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舟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doc(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舟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第一个五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影响深远。舟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三农”发展五年规划,也是推动舟山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的战略规划。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制定舟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第一章 发展基础一、发展成效舟山市下辖定海、普陀2个区和岱山、嵊泗2个县,36个乡镇(街道),127个
2、社区居民委员会,280个行政村。“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舟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强富美”农业农村发展目标,紧紧抓住发展现代渔农业、促进渔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三大任务,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突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环境改善、改革创新等工作重点,“三农”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强村富民取得显著成效。积极实施“消薄”三年行动计划(20
3、17-2019年),多措并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取得较大发展。2020年底,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6.55亿元,比2015年的3.879亿元增长68.86%;总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达272个,占比97.1%。2020年,全市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096元,在全省排名第三,是2015年25903元的1.51倍,年均增长8.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2015年的1.731稳步缩小到了2020年的1.631,居全省前茅。深入实施低收入渔农户全面小康计划,促进低收入渔农户收入稳步提高,确保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渔农户等“三清零”。2020年,全市低收入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4、163元,低收入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0.491,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四位。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3.62亿元,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超7.9万亩。2018-2020年,合计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3000亩。形成晚稻杨梅、普陀佛茶等9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成一批放心菜园、生态茶园、精品果园和绿色粮油基地“三园一基地”。累计土地流转面积7.9万亩,农地流转率58.6%。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6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5家);登记在册合作社57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28家,市级73家),提升规范化农民合作社(联合社)72家;工商
5、登记在册家庭农场504家,其中示范性家庭农场省级35家,市级59家,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7家。共有绿色食品认定主体26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认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6个,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面积超6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比率达到56.64%以上,居全省前列。普陀区、嵊泗县入选2020年度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建成定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展茅、马岙、岱东、小沙、桃花5个镇(街道)被列入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2个,先行示范区3个,建设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1个。培育鸿大食品农产品种植加工联合体、东南太平洋
6、公海原条鱿鱼合作销售组体两个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华晟牧场为试点,推进数字化牧场建设。打造“舟叁鲜”“定海山”等各级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一条鱼”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远洋渔业第一市。普陀区海水产品产业示范性全产业链、定海区渔业产业示范性全产业链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着力稳定“海上粮仓”,获批白沙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投入运行,发布全国鱿鱼价格指数,远洋捕捞、加工、贸易交易实现“三个百亿”目标。2020年,全市渔业总产量179.2万吨,其中国内捕捞86.7万吨,远洋渔业63.1万吨,养殖产量
7、29.4万吨。完成定海、岱山、普陀“智慧监管APP”试点县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实现全覆盖,定海区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成“机器换人”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基地15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个。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2%,主要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均在39%以上。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区)2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街道)15个。乡村新型业态全面兴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定海区入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成功创建定海远洋渔都、普陀鱼米之乡、岱山机场村等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打造以健康类特色为主题的定海远洋渔业小镇,并入选省
8、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马岙街道、桃花镇、东极镇、东沙镇被列入省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大力发展大地花海、田园景观等休闲农业,普陀田园综合体成为农旅融合示范样板,花鸟岛获评国家乡村旅游经典案例。定海区马岙稻香田园、嵊泗县枸杞乡海上牧场、金塘李子苑等上榜省级“最美田园”,定海区双谷情缘两日游、普陀区美丽乡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一日游等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东海漫道”绿道网络体系,建成国家首条海岛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打造“乡约定海晚风市集”夜间业态、“海稻梦想荷荷美美”美丽乡村夜经济精品线路。着力打造具有海岛风味、渔家风情、时尚休闲的“东海人家”特色渔农家民宿。引进联众、陌领佑舍等
