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
《舟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舟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舟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舟山市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群岛由1390个岛屿组成,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1459平方千米。自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城市)发展规划(2012-2030)作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正式发布并依法实施以来,舟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进入新常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舟山市“十四五”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舟山市生态环境保
2、护“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一、背景与形势(一) “十三五”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舟山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舟山市水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舟山群岛新区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十三五”近岸污染防治规划海洋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严控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系统推进海洋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海域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近岸海域水质各年间总体保持稳定,优良海水比例略有提升。2020年舟山市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30%,较2016年上升了8.9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比例逐步下降。舟山近岸海域近五年富营养化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海水水体富营
3、养化等级在2015年由重度富营养降为中度富营养,而后保持稳定。二是陆源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开展重点水产区块环境整治,推动园区企业废水预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创建工作。形成修船行业污染防治“船十条”标准,规范修船企业“阳光排污”新格局, 近三年累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4000多艘。舟山市47个入海排污口均已完成规范化整治,排污数据实时上传至生态环境部门监控平台。据统计2015-2019年间,47个在线监测直排海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排放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品质河道建设,实现河(湖)长制工作网格化全覆盖,2018年-2019年
4、年底共打造了以“水下森林”等为代表的100条清澈见底的“品质河道”。三是海上污染源治理有序进行。舟山市积极推进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在全市布局建设船舶生活污水固定集中接收点,提高油污水、油泥、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接收率,积极推进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过程联单管理电子化,实现各监管部门信息实时共享。舟山市各渔船检验机构也充分利用伏季休渔期和渔船维修期间大力开展了渔船防污染设备整治工作共开展了4次专项督查行动,共计检查船厂17家、渔船238艘。舟山市积极推进海水养殖尾水治理,目前全市已完成水产养殖尾水治理4171亩。完成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省级18家,另有3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通过
5、复评,同时实施农渔业区渔业水质和底质常规监测,确保了养殖水环境安全。四是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舟山市严格落实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制度,着力推进海岛岸线整治修复工作, 2020年全市共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37.941公里。2015年-2020年累计放流苗种88.4亿单位,主要包括大黄鱼、黑鲷、日本对虾等十多个种类。确定三大海洋牧场管理区,申报建设五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强全市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共建立了2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和1个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舟山五峙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数量已从最初数百只增加到1.3万余只,并发现多种世界濒危、
6、珍稀种类。持续推进“一打三整治”行动,2014年-2019年,舟山市共取缔拆解涉渔“三无”船舶2518艘,整治“船证不符”渔船2250艘,取缔禁用及违规网具7.4万余顶,移送司法机关62起301人。五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不断强化。建立了舟山市国家船舶污染应急设备设施包括岱山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舟山海事局应急设备等和地方应急设施包括外钓应急设备库以及多功能清污船“新海清”。同时集结社会力量,将舟山市海上总回收能力提高到2000立方米,浙石化设备库也按照要求建设相应的应急设备,做到一次性综合清除控制应对230吨级化学品泄漏。对每一艘进出港船舶,特别是危险品船舶进行严格的受理、审核和审批。加强船舶
7、清舱、油污水接收等涉污作业监管,对辖区28家污染物接收单位和144艘作业船舶实施从备案、作业申报和审批、作业现场监管、诚信管理到污染物接收后去向监管的全覆盖监管。六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日趋健全。制定实施湿地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建设、海岛保护等规划,控制海洋开发强度,保护近岸与海洋生态环境,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整体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市委市政府美丽舟山建设领导小组,积极推行国家“湾(滩)长制”试点。严格环境准入,实施空间、总量、项目 “三位一体”和专家、公众“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创新“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模式推进环评审批验收管理改革,出台生态环境报告制度
8、。推进清单式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环保与公检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协作机制。(二) 问题与挑战“十三五”以来,尽管我市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颇有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海洋生态环境有待改善。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劣四类占比26.4%,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中本岛附近水质最差,66.7%为劣四类海水。近岸海域近五年富营养化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二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舟山市除浮游动物外,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普遍较低。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种类的生物量从2015年至2019年总体呈下降趋势,渔获个体越来越小,资源质量不断下降。随着
