“十三五”规划目标属性一、就业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33.925预期性2城镇登记失业率(%)2.254预期性3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9690约束性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69.6675预期性5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人数(万人)7.95预期性6职业培训人数(万人)26.9100预期性二、社会保险7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59
20、8约束性8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698约束性9失业保险参保率(%)95.5598约束性1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1.1654约束性三、人才队伍建设11人才资源总量(万人)46.161预期性1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24.9333.5预期性13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9.4214预期性14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人)326475预期性四、劳动关系15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598预期性1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5.794预期性17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100100预期性五、公共服务18社会保障卡持卡率63.890预期性注:1.表示五年累
21、计数;2表中单位为“%”的指标为动态指标,在达到该指标值后需要保持其稳定性;3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4. 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全民创业战略,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围绕推动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全民创业战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打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平台载体和发展环境,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覆盖城乡各类群体、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全民创业战略,推动各级
22、政府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就业考核指标体系,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就业评估机制和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配套出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能够吸纳更多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的就业政策。逐步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现就业创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注重各类群体就业政策的协调,着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配套政策、困难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出台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充分就业政策。围绕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
23、,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运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援企稳岗补贴等政策和措施。2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创业培训、政策、载体、服务和氛围“五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新格局,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快建设新型众创载体培养创业公共平台,探索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云彩创业孵化器等新兴孵化模式,充分依托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农业)产业园、城市配套商业设施、闲置厂房等各类资源建设创业载体。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讲堂、项目路演、创业训练营等特色活动,为创业者及时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学习积累行业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安市 十三 就业 社会保障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