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docx
《连云港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docx(2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2016年5 月目 录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发展环境1第一节 产业基础1第二节 存在问题5第三节 发展环境7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12第一节 指导思想12第二节 基本原则12第三节 发展定位14第四节 发展目标15第三章 发展重点19第一节 优先发展三大优势产业19第二节 培育发展三大新兴产业24第三节 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产业29第四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4第五节 着力打造九条重点产业链39第四章 产业布局49第一节 沿海产业带50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带52第三节 都市型产业带55第四节 重点特色产业园58第五章 重点任务64第一节 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壮大
2、工业规模总量64第二节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66第三节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塑造核心竞争优势68第四节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70第五节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72第六节 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75第七节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增强发展可持续性77第八节 拓宽产业合作领域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78第六章 保障措施8 1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8 1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8 1第三节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82第四节 健全人才保障体系83第五节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84第六节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84附件85连云港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连云港市
3、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现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 也是加快转型升级、全 面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时期。为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抢抓 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根据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市 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发展环境第一节 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 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推动 产业转型升级 , 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发展 后劲稳步提升 , 产业创新步伐加快 ,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一、 工业总量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
4、00亿元、增加值 首次突破 1000亿元大关, 分别达到5574.5亿元、 1156.5亿元,是 2010年的2.8倍和2.6倍。 2015年, 规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417亿 元、 利税682亿元、利润42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9倍、 2.8倍 和2.8倍。 全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470家, 累计达到 1637 家;年 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累计854 家, 比2010年增加584 家, 其 中超百亿元企业7家,新海石化、镔鑫特钢分别突破200亿元。 1 图1 2011-2015年连云港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二、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81.2亿元,是20
5、10年的3.4 倍,年均增长27.5%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达39. 1% 。 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冶 金、石化六大重点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 80% ,其中石化、装备制造业均超过千亿元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图2 20112015年连云港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2 三、 发展后劲稳步提升“十二五” 以来 , 全市实施建设了一批投资体量大、 科技 含量高、 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 工业投资保持高速增 长, 工业技改步伐加快, 发展后劲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 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
6、5189.8 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投资 4712 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 2722.3 亿元, 分别比 “十一五”期间累计净增2650.8亿元、 2349亿元、 1372.3亿元。 “十二五”期间, 全市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73个,其 中新开工662个、新竣工投产585个。四、 产业创新步伐加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1%提高到53% , 省级以上企业技 术中心6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 家,知识产权培育工程试 点企业 16家, 国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1 家。恒 瑞医药、康缘药业、豪森药业、正大天晴4家药企跻身全国医药 研发20 强; 日出东方、中复神鹰、
7、中复连众、黄海机械等企业 多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十二五”以来, 全市不断加快推进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 家、省级 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128 家。 康缘药业入选2015年全国首批智 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豪森药业等7 家企业被工信部确定为两化 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五、 集聚水平逐步提升沿海园区临港基础产业发展壮大, 沿陇海线园区高新技术 产业提档升级。全市建成重点开发园区 14个, 其中国家级开发 3 区2个、出口加工区 1个, 省级开发区9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 新医药 、新材料、 装备制造 , 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软件和信息 服务、 文化创意设计, 徐
8、圩新区 (板桥园区 ) 的石油炼化一体 化、精品钢、 节能环保, 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化工产业园区 的特色化工、船舶制造、金属精加工, 海州开发区的纺织机 械, 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的钢铁、石化, 东海经济开发区的硅 材料等均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产业, 带动了区域快速发展。六、 绿色制造取得进展“十二五”以来, 全市大力推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合同 能源管理模式实现破题 , 共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14个, 节约70 万吨标煤的节约能力, 共争取国家、省相关节能政策资 金1.71亿元, 实施镔鑫特钢公司风机改造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12项。 开展电机能效提升活动, 推广高效电机6.75 万千瓦,
9、淘 汰低效电机6.04 万千瓦。 6 家资源综合利用电厂、 36 家资源综合 利用企业通过认定享受税收减免。回顾我市“十二五”工业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五大特点: 一是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方略, 工业经济的 主体地位和基础进一步增强; 二是坚持以项目为王, 持续加大 工业投入力度, 实施了一批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和 科技创新项目,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产业层次有了新的提高; 三是坚持把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工业经济发 展的战略重点, 培育壮大了一批规模骨干企业, 增强了工业经 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四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进一 4 步增强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10、的体制源动力; 五是坚持把民营经 济作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抓紧抓好, 进一步优化创新创 业环境, 全市中小企业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力军。第二节 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 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虽然明显增强, 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 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化工、冶金、食品、建材等产业产值占到工业产值的 一半以上 。作为优势产业, 2015年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 元, 只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左右。大多数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 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 工业增 加值率偏低(约20%左右,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产 业内
11、部缺乏有机联系 ,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尚未建立起专 业化、 社会化的产业分工体系。 通过对近年招引的645 家工业企 业调查, 化工、冶金、轻工 3 个行业低附加值项目409 个, 占 63.4% ; 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的高附加 值项目171个,仅占26.5% 。部分地区和园区高投入、高消耗、 高排放、低效率, 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二、 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区域范围内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 但整体布局仍较 为分散, 产业布局存在趋同现象, 缺乏对不同门类、不同性质 产业的集中安排和有效引导, 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较 5 低。 重点工业园区缺乏统一规划, 空间