9、沿海产业带和城镇建设的进一步扩大,大量国家级工程如岱山鱼山石化等用地需求大,围海造地强度大,造成自然海岸线缩短、湾体缩小、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三是海洋生态灾害不容忽视。赤潮灾害发生频繁,2015-2020年共发生赤潮47起,累计面积3873平方千米。由于舟山市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污染物氮磷浓度较大,涉及海域广,监管应急能力仍有不足,赤潮在嵊泗、普陀诸岛发生的频率较高面积较广。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大面积繁殖,威胁到沿海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目前缺少对互花米草的研究和有效防治手段,无法对互花米草进行有效控制。四是海洋突发事件风险防控压力大。舟山市临港工业、油气仓储业、船舶物流业等临海、
10、涉海企业发达,存在国家储备油基地、浙江石化等重大、较大风险仓储企业。舟山市油品、危化品吞吐量逐年攀升,2019年舟山港危险货物吞吐量1.218亿吨,同比增长5.5,连续三年突破亿吨,其中散装液体危险品吞吐量达9465万吨,船舶突发事故污染海域的风险不断增大。现有的海洋防污染应急力量主要针对溢油处置,应对船舶散装液体化学品污染事故的能力非常薄弱,传统的监视检测设备也已不适用于现阶段的风险防控压力。五是“临海不亲海”等困难实际存在。沿岸低散乱企业、废旧码头船厂未完成拆迁,影响公众亲海体验,导致公众难亲海。部分临海亲海空间品质较差,海岸带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亲海空间海上、海滩垃圾清理不及时,塑料
11、、泡沫类垃圾大量存在,破坏了亲海空间整体景观。区域发展不平衡,各景区间冷热各异,普陀山一山独大的局面没有改善,个别区域如六横岛旅游发展的后劲不足。亲海空间的环境品质和亲海体验感均有待提升。六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尚不完善。舟山市海域面积大海岛众多,其相应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信息共享、人员队伍等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机制和体制尚未形成,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舟山市行政执法机构多,但部门之间联动不强。责任之间分配不均,部分涉海管理职责交叉重叠,还有部分存在监管漏洞主体责任无法落实明确。(三) “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当前,我
12、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较“十三五”有较大提升,行业领域以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为主要趋势,以习近平重要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有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成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就国内看,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催生新经济,例如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也将逐步释放。但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海洋生态环境监管基础薄弱、
13、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和渠道单一等问题将会是我国面临的很大挑战。就省内看,“十四五”时期将是我省迈入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的始发站,浙江省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论述,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海洋强省”的决策部署。就我市看,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如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滨海大道、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为我市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了重要的机遇。二是抗击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经济、科技、环保、
14、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治理能力势在必行。三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舟山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更加彰显,逐步打造我市绿色名片。四是依托于自贸区的建设,全面展示“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加快提升海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机制,满足石化、油品仓储转运等相关配套产业的环境监管需求。五是依照建设“四个舟山”、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的目标,持续发力,开放图强,提升海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美丽经济发展等指标,建成颇具特色的海上花园城市。“十四五”时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次要矛
15、盾转化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阶段性和区域性分异并存期,我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面临无限的机遇与挑战,对此必须自查自省,祛除痼疾,增强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危机意识,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持续推进改革创新,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二、 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统领,按照 “贯通陆海污染防治和生态
16、保护”的总体要求,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突出海洋海岛特色,以 “管用、好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二) 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开发绿色经济。尊重、顺应自然,以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满足我市用海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加强系统治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追本溯源控制源头污染物排放。推动区域联防联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与各方涉海团队密切协作互相学习。建立健全海洋生
