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docx
《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四五”时期,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编制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对于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好地服务保障江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
2、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编制,是指导“十四五”时期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引。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十三五”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江苏围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奋斗目标,基本建成了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圆满完成“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气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明显成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1基础业务能
3、力明显提升。气象综合观测基础不断夯实。观测布局得到优化、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风廓线雷达网建成。基本建成苏北龙卷观测试验基地和南京特大城市综合大气垂直廓线观测网。新建颗粒物、反应性气体和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观测站45个。智能台站建设全面推进,区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保障改革全面实施。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基层气象基础设施达标率从85%提升至88.5%,南京和盐城大丰、苏州东山、连云港西连岛等4个气象站分获首批中国百年气象站和五十年气象站认定。气象预报精准度持续提高。建立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形成从分钟到月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产品链。提升010天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预报网
4、格距达到2.5公里,024小时间隔达到1小时,临近预报、短时预报、中短期预报分别实现10分钟、3小时、6小时滚动更新。强化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开展龙卷预警试验。建成江苏省天气预报业务一体化系统,实现多级协同监测预警和无缝隙预报制作。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9分钟,预报业务质量稳定在全国前列。气象信息化能力不断提升。全省68个代表站点云、雾、露等10类天气现象信息实现逐5分钟更新。建成“天镜江苏”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完成“天擎江苏”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构建智慧化基础设施,整合规范气象数据资源与共享,完善云计算资源池和气象信息基础支撑平台,扩建异地数据灾备中心。通过流程再造、标
5、准制定和系统升级,促进了信息资源更高效利用、系统更可靠运行,气象数据融合应用不断加强。2防灾减灾成效不断显现。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率五年下降71%,仅为0.53,减损率位于全国各省(区、市)前列。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日趋完善,探索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四有”功能配置标准建成率达95%,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建立,公众气象预报预警覆盖率达97.7%。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智能高效,全媒体融合更具影响力。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持续深入,交通、农业气象保险等气象服务取得新成效。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从86.1分提升到91.6分。3服务生态文明取得成效。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基础
6、支撑更有力,全省“地空天”立体生态气象观测体系布局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全省大气环境、太湖蓝藻业务平台和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物联网体系。生态气象保障服务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产品时效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大气环境预报时效从1天延长到30天,城市热岛监测精细到10米级。重点领域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成效更明显,开展重点时段蓝藻水华逐小时监测以及干旱、洪涝对重点湖泊生态(水域面积)影响监测评估等;海上风电气象服务每年保障有效发电量8.8亿千瓦时。4科技创新区位优势日趋发挥。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成效显著。省气象局联合在宁气象院校,成立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聚焦精细化预报业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7、,70%以上的成果进行了业务转化。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建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交通气象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基地进入中国气象局野外观测基地序列。全省气象部门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重点专项3项,省部级项目6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获专利62项。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基于风云三号微波成像仪资料同化算法,在中国气象局GRAPESGFS系统中得到应用。一种约束三维变分同化算法得到国际同行认可,被加入最新官方版本GRAPESGFSv2.5同化系统。研发了分类强对流识别、人工智能临近外推等关键技术,冰雹客观识别技术在全国应用。升级完善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研发基于
8、多模式集成的智能网格客观预报技术,建成多源数据融合、多重业务智能协调、多终端应用互动的预报业务平台。5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大力开展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取消防雷行政审批事项收费。印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防雷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有效建立。防雷安全生产纳入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扎实开展防雷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动态调整行政权力清单,22项行政权力全部纳入省“不见面审批”标准化事项清单。依法依规开放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市场,向社会发放检测资质125个。气象人才队伍更具活力。坚持数量、质量和
9、结构三个目标统筹,强化多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气象部门12人进入省第5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新增正研级专家18人。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分析评估江苏综合评分在全国省(区、市)气象部门名列前茅,五年人才综合评估增长值名列第一。气象法治体系逐步完善。省人大常委会修订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省政府颁布实施江苏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部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气象服务纳入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事权。气象公共财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全省气象部门人员、基本支出及业务维持财政保障率达90.5%。党建业务融合
10、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巡视巡察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苏州市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气象部门创建模范机关标兵单位”称号,江苏省气象局机关、南京市江宁区气象局、兴化市气象局等3家单位被授予“全国气象部门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全省气象系统连续获评“省文明行业”,新增2个“全国文明单位”,所有设区市气象局和70%的县级局被表彰为新一届“省文明单位”。(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江苏担负“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
11、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使命新任务,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江苏气象现代化必须乘势而上迈向更高水平,气象事业发展必须因势利导迈向更高质量,气象改革创新必须借势而动取得更大突破。1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面临新挑战。全球气候变暖,江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2016年盐城遭受接近最高等级的EF4级龙卷风袭击,2020年江苏经历有记录以来最长梅雨,长江水位超历史极值,2021年45月相继多次出现大范围冰雹、极端性大风、龙卷等强对流天气。与21世纪头十年相比,近
12、五年平均暴雨日数上升7%,高温日数上升4%。台风、暴雨、高温、干旱、雨雪冰冻以及局地性龙卷、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和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大气环流的复杂变化加大了天气气候预报预测难度,给气象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而江苏经济发达,单位面积上的气象灾害受损率更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主要农产品产区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2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赋予新任务。“一带一
13、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江苏气象工作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融入、主动作为,重点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及其行动计划,同时积极满足各方面需求,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3服务美丽江苏建设提出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赋予了我省建设美丽江苏的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对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作出专门部署,确立了“到2025年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省份,到2035年全面建成美丽中国江苏典范”的目标任务。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的需求转向个性
