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
《江苏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编制江苏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推进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进行编制,是今后五年江苏气象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纲领。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全省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出了应有贡献。1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
2、成效明显。省、市、县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继续完善,基本实现了观测、预报和服务到镇,灾害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气象信息员到村,建立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发布渠道村镇覆盖,“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基本建立省、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服务方式进一步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开展了“全媒体”气象服务,“江苏气象”位居全国气象微博前列,“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获省第四批优质服务品牌称号。交通、海洋、环境、能源、旅游、大型工程建设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持续深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与指挥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农业增雨抗旱、太湖蓝藻防控及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亚青会
3、、南京青奥会和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率较“十一五”降低39.3%。全省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从2011年的84.6%提升至2015年的86.8%。2基础业务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陆地自动气象观测站距从15公里加密到7公里,新建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风廓线雷达13部、微波辐射计3部、三维雷电观测站16个、土壤水分自动站83个、大气成分观测站19个以及边界层梯度风观测站1个。地面气象数据的传输时效从10分钟提高到2分钟。集约化的统一基础数据环境基本建成。构建了精细化预报体系,建立了省、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24小时晴雨预报、
4、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达90%,突发灾害预警提前到20分钟。3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主体、载体和机制建设持续加强,基本形成开放合作支撑业务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气象科研项目34项,其中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和服务技术研究及应用”“江苏省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集成预报预警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集成于全省一体化业务平台,提升了业务服务能力,为精细化预报和环境气象等业务形成了有力支撑。4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坚持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目标统筹,加强多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由领军人才、技术骨干、青年新秀、新入
5、职人员组成的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结构。新增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3人、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2人、中国气象局创新团队成员2人、省政府“333”人才培养工程5人、博士研究生26人、正研级专家10人。45岁以下正处级领导干部占29%,39.4%的处级干部学历达到硕士以上。5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1294号)发布,省部合作共建机制确立,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监测评估机制建立。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制体系不断健全,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发布施行。气象行政审
6、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省、市、县三级气象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布施行。基层气象台站面貌改善,建成一批具有江苏气象科技特色、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的一流气象台站。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二)“十三五”面临形势。1“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对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视察江苏时,要求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江苏“十三五”发展的总命题总纲领,也是江苏气象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新江苏”保驾护航,要求不断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高
7、气象服务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智慧江苏”建设在智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对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气象服务均等化和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海洋强省战略对建立健全海洋气象业务系统,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2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的新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奋斗目标。中国气象局明确要求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经过“十二五”建设,我省气象现代化取得了
8、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已具有相当水平,然而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需要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提质增效。3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的主动作为,也是继续推进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亟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束缚,缓解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严峻压力,解决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动力不足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气象事业持
9、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三)存在的薄弱环节。面对国际国内气象科技竞争、服务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要求,江苏气象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1预报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与公众及各行业的期望还有差距。个性化公众服务产品还不够丰富,基于影响的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还在探索阶段,决策服务手段和方式还难以满足跟进滚动式的决策指挥保障需求,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仍需完善。网格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仍处于试点阶段,气象服务城乡一体化与社会需求仍有差距。为农服务“两个体系”能力建设以及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等生
10、态文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海洋、交通、能源等专业专项服务能力亟待加强。2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能力有待加强。相对事业发展的需求,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及人才储备不足,对现代气象业务支撑保障能力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之间的整体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江苏气象科技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与在宁气象高校以及气象相关实体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与国内外气象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仍需完善。3综合观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河湖海面气象监测存在盲区,垂直探测能力不足,生态环境监测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气象要素尚
11、未实现自动观测,观测装备保障能力有待加强。仍有少数台站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台站探测环境面临恶化。信息化集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扁平化信息流程仍不完善,数据质量和数据价值亟需挖掘,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有待提高。4依法履职和科学管理能力仍显不足。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现象仍然存在,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能力有待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活力不足,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统筹部门、市场、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气象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气象发展还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
12、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气象是公益性事业的方向、基础性事业的定位、先导性事业的要求和科技型事业的性质,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主线,以精细化预报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建设全国领先、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流气象保障服务。(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科技引领