12、布局有待逐步优化。同 一产业领域的企业在各个园区都有布点, 尚不能达到一定规 模, 如沿海县区都建有化工园区和钢厂, 装备制造、化工等在 各个地区均有分布。 港口与产业之间、开发园区之间、园区内 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 港口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三、 创新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2015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工业企业数量的9%左 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全市研发投入 ( R&D ) 占地 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65%, 同比虽然有所提升, 但仍低于全省 乃至全国平均水平。除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中龙头企业 外, 大多数企业位于产业价值链、创新链低端环节, 产品附加 值偏低, 如不计
13、算医药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利税率只有8% 左右。财政科技创新投入不仅与苏南、苏中地区差距较大, 在 苏北地区也处于靠后位置。 社会科技投资不足, 全市实际开展 创业投资的企业不足5 家,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的机构缺乏,科 技金融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滞后, 不能 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 难以发挥对产业集聚、企业集 聚的支撑作用。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少, 职业教育发展薄弱, 科技人才、技术工人匮乏。四、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整合和带动能力, 能优化产业分 工协作, 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发挥行业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形 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
14、群共进的局面。目前我市规模企业 6 数量偏少,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637 家, 位居全省末 位, 比徐州少 1216 家 , 比盐城少 1349 家 , 比宿迁少837 家 , 比淮 安少874 家 。 规模企业偏少将影响工业总量增长和整体效益提 升。 全市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大型骨干企业。 全市超百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偏少。缺少超大型、特大型 企业会导致经济体经济总量很难做大, 较难抵御大的经济风 险,经济发展的冲劲、后劲不足。第三节 发展环境经过“十二五”的努力, 目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 并正向工业化后期迈进。 “十三五”时期, 工业经济总体仍处于 发
15、展战略机遇期, 但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 我市推进新型工 业化既面临新机遇,也存在着新挑战。一、 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市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 随 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 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 合为趋势 , 以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 、服务化、绿色化、高端 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孕育兴起, 关 键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 正引发制造业 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 特别是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 电商 拓市等新业态、新模式密集涌现, “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 常态。 新产业变革
16、的持续推进将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 7 动力, 新产业与新技术将促使我市突破日益趋紧的要素约束、 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 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塑造新的 竞争优势。多项国家及省重大发展战略在我市形成叠加共振 。 “十三 五”期间, 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与“江苏沿海开 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 点、长三角一体化和东陇海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在 我市形成战略叠加, 进一步强化了机遇效应。作为东部重要的 深水大港, 我市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承担着日韩、东南亚等 地货物中转, 是江苏省参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大核 心城市之一, 是“一带一路
17、”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 济带”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优化整合向西国际物流资源, 提高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发展水平, 增强对中亚、欧洲 等地区进出口货物的吸引能力, 着力解决双向运输不平衡问 题。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均明确了我 市在实施制造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要加快国家东 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 、 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及上合组织出海基地 建设。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作为沿海城市 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发展举措。当前, 我市正在进 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 经济规模
18、不断扩 大, 港口、高铁等基础条件不断完善, 也形成了利用机遇快速 发展的有力支撑。 8 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市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在经济“新 常态下”, 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 改革的突破口, 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 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产权保护制 度进一步完善,混合所有制形态进一步发展,减税及税制改革进 一步落实 。 同时, 江苏省也在不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 度, 行政审批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不断深入, 简政放权不断落实, 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现代市场体系建 设不断完善。这些举措既对减轻我市企业负担、激
19、发市场活力发 挥了重要作用, 也将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支撑因 素,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改革红利。二、 面临挑战转型升级任务加重。 一方面, 我市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不 断加大 。近年来,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 略, 加大对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 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东南亚、非洲以及我国中 西部地区凭借较低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积极承接来自发 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在此背景下, 我市既要承担因成本 优势弱化带来的外资流失压力, 更要积极招优引强, 发展壮大 新兴产业, 进而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 我市经济稳 增长的难
20、度不断加大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 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经济发展 9 进入新常态。从增长速度看,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 长, 工业经济增速逐步回落到个位数增长的新阶段。从产业结 构看, 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产能已经达到历史峰值, 市 场需求和供给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发展动力看, 经济发展将 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体系的效率,进一步激活 消费需求, 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 我市经济也同全国 一道进入了新常态
21、。 我市必须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重塑产业发展新动力, 夯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当前, 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发展的主 题, 工业绿色化、绿色制造等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资源 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更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典型特征和基本要 求。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 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 剧, 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近年来,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加快推进, 绿色发展的体 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为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创造 了 良好环境, 也促进 了 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 展。“十
22、二五”期间, 我市通过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改造 等加大绿色发展力度, 但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 工业能源资源 消耗强度依然较大, 仍有部分低端的化工、冶金等产业, 节能 减排的任务也依然很重, 面临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十三 五”期间, 我市必须加快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 把握机遇, 积 10 极应对挑战, 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推动经济发展 迈上新台阶, 为建设“强富美高”新连云港、“青山碧水蓝 天”美丽港城筑牢坚实基础。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近年来, 苏北其他地市不断加快经济 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对我市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从 发展基础来看, 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连云港市 十三 新型 工业化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