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docx
《江苏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大局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粮食流通涵盖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物资储备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重大风险的物质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
2、的关键阶段。为全面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立足江苏粮食安全处于巩固期,粮食产业处于跃升期,物资储备处于提升期的阶段实际,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12035)“十四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健全完善物资储备体系,持续深化
3、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粮食安全责任压紧压实。“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压紧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有效形成省市县三级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连续四年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国家考核中获得“优秀”,2020年江苏名列全国第一。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3500万吨以上,粮食生产大省地位稳固,是全国十三个主产省之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全省新建粮食仓容672万吨,2020年末全省完好仓容达到4192万吨,其中,地方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完好仓容达到2519万吨,储粮新技术应用
4、仓容占比提高到73%。建成32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其中17个被认定“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园区综合竞争力日益提升,形成了一批集粮食收储、加工、贸易、产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产业园。推进建设220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成89个质检机构。粮食产业竞争力持续领先。“十三五”末,我省粮食产业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2020年全省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达3040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粮油机械制造企业产值达112.2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油脂加工、小麦粉和大米加工量名列前茅。我省拥有与粮食相关的国家级研发中心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12家企业入选“中国百佳粮油企业”,位居全国第一。创建“
5、水韵苏米”省域公用品牌,发布全国首个全产业链标准,认定50家核心企业,获得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区域品牌金奖。稳价保供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全省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累计收购夏秋粮9940万吨,同比增长21%。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2260万吨,年均优质优价收购稻麦500万吨以上。5年累计销售政策性粮食1655万吨,有效化解仓容矛盾。粮食流通量位居全国前列,稻麦口粮自给有余,每年销往省外稻麦1250万吨以上、省外购进玉米逾580万吨。年均进口大豆1500万吨以上,占全国进口的五分之一,是主要的国际粮食资源流入通道。探索建立长三角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一体化合作机制,共同打造联合保供基地,提高城
6、市群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储备体制机制运转顺畅。深化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充实地方原粮和应急成品粮储备,全省地方粮食储备365万吨,油脂储备5.7万吨,成品粮应急储备13.65万吨,成品油储备2.7万吨,落实2321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381家应急加工企业、81家配送中心、123家应急储运企业。顺利完成物资储备机构改革,初步形成职能部门有序分工、通用物资储备与专用物资储备有效协同的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64个,面积约5万平方米,储备有被服类、安置类、装具类、装备类4大类约100余种应急救灾物资。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统筹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
7、省累计调拨应急救援物资逾2亿只(件、套),对参与保供的粮油企业补助近4000万元,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现代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粮食立法全国领先,出台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江苏省地方政府储备粮管理办法。健全粮食流通管理制度,加强粮食行政执法体系、诚信体系建设,推广“双随机”检查机制。江苏粮食智慧云平台投入运行,研发推广“满意苏粮”APP,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设130个智能化粮库,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一卡通”覆盖率达80%以上。推动建立规模达10.2亿元的粮食共同担保基金。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全省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新时代新征程发展要求和
8、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存在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匹配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稳产增产和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品种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粮食供应链不够顺畅,产购储加销衔接融合不够,粮食流通的效率效能还需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类风险防控和物资保障任务繁重,应急保障能力还相对较弱,仓储物流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粮食物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才、科技和数字化支撑不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待进一步提高。(二)面临形势。全球粮食安全与发展发生新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
9、主义抬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人口增长、极端天气和国际游资炒作下,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加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不确定风险,全球粮食安全形势面临新挑战。我国粮食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结程度日趋紧密,国际风险向国内传导的可能性和程度明显增加,迫切需要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全球公共卫生医疗物资紧张,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粮食安全与发展确立新方向。粮食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面对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和应对风险等多重压力,党中央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国家粮食安全观,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
10、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切实端牢14亿中国人的饭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要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防风险保稳定,强弱项补短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补齐物资储备短板,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江苏粮食安全与发展肩负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为我省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江苏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和消费大省,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
11、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主动权,开创粮食和物资储备新局面。要进一步提升产能,稳定粮食产量,畅通流通环节,在确保省内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强区域间合作,提升协同保供能力。要发挥通江达海、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集聚国际国内粮食资源,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要满足我省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需求总量刚性增加和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优化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推进“五优联动”,增加优质粮食保障供应能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补齐物资储备短板,加快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深入实施科技和人才提升行动,为我省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提供动力支撑。二、总体要求(