13、,突出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和人才,努力在关键科学领域及核心业务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和形势,注重系统、领域、区域、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统一,建立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补齐发展短板,拓展发展空,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紧密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对蓝天绿水的期望,注重部门间统筹集约,在气象服务中关注热点、突出重点,更加重视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和保障,更加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紧贴需求、开放发展。把气象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均等化,推进军地融合,实现气象资源和产品共享共用,大力提
14、升气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气象发展列入各级人民政府议事日程,在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公众参与,引导全民共建共享,形成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气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和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和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基础业务能力继续提高。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
15、进、功能完善、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观测业务基本自动化。建成部门主导、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观测与保障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体系。气候预测客观化和影响评估定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省市县高速网络,建成面向民生的气象数据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适应云计算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形成统筹、集约、高效的气象信息化业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智慧高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预警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保基本促公平的城乡一
16、体化公共气象服务更为高效,重大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智慧气象得到长足发展。开放、多元、有序的气象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公众满意度稳定提升。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明显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撑能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联动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初步建立,气候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开展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参与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不断提高,云水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保障江苏绿色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气象法规、规章及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权
17、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有效落实,行政审批更加高效、规范,依法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全面落实,预算管理体系更加规范。部门党建水平进一步提高。文明创建和气象文化建设内涵不断丰富。气象科技创新主体、载体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更加健全。气象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序号主要指标现状值目标值1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91.6952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6.8873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0.1970.16424小时预报精细度空间分辨率(公里)31时间分辨率(
18、小时)10.5524小时预报准确率晴雨(%)90.792气温(%)90926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66687无缝隙预报产品时效(天)7108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70759突发灾害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分钟)2030三、主要任务“十三五”时期,气象工作要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突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两个能力”,提升气象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两个体系”,发挥气象为农服务功能。抓住科技和人才“两个关键”,强化气象发展支撑,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能力和水平。(一)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19、形成强劲动力。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业务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擎的气象业务科技体制。1强化预报预测能力。完善无缝隙集约化预报业务体系。完善从分钟到月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产品链。“强化两端,提高中间”,加强短时临近预警和延伸期预报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能力,完善环境、海洋、水文气象预报,大力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开展02小时逐10分钟、224小时逐小时、2472小时逐3小时、空间分辨率1公里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和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与格点预报,开展37天逐6小时、710天逐12小时、空间分辨率5公里的气象要素格点/站
20、点预报,建立1030天逐日更新的精细到县的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报预测业务,完善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指标,强化灾害发生发展的定量化监测评估。发展月、季主要极端气候事件定量化和概率预测业务。加强省、市、县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开展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警试验业务。加快建设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构建实时更新、同步共享、预报协同的业务流程。发展客观化精准化预报技术体系。发展以多源资料融合分析技术、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及客观释用技术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客观化精准化预报预测技术体系。发展海量资料快速融合分析技术,完善基于雷达、卫星、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融合分析的强对流天气自动识别和追踪分析及
21、外推预报技术,发展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强对流天气概率预报和集合预报应用技术,推动短时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业务。研发基于多源海量资料的灾害性天气中短期识别技术。研发基于模式气候和再分析资料的极端天气预报技术,发展异常性、转折性高影响天气的识别技术。发展基于要素关联及时空约束的人工交互订正技术、基于关键点人工订正和数值预报格点产品融合的插值分析技术、精细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融合技术。研发格点站点预报转换技术和预报服务产品智能转换引擎。研发基于联合概率预报方法的中期延伸期典型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技术。研发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技术。研发精细化预报检验技术。推进智能化众创型业务系统建设。发展
22、开放型平台,建立基础数据、工具等资源,完善激励措施,鼓励部门内各级业务科技人员以及社会科技资源投入创新开发,围绕天气监测分析、短临预报预警、中短期预报以及省、市、县一体化预警预报等业务,建设发展云化部署、开放共享的省、市、县天气预报业务一体化系统。实现多级协同监测、预警和无缝隙预报制作,形成可视化的业务流程以及插件式的预报算法智能工具箱。建立基于CIPAS系统的气候监测预测平台,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支撑系统和智能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建立开放式网络众创平台,面向业务需求,贡献微创意,共享微应用,繁荣众创生态。2提升业务基础支撑能力。发展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观测体系。构建天空地一体、实
23、现“一网多用”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推进国家站网的全要素自动化观测,填补河湖海面观测“盲区”,强化大气环境、生态气象等专业观测网,共享共建长江口立体交通、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建设等专项气象保障观测网。推进观测标准化、装备智能化和手段综合化,提升智能观测能力和观测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完善观测业务运行机制,提升业务稳定运行能力和保障能力。加强计量检定能力建设,实现观测业务运行集约化。加强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业务,提升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完善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提升遥感数据综合应用能力,建立观测数据质量与应用评价制度。推进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全面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24、应用,优化升级气象通信网络,深化信息技术在气象业务、服务、管理各环节的应用,促进流程再造和模式转型,形成业务和服务“云+端”模式,加快气象业务数字化和系统智能化改造,推广基础资源集约化、业务系统智能化、服务产品精准化的新型业务模式。深入对接气象信息化工程,构建统管共用、普惠众创的新一代气象信息系统,为发展“智慧气象”提供支撑。3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强化气象科技创新主体。优化气象科技发展布局,加强创新主体建设,明确各单位的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科技引领和驱动业务发展的应用性科研格局。加大引智力度,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等融入气象科技发展,开展协同合作。丰富气象科技创新载体。以南京大气科学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十三 气象 事业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