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海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x(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临海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 展要求,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发展理念,提出应急管理是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应急管理一系列重 大决策,指明了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方向。为深化“十四 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 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省、台州市应急管理领域上位规划 和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 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期间建设成效“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
2、领导下,全市应急管 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 省、台州市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和应急管 理机构改革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牢 固树立安全发展、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把防 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放在突出位置,全 面抓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三条战线工作,积极- 2 -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临海市安全生产“十 三五”规划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 人数和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关键指标均实
3、 现连续下降,主要目标指标均有效控制在规划范围内,为新时期 应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一 )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基本建成。全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 基本完成,实现了安全生产、防汛防台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 救灾等职能有效融合。全力推进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消防安全委 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 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工作联席会议等七 个议事机构及其办公室建设,及时调整充实成员单位,理顺部门 职责,清晰“防与救”“统与分”的工作边界,基本解决条块分割问 题。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建设,7 个镇 (街道) 单独设立应急 管理办公室、12 个镇 (街道) 挂牌成立
4、应急管理办公室,各村 居都配备专 (兼) 职应急管理人员。全市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一 体化运行基本实现。( 二 ) 安全生产基本盘把握守牢。 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 “1+X”责任体系,设立消防、道路交通等 8 个重点行业专业安委 会。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促进安全 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 。修订安委会成员单位 安全生产职责规定,明晰部门职责。印发实施临海市安全生 产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工作方案,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危- 3 -险化学品、小微企业和矿山、消防、道路交通、交通运输、渔业 船舶、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特种设备等十 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持
5、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制定出台 临海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 进一步规范隐患排查、治理、监督、销号全过程和闭环管理。强 化考核巡查,组织开展镇街及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安全生产巡查工 作,推动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落实。重点推广“智慧用电”“智 慧安监”系统,建设风险预防大数据平台。( 三 ) 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有效提升。制定临海市防汛防台 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防台防汛工作指南临海市防汛防台 应急操作手册等,强化防汛防台抗旱工作运行管理。强化基层 防汛体系建设。全面完成 662 个村(社区)防汛形势图绘制工作, 推进村级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图表化。 成功防御超强台风“利奇 马” 、
6、台风“米娜”和“黑格比”等。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 核心的各项防汛防台责任制,完成 19 个镇 (街道) 、662 个行 政村 (社区 ) 、89 座水库、249 座山塘、90 个山洪灾害危险村、 49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预警等责任人核实工作。 完善防灾减 灾机制体制,重新梳理减灾委成员单位及工作职责,成立市防震 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市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工作联席会议。推进规 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建成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 137 家,存放 各类救灾物资两万余件,可保障 8250 人避灾生活的需要。组建 市、镇 (街道 ) 、村 (社区 ) 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共 1417 人,- 4 -及时准确
7、完成灾情报送工作。(四)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强化。一是应急救援队伍不断提升。 市消防救援大队改革转制完成,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 设加速推进,投入 1326 万元购置进 口 MAN 泡沫水罐车 6 辆、 五十铃水罐车9 辆。大力推进“13510”灭火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将 17 支专职消防队、351 支志愿消防队、1429 个微型消防站纳 入“一键式”调度,实现“小火不出村、大火不出镇”目标。组建武 警、消防、 民兵等全市各级救援队伍 230 支,共 3003 人。 二是 应急预案的管理不断强化。组织编制、修订全市总体应急预案及 安全生产、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地质灾害、森林火灾、 自然
8、灾害救助、防汛抗旱等专项预案,全面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 练,强化预案管理,全面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三是应急保障能力 不断提高。制定临海市救灾物资储备实施细则,明确市级救 灾物资储备名录及物资调配流程。推动应急物资下沉一线。落实 卫星电话、应急发电机、排水泵等三大件村村全覆盖。深化应急 指挥中心建设,进一步整合各部门视频指挥系统,完成市应急指 挥平台 ( 一期 ) 建设。( 五 ) 安全文明意识持续强化。深化应急宣传教育,以安全 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为载体,线上线下开展多样宣传,发动镇 (街道) 依托公共阵地、媒体阵地、流动阵地开展系列活动,积 极开展安全生产“五进”活动,切实营造人人关注、支持、参