9、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了嵊泗东海五渔村、朱家尖东荷嘉园等一批渔农家乐民宿特色村和“村回庆和院”“嵊泗伍码”等一批特色民宿,创建省级休闲乡村6个,休闲渔业基地50余个。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微商平台“海山农汇”,目前已有7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与平台对接。积极发展“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涌现出白泉皋泄网创服务驿站、传奇庄园、彩虹草莓等较有影响力的农村电商企业和青年创客。全市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4家,入驻企业943家;建成农村综合电商服务站552个。全市在天猫、京东、淘宝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约2800家,其中农产品网店约占30%。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连续
10、十一年获生态省和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塑造“一城五园十岛”全域美丽空间,到2020年,嵊泗、普陀、岱山、定海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区),覆盖率列全省第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市34个小城镇全部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获评省级样板小城镇11个。美丽城镇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2个,省市美丽乡村精品村145个、县级美丽渔农村14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20个,打造美丽海岛主题风景线17条;创建景区村庄107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11个。定海新建村、普陀白沙港村、嵊泗花鸟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定海马岙、普陀展茅、岱山东沙、嵊泗东海五渔村等集群发展片区初具雏形,
11、花鸟、白沙、桃花、秀山等主题示范美丽小岛享誉全国。桃花镇、东极镇、虾峙镇等建成省级3A级景区镇(乡、街道)。创建美丽庭院10000户,评选“最美庭院”360户、“美丽庭院”510户,打造“美丽庭院”示范区域16处。实行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体系,实现村庄布点规划全覆盖,创新开展“一岛一规划”编制工作。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乡村规划中国案例。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海岛绿化,创建“一村万树”示范村25个。全面推进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和“垃圾革命”,通过开展“舟山市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
12、“整洁村庄专项行动”“舟山市全面推进渔农村公共厕所服务大提升行动”,补短板、提标准、重督查、建机制,强化渔农村动态性、细节性问题管控,提升渔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水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保留村全覆盖,渔农村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管理比例50%以上,渔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9.8%,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4%,渔农村公厕规范化运维全覆盖,为深化“千万工程”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打下扎实基础,助力舟山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地级市)名单。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1个乡镇4个行政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3个乡镇12个行政村获评浙江省文
13、明村镇,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建成率达到90.4%。重视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扎实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累计启动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九批共35个村,已完成重点村验收7个,一般村22个。岱山东沙、金塘大鹏、普陀东极庙子湖先后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成功申报观音传说、舟山锣鼓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22项,其中43项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注重培育新乡贤文化,建立乡贤理事会、道德点评台、百姓议事团等机制载体,倡导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全域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建成渔农村文化礼堂20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度、文化发展指数全省前列。以定海区为试点,
14、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三级组织架构。打造“理论宣讲连锁超市”品牌。打响中国海洋文化节、南海观音文化节、国际沙雕艺术节、舟山渔场丰收节、渔民开洋谢洋节、东海音乐节、东沙古镇弄堂节等一批特色文化节庆品牌。乡村基层治理显著改善。深化推进“一中心+四个平台+全科网格”架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开展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修订工作,实现村规民约行政村全覆盖。2020年底,全市已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东沙镇),示范村2个(马岙村、南岙村),省级民主法治村42个,省级善治示范村93个,44个清廉村居建设示范点。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网格五级联动的公共
15、服务与监督体系,全科网格建设达标率92%,专职网格员配备率达100%。东沙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创树“东海渔嫂”特色品牌,打响广大渔农村妇女在乡村治理的“海味”品牌。嵊泗县五渔村全面推行美丽海岛公众行为准则,重兴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雪亮工程”增点扩面,在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100%基础上,布建“蓝色天眼”1.6万余个,实现重点港区、码头、岙口视频监控全覆盖,获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十大创新案例。“海上枫桥”、普陀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模式在全省推广。深入推进人民信访“最多跑一地”。定海、嵊泗成功创建全省“无欠薪”县(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走私犯罪,平安指数、人民群众安