17、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推动陆海协同治理见成效。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稳中求进。聚焦重点海湾(湾区),以解决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不做无用功,精准发力,稳固前阶段成效,确保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坚持政府主导,提倡公众参与。完善海洋环保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开门问策和信息公开等为抓手,主动、虚心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居民满意度。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数字科技。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的优势,倡导科技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功能,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恢复,增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三) 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近期目标:舟山市
18、十四五期间总体目标是陆域污染方面入海河流总氮总磷得到有效控制,一、二类优良水质比例逐步提升,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亲海空间品质得到提升,港口作业、船舶等沿岸工业的清洁、安全生产,港口污染物接收处置达标进行,“绿色石化”、油品仓储等沿岸风险源风险应急处置能力稳步提升,积极响应和参与长江流域、东海近海环境大整治、生态大保护。以浙江省海岛大花园和“美丽海湾”建设为契机,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四个舟山”,展现“重要窗口”海道风景线,基本建成海洋生态良好、绿色通道畅通、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海塘安全、文化旅游繁荣、海洋经济强大的舟山市生态海岸带,构成“碧海、蓝湾、金沙、茂岛”
19、的美丽群岛画卷。远期目标:展望2035年,进一步加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发展观,紧抓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海岛生态安全管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探索建立海洋国家公园,打造海洋生态产品创新应用试验区,打开海洋转化的绿色通道,建立舟山示范海洋生态保护新模式。2、主要指标“十四五”期间共设置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指标17项,其中约束性指标4项、预期性指标13项。涵盖海洋环境质量、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亲海空间提升三方面。表1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常规指标序号指标指标类别现状值(2020年)2025年目标1海洋环境质量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
20、面积比例五年均值(%)约束性26.6282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约束性30省下达指标3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比例(%)约束性1001004重点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覆盖率(%)预期性1001005主要入海河流(溪闸)断面总氮总磷控制实施覆盖率(%)预期性-1006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指数预期性2.33五年均值较十三五保持稳定7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覆盖率(%)预期性69.10908港口各类污染物接收处置率(%)预期性-1009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岸线生态修复长度(公里)约束性37.941按省级下达任务10滨海湿地恢复修复面积(公顷)约束性15.05100011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
21、管理海域面积比例(%)预期性28.0133.6512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预期性74.0574.0513增殖放流(亿单位)预期性18.4省定4.8514人工鱼礁建设(万空方)预期性11.6821.2615海洋牧场建设(个)预期性2516公众亲海方面亲海空间建成个数(个)预期性-217建成美丽海湾数量(个)预期性-218海水浴场水质达标率(%)预期性100100注:本表中的指标项和具体目标最终将根据国家及我省有关规划修改调整。(四) 战略定位建成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优化海洋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打通岸线、河口、海岛等自然要素,实行海湾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逐渐建立陆海联动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能
22、源保障和水资源利用网,推进重要水源和引水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海洋减灾防灾网。加强产业对接和互补发展,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陆海污染综合防治,推进甬、舟、沪深度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建成海洋海岛保护开发示范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创新岸线与海岛开发模式,将“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和载体,科学开发滩涂资源,加强海岛保护,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一廊多沿多片”的生态功能网络,对重点海岛、海域实施“一湾一策”综合治理攻坚,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分时序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建成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并改革更新
23、舟山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群岛。提高环境风险意识,促进浙江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强国家储备油基地等油品储存基地的风险防控。以海洋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积极开发海岛太阳能、海上风力发电等海洋新能源,培育海洋生物产业,打造我国重要的海洋药物与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成全域海上花园城市。以舟山本岛为标杆,以浙江省海岛大花园建设为契机,把生态保护型开发作为第一理念,以和谐共生为本,陆续开发普陀、岱山、嵊泗等海岛公园。统筹舟山海洋海岛优势资源,提升美丽海岛风貌,加强交通连岛运输。
24、依托全省大湾区建设,大力打造旅游文化类产品,优化旅游宣传服务,加大5G技术、海水淡化等绿色科技支撑,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统一。建成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积极谋划滨海科创大走廊,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浙江海洋大学、浙大海洋学院建设国内一流海洋类高校。加快健全企业内部研发体系,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高效促进科技应用转化,布局海洋大科学装置,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电子信息科创高地、海洋生物科创高地、石化新材料科创高地、海洋智能制造科创高地。三、 重点任务(一) 强化精准治污,坚持陆海统筹深入打好重点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陆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舟山市 海洋 生态环境 保护 十四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