9、与应 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继续强化安全培训,培训企业主要负责- 5 -人等“三项岗位”人员,组织各类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消防教育培 训。深化企业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大培训,制定实施临海市企业 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大培训实施方案,全市线上培训通过人数 13128 人,线下培训通过人数 10444 人,线上线下同时合格人数9599 人。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之后第一个五年。应急管 理事业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的系列综述,为应急管理工 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 管,狠抓责任落实,
10、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 是经济社会环境优化助力安全发展。2016 年以来,临海市经济 稳步提升,2020 年全市 GDP 达 738.5 亿元,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三是“十四五”时期临海经 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 术、装备和产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 将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更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发展, 有利于加快补齐应急管理领域的基础短板,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 平。四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临海市应急管理系统积极适应 新体制新要求,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 关系,逐步构建
11、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 保障等互为衔接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格局,为新时代应- 6 -急管理工作奠定发展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常态下的转型 攻坚时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 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各类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应急管理 面临形势仍然严峻。一是灾害事故风险仍然较大。“十三五”期间 我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132 起,死亡 116 人,生产安全事 故总量较大,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我 市“低小散”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医药化工企业数量多,产业风 险防控压力大。道路交通方面,我市拥有 3 条铁
12、路、4 条高速公 路、3 条国道、4 条省道,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易发事故。 自然灾 害方面,我市地理位置特殊,上承天台、仙居洪水下泄,下受潮 水顶托,“天仙配、大田汇”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台风季或雨季 洪水、内涝、滑坡等多灾并发突出。森林覆盖率 64.2% ,森林防 火压力较大。二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有待深化健全。各部 门相互协调能力及综合应急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基层应急组织 体系不健全、安全监管技术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专业能力 不足。三是应急管理存在能力短板。危险化学品处置、森林防灭 火、山地救援、水上搜救、航空救援等专业救援力量薄弱。安全 风险感知预警设备缺乏,通信保障能力弱,跨部
13、门、跨层级、跨 区域协同作战支撑能力不足。- 7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 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围绕“八八战 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高质量发 展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底线思维,强化风 险意识,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题,以应急管理体系改革 创新为核心, 以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固本质、 强智控、提素养、补短板、强弱项、保平安,构建“大安全、大 应急、大减灾”体系。为高水平建设活力品质幸福临海,争当新
14、 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排头兵提供安全和谐发展环境。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 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 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转化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 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风险防控、精准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8 -以精准闭环管控为核心,突出完善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机制,健
15、全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风险管控、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 置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实施精准治理,精准发布预警,精准抢 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用数字化撬动推进应急管理体制 机制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数字 赋能、整体智治、流程再造、高效协同,更好发挥数字化改革的 牵引作用,全面提升精密智控能力。坚持整体观念、共建共治。统筹发挥部门、镇 (街道) 的主 动性、积极性,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法治、 行政、经济、市场、技术等手段,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筑 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三、主要目标1.203
16、5 年远景目标。率先实现县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高水 平现代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完备,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 治形势实现稳定可控,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健全完善,综合保障能 力和水平走在台州市前列。2.“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到 2025 年,统一指挥、专常兼备、 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大安全”“大应 急”“大减灾”格局基本形成。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制不断健 全,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健全完 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安全治理更加科学化、精- 9 -细化、智能化,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全面建成,人民群众幸福感、 安全感、获得感明显提高。走出一条符