16、全感满意率全省第一。民生福祉水平显著提升。坚持教育均衡,各县(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全市等级幼儿园比例100%,二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8.1%,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89%,覆盖率达到92.86%;学前教育招生服务区制度实现全域覆盖。全面推行小学放学后托管服务,24所乡村中小学实现“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率先实行银龄讲学支援计划。全市共有渔农村实用人才29845人,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0余人,培训高素质农民600余人,发展培育农创客180名。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居全省前列。全市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17、.64%,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9.3%。通过政府全额代缴,残疾人和低收入渔农户实现全员参保,惠及1.3万余名困难群众。推进“健康舟山”,国家级卫生乡镇占比全省领先,全市69.4%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基本要求以上,6个重点海岛开设住院服务,110个基层远程医疗服务站点完成标准化建设,20个离岛健康小屋建成投用。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定海区、普陀区入选第一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名单并完成建设任务。定海区入围2020年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普陀区列入2020年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县。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有序推进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全面推进宅基地三权
18、分置改革和海岛万幢农房激活行动,推动边远海岛乡村复兴,全市已盘活利用闲置农房3200余套,划定重点发展区域26个。打造定海干览镇新建村、普陀虾峙镇东晓村河泥漕、岱山东沙镇涂口村上船跳、嵊泗县花鸟乡花鸟村等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示范区4个。完成社区村体制改革,280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一村一经合社一本账”。高质量抓好村级组织换届,实现村党组织、村委会、经济合作社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探索开展绿色渔业综合体制试点改革,完成改革试点方案。启动普陀东极改革试点,建立特定水域特许捕捞制度,完善近岸渔船退出机制,探索建立渔业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模式。以中街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及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为
19、试点区域,开创国内渔业管理体制改革先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工程和普惠金融工程,积极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质。嵊泗县成功创建为全市首个“省级信用县”,全市渔农户金融档案覆盖率达79.6%。持续优化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创新推出10万元以下创业担保贷款免担保制度,引导青年渔农民回乡创业就业。推进“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代办点延伸,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基层全覆盖。二、机遇挑战“十四五”期间,舟山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新要求一是新征程提出新要求。根据十九大报告明确的发展战略安排,2021年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建设社
20、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对全市“三农”如何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新格局提出新要求。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潜力和后劲在“三农”,对全市“三农”工作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新市场、培植新价值提出新要求。三是新定位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重要窗口”的新定位,对全市“三农”如何在建设“重要窗口”中体现舟山担当,如何当标兵贡献更多力量提出了新要求。四是新目标提出新要求。农业农村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提出了浙江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新目标,这
21、对全市如何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出了新要求。五是碳达峰提出新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国减碳新目标和愿景,这对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如何实现碳达峰提出了新要求。(二)新机遇一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一批国家战略、重大项目的深化实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舟山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区位优势、海洋资源、港口岸线、产业基础、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体制机制等优势进一步彰显,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给全市“三农”发展带来新
22、的机遇。二是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平台”建设的实施和舟山海上花园城市以及“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建设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为舟山放大优势、补齐短板,给全市“三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公路复线等重大工程建设,将大幅改善舟山对外交通条件,给全市“三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四是甬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随着甬舟一体化加快推进,宁波和舟山正展现出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给全市“三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五是“两山”理论的深化实践、生态文明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系统生成总值(GEP)改革,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也都给全市“三农”发展带来新的
23、机遇。(三)新挑战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整个国际形势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给全市农产品生产保供、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带来新挑战。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消费升级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仍较为突出,给“十四五”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均衡发展带来新挑战。三是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生物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叠加,给全市“三农”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挑战。第二章 总体要求进入新时代,乡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舟山市是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农村产业基础好,城乡协调程度高,有条件也必须抢抓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把全市农业农村现