12、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推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协同”,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
13、销“五优联动”,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坚实保障。(二)基本原则。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度供给和监管服务,强化国企责任担当,维护粮食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效率效能。底线思维、安全自主。守住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底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量质并举,精准施策,提高收储调控能力,实施优质粮食保障供应工程,着力提高现代流通效率、增
14、加优质粮食供给、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绿色集约。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加大数字粮食建设,推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发展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进绿色生产、储存、加工、消费,有效促进节粮减损,加快建设爱粮节粮型社会。内外统筹、开放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点,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建立跨区域的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协同保障机制,推动构建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新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智慧高效、协同融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
15、的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体系。粮食收储调控高层次。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协调联动的粮食收储体制顺畅运行,产销衔接网络进一步完善,形成全省粮食交易市场体系,构建江苏“123粮食安全供应圈”(主要城市“1小时生活配送圈”“2小时加工供应圈”“3小时粮源保障圈”)。粮食购销活力进一步增强,保障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地方储备规模落实率100%。储备与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和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仓储物流高效能。沿海、沿江、沿运河、沿东陇海线粮食物流通道能力进一步增强,仓储物流设施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物流园区和高标准仓库建设进一步推进,绿色储粮生态化、设施设备现代化、仓储管理精准化、物流网络智慧化
16、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完好仓容达到4200万吨,其中,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完好仓容达到2800万吨。粮食产业发展高质量。优质粮食保障供应工程深入实施,产业园区集聚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粮食产业运行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全省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90%,建成全国千亿级油脂加工物流中心,世界级粮食机械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到55个。物资储备保障高标准。物资储备职能定位更加明晰,全省资源统筹整合能力显著增强,储备调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建成省级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云平台。品种规模、结构布局
17、更加优化,物资储备基础设施设备互联成网,多元储备、网络化协同模式进一步形成。综合应急保障高效率。统筹构建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体系,分级管理、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建成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基地及一批市县级应急保障中心,一体化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建设,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供应链更加稳固。行业科技创新高能级。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进信息技术运用,“数字粮储”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行业队伍素质明显改善。全省行业科技水平、信息化应用、队伍素质在全国领先。(四)发展布局。统筹安全与发展,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
18、粮食安全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和物资储备重构发展态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重优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布局:一是优化粮食仓储物流布局,加快构建全省“通道枢纽节点”多层级一体化物流体系,推进苏州、盐城、泰州、连云港等国家级粮食物流枢纽和35个粮食物流节点(产业园)建设,形成与生产和流通诸多要素协同匹配的仓储设施布局;二是优化粮食产业经济布局,依托粮食主产区、城市群和“三横三纵”粮食物流通道,重点推进沿江、沿海、沿运河、沿东陇海产业园区发展,形成一批粮食收储、粮油加工、饲料加工、粮机制造等产业集群;三是优化物资储
19、备设施布局,加快构建省市县纵向衔接、横向互通的三级物资储备网络,纵向形成“省市县(市)乡(镇、社区)”的通用性仓储网络,横向依托省级专业部门,建设和布局一批专业物资仓储设施和专业救援中心。三、构建高层次粮食收储调控体系筑牢粮食供给保障基础,完善粮食供应保障网络,深化区域产销衔接,拓展利用国际粮食资源,提高收储调控能力,推进粮食收储体制改革,落实地方政府储备规模,构建高层次的收储调控体系。(一)夯实粮食安全供给基础。稳步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
20、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紧缺和优质粮食生产,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粮食面源污染防治。到2025年,确保粮食产量3700万吨以上。推动粮食规模化经营,提高种植现代化水平。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兴粮食生产主体组成联合体,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保障供应工程,推动优质品种规模生产和订单种植,建设“苏”字品牌核心生产基地,提升优质粮食供应能力。依托示范县(市、区)、特色园区、加
21、工基地、龙头企业等载体,培育一批优质粮源基地。加强苏北、苏中粮食基地建设,持续推进苏北地区建设优质稻谷、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大力推动苏中沿江及里下河地区建设优质稻谷、专用小麦、双低油菜、食用大豆生产基地,稳定苏南和西部丘陵地区优质稻谷生产。(二)提高粮食供给保障水平。提升省内粮食协同保障效率。建立健全省内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推进产区和销区加快发展订单基地、异地储备等合作模式。打造全省“123粮食安全供应圈”,提升省内粮食协同保障效率。依托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粮食配送中心,打造主要城市“1小时生活配送圈”,确保主要城市口粮供应1小时内全覆盖。依托省内重点粮食物流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全面推
22、进应急低温成品粮库、信息管理系统、联运转运等设施建设,打造主要城市“2小时加工供应圈”,保证主要城市2小时内粮油加工产品供应。依托省内粮食主产区,强化纵向沿海线路、沿京杭运河线路、沿连申线内河线路粮食物流通道能力,重点推进苏中、苏北产粮大县基地建设,打造主要城市“3小时粮源保障圈”,保证应急情况下3小时内省内粮源供应。强化区域协同的粮食保障格局。深化与国内粮食主销区产销合作,建立紧密稳固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探索建立长三角粮食产销一体化合作机制,共同建设粮食保供基地,提高长三角区域内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打通粮食供应“主动脉”,优化粮食批发市场规模和布局,推动南京、苏州、无锡等粮食主销区建设高水
23、平的成品粮批发市场,强化动态储备功能;推动兴化等产地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强化粮食集散功能。充分发挥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的作用,推进现货市场与网上市场协作联动,推动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等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加强与郑州、大连等期货交易所合作,引导骨干企业参与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交收库和期货交割库建设。拓展多元互补的国际粮食保障渠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国际粮食来源和品种结构,构建多边多元、稳定可靠的粮食进口渠道。适量进口优质大米、小麦,满足口粮市场消费升级需求;拓宽大豆、玉米等非口粮品种进口渠道,满足生产加工需求,增强供应链韧性,提升抗风险能力。依托境外合作园区、
24、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国际粮食合作平台,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和产业合作。强化军粮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加大军粮供应网点整合力度,完善军粮统筹采购机制。紧贴部队需求,拓宽经营范围,丰富供应品种,坚持主副并进、以副补主、量质并重,进一步提升军粮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军粮配送体系组织化程度,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区域精准配送,保障军粮供应及时、高效与安全。打造优质军粮供应品牌。(三)增强粮食收储调控能力。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政策性收购“守底线、稳预期”作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防止农民“卖粮难”。加强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协同联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十四 粮食 流通 物资 储备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