17、合临海特色的应急管理新 路子。3.分类目标。深入推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应急管理领导体制、 指挥体制、协同机制更加健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更加合理, 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全面提高系统防范防治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 制不断健全、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全面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压减较大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持续下降。持续增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综合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健 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应急物资保障有力、管理科学。 通过信息化数字赋能建立数字化预警平台,推进应急物资保障 库、避灾安置场所等建设,持续增强综合减灾能力。不断
18、提升全域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推进临海区域应急救 援中心建设,市、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立体化应急救援 队伍体系全面建成。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成效显著、社会救援队伍特色鲜明,区域联动、军地协同、社会 动员等应急救援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4.指标体系。- 10 -指标体系见专栏 1。专栏 1 “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名称2020 年基准值2025 年目标指标属性1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 35%约束性2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35%约束性3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 亡率0.0160.010约束性4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相比“十三五”总起数下
19、降20%约束性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 25%约束性6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0.096下降 50%约束性7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十三五”总数 10 人相比“十三五”总人数下降20%约束性8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0.028控制在 0.2 以 内约束性9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90%预期性10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90%预期性11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配备率100%预期性12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 比例0.5预期性13应急志愿者占常住人 口 比例 1预期性14社会救援力量红十字救护员取 证率95%预期性15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90%预期性16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 助时间10 小时预期性17森林火灾受害率
20、0.8预期性18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 GDP 比例0.9预期性19年均每百万人 口因灾死亡率 1预期性- 11 -第三章 重点任务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一 )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牢固树立党在应急管理事业中总揽 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推动成立市应急委员会、应急管理 总指挥部等,规范设置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领域的专项协调机 构,完善运行规则,强化人员保障,统筹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形 成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健全议事协调机构。优化完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相关 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规则和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能、权限、程 序、责任,进一步提高机构运
21、行效率。推进安委会“1+X”组织体 系建设,切实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职能,厘清综合监管和行 业监管职责,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健全应急管理统分结合体制。充分发挥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 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推进 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充分发挥 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专业优势,负责本行业领域灾害事故风险防 范、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先期应对处置工作。(二) 完善应急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 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实各级党政领导责任,进一步完 善各级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年度安全生产述职制- 12 -
22、度,形成层层到底的“述安”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安 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 问题,切实落实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责任。全面厘清部门应急管理职责。坚持安全生产“管行业必须管 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 负责”的原则,推进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衔接好应急管理“防”和 “救”的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加强新产 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统筹推进行业部 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健全风险提示单、整 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救早救 小处置能力。全面明确镇 (街道) 属地
23、管理职责。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 理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完善、职能整合和配足配强 人员。完善市、镇 (街道) 两级应急管理事权、财权划分,细化 明确各镇 (街道) 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职责,做到“守 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 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 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 急救援“五到位”。深化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制度,制定实施企业 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全面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 治理。鼓励企业安全生产绩效奖励政策,提高安全生产奖酬。深- 13 -