24、代化建设组织好、实施好。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浙江(舟山)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结合舟山海岛地域特点,发挥地域优势,以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自身现代化为重点,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舟山打造成为海岛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样板和引领标杆。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和加强党
25、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村的体制机制,切实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意愿和共同行动。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以改革创新为驱动,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三农”高质量发展活力,推动乡村发展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能变革。强化科技创新、数字应用,推动农业发展由要素推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坚持民生导向、协调发展。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创新推进强村富民新举措。切实履行政府主体职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引领、产业融合
26、。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切实把生态文明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全领域,集约利用发展空间,最大限度提升资源要素产出率。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深入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更高水平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共建共享。更加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公平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提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底线思维、固本强基。统筹安全与发展,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和底线意识,筑牢粮食安全基础,增强粮食保障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27、增强抵御和防范自然风险、生物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能力,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示范导向,抢抓“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建设等战略机遇,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以“对标国际先进、争创国内一流”为基准,以“改革、科技、绿色、融合、数字”为驱动,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打造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市、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海岛绿色农业引领区、美丽海岛建设样板区“一市三区”高地,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把舟山市建设成为新时代中
28、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示窗口和海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标杆,为全国其它海岛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舟山样板”,输出“舟山经验”。(二)战略定位打造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市。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入手,以健全的体制机制来促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城乡共富新格局,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积极培育乡
29、村发展新动能,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提升乡村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打造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生态宜居、文明善治、改革创新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海岛绿色农业引领区。加强统筹谋划、政策引导和体制创新,以定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龙头,大力拓展海岛地区特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养生功能,推进海岛和海洋资源集约化生态化开发利用,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积极应对碳达峰、碳中和,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全国海岛绿色农业引领区。打造美丽海岛建设样板区。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目标,实施美丽乡村全域发
30、展“3+1”创建行动,擦亮美丽小岛、美丽乡镇、美丽风景带“三大创建”品牌,适时启动空心岛(村)激活、保护计划,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由点及面”迈入“全域化、集群化”发展新阶段,实现海岛乡村“盆景”变“风景”“苗圃”成“花园”,打造成为具有海岛韵味、舟山气质的美丽海岛建设样板区。(三)具体目标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紧扣引领性、系统性、延续性、可及性,结合舟山实际,分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和美丽乡村现代化、农村文明现代化、城乡融合现代化、农村改革现代化、农村治理现代化6个方面选择37个具体指标构成舟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具体目标体系(见表1)。表1 舟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目
31、标体系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农村产业现代化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153.62169.61预期性2海洋渔业产值亿元266300预期性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33约束性4生猪生产自给率%2550约束性5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291预期性6美丽牧场家610预期性7海洋牧场家57预期性8绿色食品数量个4180预期性9地理标志产品个48预期性10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培训数)人374550预期性11农创客个2112000预期性12渔农家乐接待人次万人8721200预期性13乡村旅游经营性总收入亿元3040预期性农村生态与村庄建设现代化14森林覆盖率%5151约束性15农作物