14、化、专业化、精准化,转向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全社会对气象的需求从“避害”为主转为“避害”“趋利”并重,期望利用气象信息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舒适度和幸福指数。江苏气象工作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入手,着力保障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强化系统思维,加强科技创新,突出气象服务公共属性,在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气候变化科学应对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在新的起点上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4建设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体系是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形成更加积极有
15、效、自主可控的气象业务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综合观测系统、无缝隙地球系统模拟与预报和基于影响的环境预报,对数据、算法和算力提出了三重挑战,必须积极探索与充分应用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气象事业新发展。全面落实党中央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提质增效,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有水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驱动江苏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三)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十三五”时期,江苏气象事业发展虽然
16、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不断增长,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江苏气象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1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能力还不强,与监测精密还有差距。气象观测综合化、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不足,精密度不够,气象观测手段还不够丰富。海陆空天一体化、综合互补的智能协同观测格局尚未形成,重点经济区、城市群等还未建立精细化三维立体协同智能观测网络。山区、湖区、海洋、主要农产品重点产区和示范基地等区域还存在监测空白。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水平不高,智能台站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
17、气候观测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展不够均衡。实况数据质量控制不够、应用不广,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检验应用不够,数据价值有待深入挖掘。气象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控、故障报警和反馈响应还有欠缺。2气象预警预报预测水平仍需提升,与预报精准还有差距。随着国内外气象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缩小;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技术研究不够深入,极端天气的预报精细化和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前量需进一步加大,不同时效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还未完全实现无缝衔接;预报分析平台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全流程全要素的预报质量检验评估
18、业务还有待完善。3气象服务供给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与服务精细还有差距。气象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美丽江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需求仍有不相适应之处;气象服务融入防灾减灾、生态文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的深度不够。江苏特色的生态遥感和专业服务研究型业务体系亟需加紧构建,针对性、个性化的公众气象服务技术应用有待深化,数字化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仍显不足,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有待加强。4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创新链整体效能有待提高。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亟待进一步推进。气象技术研究突破仍然不足,突发
19、性、高影响天气机理研究有待深入,预警预报技术仍需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应用不够。以气象大数据为“云”、气象业务系统为“端”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还没有确立。江苏科教人才优势还未充分发挥,气象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和扶持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充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系亟待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推进不够深入,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组建不久,对江苏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气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还需提升。5气象管理改革还需持续深化,省域气象治理效能有待提升。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深化,地方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还未全面落实,特别是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
20、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有待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有待合理确定。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继续深化,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模式亟待探索,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有待推进。气象法治体系、气象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还不完善,气象行政权力运行监督亟需进一步强化。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
21、道防线作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江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牵引,全面融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丰富、更直接、更精准、更实在的气象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趋利避害,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气象的“避害”和 “趋利”作用,强化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资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和美丽江苏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作用。坚
22、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紧扣信息网络技术变革,坚持数字赋能、互联互通。聚焦气象核心技术发展,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持续提升气象核心竞争力,构建更加自主可控、开放融合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坚持高点定位,走在前列。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立足长远、适度超前,构建更加完善的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制度促发展,充分发挥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优势,深化部省合作共建机制,共商共建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三)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到2025年,建成服
23、务国家重大战略、满足“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要的,系统完备、开放融合、协同创新、业态新型、高质普惠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成“云+端”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全省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科技贡献、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水平等全面走在全国前列。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美丽中国气象服务样板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气象装备制造和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区,全省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成为新时代中国气象现代化发展征程中的生动典范。气象监测更加精密。地面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量观测站距小于7公里;其他气象要素、环境要素、垂直观测站距小于50公里;重点区域天气雷达1公里以下探测
24、覆盖率达85%;灾害性天气自动化监测率达到95%以上;高性能计算机满足新一代数值模式计算和存储需求;5G投入应用,气象主干网速率大于千兆;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覆盖率100%;观测设备、信息网络设备运行监控率95%以上。气象预报更加精准。重点区域要素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建立长江、淮河、太湖等江河湖泊全流域的洪涝、干旱气象风险滚动预报业务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5%,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时间达到45分钟以上,在全国率先开展龙卷风预警业务,龙卷和十级以上大风监测率达到60%。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建成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与高影响行业深度融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十四 气象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