24、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舆论监督等措施,不断健全安全生 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严格责任考核追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部门绩 效、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持续优化考核权重。加大安全生 产和消防责任制考核力度,发挥考核的正面导向“指挥棒”作用。 优化监督检查、督办通报、警示约谈等责任督导工作机制,严格 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层层夯实应急管理责任。( 三 ) 完善制度预案体系强化法规政策保障。全面推进以法治建设驱动应急管理事业 创新发展,严格工作程序,规范重大行政决策与市场公平竞争机 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 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根据应
25、急管理上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修 订进程,依法在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道路交通、消防、森林 防灭火等重点行业领域制定配套性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 法治体系。完善运行规范体系。精准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研究制定应急 管理工作规范和运行制度,推动应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 化。研究制定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实施细则、应急管理体 系和能力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政策,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改革。积极探索应急管理新方法、新手段,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 革创新发展。优化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完善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推- 14 -动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指南, 推进企业应急预案简明化、
26、图表化,推广使用应急处置卡,督促 生产经营单位主动完成备案工作,提高应急预案备案率。推动编 制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指引,推进预案管理规范化。推 动应急预案信息化,建立应急预案信息数据库。强化预案评估演练。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实现应急 预案动态优化。加强多部门、跨区域、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提 高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检查,强化综合性实战 演练和无脚本“双盲”演练,全面提升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 和实用性。分领域分层级组织和加强危险化学品、台风等灾害风 险类型突出的应急演练,以练促训、以练强战,新修订的预案演练率达
27、 100%,其他预案演练率达 50%以上。( 四 ) 完善救援力量体系强化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建设。科学编制和严格落实城市消 防规划,消防救援站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同步发展。优化完善综 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布局和编成,按有关规定和标准配齐配全消防 站点和专业消防员。加快消防专业救援能力建设和装备配置,配 齐城乡消防设施,到 2025 年,市政消火栓建成率达到 100%。推 进镇 (街道) 基层消防力量建设,推动有条件的村 (社区) 建设 小型消防救援站。督促符合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业依法依标建立 专业消防救援力量。推进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配齐装备,完善- 15 -训练基地建设,打造具备抗洪抢险、地质灾害
28、、水上搜救等多灾 种救援能力的综合性救援队伍。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临海市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有 效防控森林火灾,推动“一专多能”建设,有效兼顾防台防汛、地 质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依托医化园区消防专职队伍,建设 市危险化学品和特种设备专业应急救援力量。采用企办政助等形 式,推动建设施工、交通抢险、应急通信等各类专业应急救援力 量建设。加强社会和基层应急力量建设。依托镇 (街道) 现有专职消 防队,整合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警务人员、 医务人员、 红十字救护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应急救援队 伍,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响应和一线风险防 控能力。推动社会应急力量
29、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社会 应急力量培育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 模式,扶持鼓励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 作。大力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统筹和统一 协调指挥,协助开展灾情研判、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恢复 重建等救援及辅助工作。( 五 ) 完善安全治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合理推进工业园区、小微创业园区 和医化园区建设,做好工业园区空间规划,编制工业园区产业安 全发展规划。推动建立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黑名单”- 16 -制度和“禁限控”目录,严格产业园区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从严 审批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加强危险工艺安全
30、风险评估和重点 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仪表检测检验,持续推动安全生产技 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的迭代更新。推进城市安全系统治理。系统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实现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 划,加强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完善城市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机制。 建立重大活动风险提示制度,明确风险等级和安全措施要求。全 面构建立体化的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城市安全应急大脑 建设,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精密智控。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 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强化隐患闭环管理,落 实不具备安