32、秸秆综合利用率%9795预期性16美丽小岛个530预期性17省级美丽乡村风景带条820预期性18县级以上美丽庭院创建比例%1050预期性19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覆盖率%57100预期性20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占比%1780预期性21未来乡村个025预期性22快递主要品牌平均进村覆盖率%7895预期性农村文明现代化23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覆盖率%72.18100预期性24吸引新时代乡贤人8001200预期性25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个712预期性城乡融合现代化26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9898预期性27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100100预期性28村卫生室规范化率
33、%70.8390预期性29基层就诊率%62.865预期性30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100预期性3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99预期性3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795预期性农村改革现代化33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村比例%6065预期性34城乡居民收入比-1.63:11.60:1预期性农村治理现代化35省级善治示范村(善治村)个93168预期性36省级民主法治村数量个42100预期性37全科网格建设达标率%92100预期性第三章 主要建设任务一、实施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行动,推进乡村产业全面发展按照保供给、保增长、保生态、保收入的总体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34、革,以要素集聚化、产业融合化、功能多样化、产品品牌化、装备智能化、手段数字化为路径,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服务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舟山海岛特色农业空间布局,实施产业发展“44510”计划,着力构建完善具有海岛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力争加快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一)构建海岛特色乡村产业体系1.优化海岛特色农业空间布局根据舟山群岛独有的地理环境特征,“一岛一策”,进一步明确舟山本岛、岱山本岛、嵊泗本岛以及金塘、六横、登步、桃花、衢山、秀山等一批重要离岛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农业空间格局。舟山本岛北部以粮油、蔬菜、水果、畜牧和茶叶为主,建设综合型农业生产基地。南
35、部主要以果蔬为主,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整体空间布局为“一环一区一综合体,两基地多乡镇”:“一环”为环岛农业景观示范带,“一区”为定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一综合体”为展茅省级田园综合体,“两基地”为定海远洋渔业基地、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粮油仓储物流加工基地,多乡镇为双桥、岑港、小沙、马岙、干览、白泉、展茅等乡镇。岱山本岛主导产业为蔬菜、水果、粮油、茶叶、休闲农业,空间格局为东粮油西果树中蔬菜。以火箭盐场区域为核心,整合周边地区,建设岱山国家海岛农业公园。嵊泗本岛主导产业为城郊农业、水产生态养殖。金塘岛主导产业为粮油、水果、中药,西部主要建设粮油生产基地,中部主要建设水果基地,东部建立中药材种植加
36、工基地。六横岛主导产业为粮油、蔬菜、水果、休闲农业,西南部为粮油蔬菜水果基地和休闲农业,东部为蔬菜水果。登步岛主导产业为蔬菜、水果,中北部主要为蔬菜生产基地,东南部主要为瓜果生产基地。桃花岛主导产业为水果、花卉、茶叶、休闲观光农业,东部种植茶叶、水果,中部地区是普陀水仙的主要培育基地。衢山岛主导产业为粮食、蔬菜、畜牧,西部桂太片以蔬菜种植为主,以渔耕碗村为中心建设万头猪场,发展生态养殖。秀山岛主导产业为粮食、水果、休闲农业,以岛屿西部湿地公园为核心,优化柑橘种植产业,打造田园景观农业,发展“农业+旅游”产业。2.积极培育发展九大乡村产业以粮油、蔬菜、瓜果、茶叶和生猪五大生态农业为重点,积极培育
37、发展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海洋渔业、农(海)产品加工业、乡愁产业、乡村流通业、乡村休闲业、综合服务业、资源环保业等九大乡村产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具有舟山海岛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1)优化提升种植业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粮食供给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亿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功区提标改造,提升农田河网抗旱蓄洪能力。按照稳面积、增产量、提效益的要求,稳定发展粮食产业,确保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年粮食播种面积8万亩。保持粮功区种粮属性,对
38、全市耕地内六种“非农化”和四种“非粮化”行为有效开展整治修复工作。积极开展省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提标改造降本增效农田面积1.49万亩以上。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积极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提升全市粮食自给率。做强特色蔬菜产业。围绕城郊型、集约型发展方向,着力增强本地特色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精品蔬菜基地打造、保障型蔬菜基地和防汛减灾设施建设。每年提升打造1-2个精品蔬菜基地,“十四五”期间累计认定8个以上市级精品蔬菜基地,稳定播种面积10万亩。每年提升改造一定数量的防汛减灾基地。提升水果主导产业。实施特色产业振兴工程,持续提升金塘李、晚稻杨梅等特色优势水果的
39、产品品质和品牌优势。积极引进沙地西瓜、葡萄、白桃、火龙果等农业新品种,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打造水果高效栽培示范区。发展壮大林业产业。依托金塘贝母种植等基地,打造中药材种植和观赏体验基地。以普陀佛茶为引领,提升发展生态茶叶,打造普陀佛茶、定海山芽茶、蓬莱仙芝协同发展的茶叶发展格局。实施“一亩山万元钱”工程。充分利用全市林下资源,发挥林荫优势,发展立体林业,建立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基地,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粮、林草、林禽、林菜以及森林游憩等集农、林、牧、游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2)做大做强养殖业以生猪、禽类等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养殖业发展。坚持“六化”引领,做好生猪稳产保
40、供,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网格化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确保养殖场生物安全。将保留的生猪养殖场全部打造为美丽牧场。加快存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实验室建设。推进养殖场兽用抗菌药减量工作,大力开展环保型饲料推广工作。推动“沟头井”“林地鸡”等品牌建设,争取更多的畜牧品牌入驻“舟叁鲜”。(3)高质量发展海洋渔业深化舟山渔场修复振兴,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普陀白沙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嵊泗东部海域东库-黄礁海洋牧场、普陀东部海域桃花岛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园区。加快推进名特优种繁育产业园区、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玻璃钢船舶及装备产业园区建设。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落实
41、涉渔工程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补偿,实施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做大做强远洋渔业。围绕建设中国远洋渔业第一市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化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到2025年,全市远洋渔业捕捞、物流、加工、贸易及远洋特色小镇旅游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00亿元,其中捕捞、境外投资及相关服务业300亿元,远洋水产品加工250亿元,远洋水产品贸易250亿元。稳定发展国内捕捞业。到2025年,国内捕捞产量80万吨。积极发展海水养殖。做大岱衢族大黄鱼、嵊泗贻贝、三疣梭子蟹和南美白对虾四大养殖品种,重点突出大黄鱼品牌打造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继续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积极推广设施化、工厂化、综合立
42、体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实施水产“科技兴养”和“提质增效”等工程,培育“互联网+渔业”新模式。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形成渔业捕捞、水产养殖、冷藏运输、水产加工、市场销售全产业链,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全市“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4)壮大农(海)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海)产品仓储加工产业,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农(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构建农(海)产品加工企业“雁型”梯队,做大做强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环节。以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为主平台,积极发展粮油加工产业,加快形成食用油压榨和面粉、大米、玉米深加工等四大生产系列。以舟山远洋渔业基地为主平
43、台,建设远洋渔业加工基地。提升鱿鱼等主要水产保鲜加工、精深加工水平和生产规模。积极引导水产加工产业向海洋生物领域延伸,扩大生物技术应用,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等生物制品。积极推进金塘李、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发挥贝母、海马、海木耳等道地药材特色,深度开发海岛特色的中医药保健产品和旅游商品。(5)积极培育乡愁产业围绕“留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积极推进“乡愁+”。坚持“挖掘培育一批、登记保护一批”的原则,根据海岛特色,重点加强水产品等历史经典农产品和地标登记保护,创响一批舟山“乡字号”“土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精心
44、组织实施普陀佛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为海岛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深入挖掘推广各乡镇(街道)传统特色乡土美食和手工艺品,通过乡愁的实物化、产业化、礼品化,把乡愁转化为乡愁产品、乡愁礼品,培育形成乡愁产业,把“记得住的乡愁”变成“带得走的乡愁”。深入开展“百县千碗”行动,提升舟山海鲜和观音饼、东沙香干等传统小吃,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传统特色小吃制作主体和农家传统特色小吃园区(街区)。深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支持贝雕、渔民画、船模、渔绳结等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一批文化、康养、创意、运动产业,推广乡土特色品牌。(6)优化乡村流通业完善市场
45、交易网络,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支持农产品产后初级加工处理和保鲜仓储冷链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田头冷库。积极推进农超、农批、农企、农校对接,加快培养农产品职业经纪人,努力打通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农村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实施“邮政在村”“快递进村”“农产品出村”行动。(7)提升发展乡村休闲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国际海岛休闲度假目的地。发展海岛度假、海上运动、渔村风情、海鲜美食、禅修研学等优质旅游产品,高质量建设嵊泗、岱山、普陀、六横、普陀山、定海等海岛公园。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引领,深化东沙古镇弄堂游戏节、东沙泥鱼节、岱西葡萄游园节等农事节庆活动。依托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展景区
46、镇、村、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创建,培育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高水准建设美丽乡村精品带,大力发展海岛精品民宿和渔(农)家乐,全域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建设海上大花园,将舟山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农业重要目的地。以存德堂为核心,建设中大街等老字号中医馆集聚区。以“疗休养+康复”为切入点,以定海(白泉)健康产业园为核心,以南部诸岛、册子岛和马岙、新建等村点为重点,建设一批集游憩、疗养、教育、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海岛型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设10个以上省级休闲乡村(渔农家乐集聚村),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4个,打造10个市级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全市休闲农业
47、和渔农家乐经营主体突破3000家,乡村旅游经营性总收入达到40亿元。加强品牌策划营销,打响“东海人家”渔农家乐品牌。休闲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在定海区岑港街道、马岙街道、小沙街道,普陀区展茅街道、桃花镇和岱山县岱东镇、岱西镇、秀山乡等8个重点农业乡镇。渔农家乐民宿重点发展区域在普陀区白沙岛、东极庙子湖岛、岱山衢山岛、嵊泗花鸟岛、枸杞岛5个精品主题岛。渔农家乐重点发展区培育定海盐仓黄沙、干览新建、普陀区桃花塔湾、东极东福山、普陀虾峙河泥槽、岱山岱西双合、秀山秀北、衢山凉峙、嵊泗本岛五渔村、嵊山、朱家尖东沙、小乌石塘等12个区域。(8)建立健全综合服务业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农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托幼、环境卫生、婚丧礼仪、修理装饰等生活性服务功能,开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产品,推动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到2025年,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家以上。(9)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潮汐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挖掘利用生物质能,发展乡村资源回收和循环经济,加强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