31、全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专栏 2 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内容1.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修订临海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制定临 海市化工产业“禁限控”目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职责,完善化工产 业发展规划体系和项目准入安全防控机制。 实施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工程,高水 平建设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医化园区“五个一体化”。建立完善危化品产生、收 集、储存、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机制,保证关键环节重点监管措 施落实率 100%。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变更作业、危险品储存、检维修作 业和承包商管理等重点作业环节安全监管措施全面落实,消除容易造成群死群 伤的安全隐患。2023
32、 年前完成临海市利民化工有限公司搬迁、浙江海天气体有 限公司退出,完成化工园区外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危化品企业整治提升, 到 2025 年危化品生产企业入园率达到 85% 、新建危化品生产企业入园率达到100%。 实现对全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装运卸全流程动态监管。结合临海市设备- 17 -及自动化提升实施方案,完成 9 人以上 (不含本数) 重点监管工艺、涉爆和剧 毒车间改造减员工作, 以及建成 9 年以上 (不含本数) 的涉及复杂化工工艺的 危险化学品生产车间的技术改造任务。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应用危化品风险防 控大数据平台,实现危化品全链条安全风险 100%线上精准智控。加强专业人才 培养,
33、全市大中专职业院校开设危化品安全特色专业 1 所以上,建立 1 个化工(危 险化学品) 安全技能实训基地。2.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专项整治。依托信息化平台,动态掌握全市加 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底数。深化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专项整治,深化加工 制造领域安全生产攻坚战、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安全专项整治、危化品使用专项 整治。 统筹推进小微企业消防、特种设备等安全生产基础性综合治理。 强化矿 山源头安全管控,严格矿山安全生产许可,严格落实新版矿山联合勘探工作指 导,完成龙珠山尾矿库闭库销号工作。3.消防专项整治。深化居住出租房 ( 民房) 、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专 业市场及“九小”场所、生产企业
34、 (小微企业) 五大领域治理,深化打通消防生命 通道治理。加强消防基层基础建设,100%完成镇街消防管理队伍、多种形式消 防队伍防火业务和技战术业务大培训。提升大数据和物联网在消防领域的运用, 全面建设推广各类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 实施消防安全素养提升工程,实现小 微企业消防培训全覆盖,完善城乡三级消防科普教育场馆体系,探索推行消防 安全码管理。建立消防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深化居住出租房旅馆式管理长效机 制建设,强化高层建筑 ABCD 分级管理,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级化管理机制 逐步推广到其他人密场所、生产企业等。4.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健全道路运输安全责任体系,推动市、镇 (街道) 两 级道安办
35、实体化运作,完善实施道安办联席会议与部门轮值机制,推动将电动 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纳入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垫付范围。加强重点车辆与驾驶 人安全源头整治,建立健全“两客一危一货”运输企业常态监督检查制度。持续推 进道路安全综合治理,定期开展公路事故多发点段、突出安全隐患点段、 团雾 多发路段安全隐患“找茬”。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文明意识,组织开展“一盔一带” 安全守护行动与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专项治理。加强机动车通行秩序管理和堵 点乱点治理,严查“三超一疲劳” 、酒驾毒驾等违法行为。5.交通运输 (邮政、水上和交通工程) 专项整治。建立安全风险“一图、一 册、一表”,推进风险可视化、 图表化、精准化、动态
36、化管理。深刻吸取沈海高 速温岭段“6 13”危化品运输重大事故教训,组织开展危化品运输安全整治,切实 消除危化品源头充装、常压罐车运输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风险隐患。加强其它交 通运输突出问题安全整治,完成铁路货场、危险货物装卸等安全整治,完成非 法采砂行刑移送制度、健全水上搜救机制、建设邮政寄递智能监管平台等工作。深化重点领域专业化治理,完成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划定和桩标工作。 强化水 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开展港口危险货物专项治理行动,落实港口危险货 物重大危险源评估,实现重大危险源 100%受控;强化水路运输企业管理,强制 淘汰超龄运输船舶,实现超龄运输船舶淘汰率 100%。推进智慧海事工程建
37、设,- 18 -推进港口危险货物企业将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堆场、储罐全部安装使用安全监 测监控装备。6.渔业船舶专项整治。加强风险隐患源头管控,严把船舶入渔关、渔船交易 关、船员准入关,建立渔船交易和船员数据库,开展渔船交易实船鉴证试点。 落实船东船长全员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大船员应急演练和实操训练力度。开 展渔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商渔船防碰撞专项整治、渔船号灯整治、无线 电管理整治。狠抓“证业不符”从事蟹笼、帆张网作业、涉氨冷藏为主的高危渔船 安全生产隐患整治。 实施渔船精密智控能力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渔船动态管理 社会化系统,建设海上 AIS 移动基站。开展智慧渔港建设,推进“宽带入海
38、” , 推进“船港通”在全市渔船运用。完善渔业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救援队伍 社会化服务补助机制。7.城市建设专项整治。加强城市安全风险源头治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安全 配置标准,提升建设质量。 突出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道路桥隧、地下供排水 管网及易涝点、城乡房屋安全等风险排查整治,强化安全风险点、危险源的实 时、动态监控。8.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专项整治。压实园区安全责任,明确园区具体负责安全 生产管理的机构,建立健全“属地管园区、 园区管企业、企业管员工”和“责任全 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小微企业园安全生产体系。完善 小微企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消防、安全、环保、仓
39、储、物流、 电力、 供水、供热、供气、通信、 网络等基础设施,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园实现 物业专业化管理全覆盖。科学制定企业入园条件, 明确安全生产 (消防安全) 的相关要求,按照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安全生产负面清单,不符合 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低水平、重污染、高风险项目严禁入园。加强入园企业 排查整治。定期对园区内企业开展监督检查,依法责令改正或查处企业的安全 隐患和违法行为,并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隐患整改期间的安全措施;对不符合安 全生产要求、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企业,要限期整改,对未达到整改要求的, 要及时关停淘汰出园;每年对园区内企业安全生产 (消防安全) 监督检查不少 于 1 次
40、。9.危险废物等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储存、转移、 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安全监管机制。重点对化工园区、化工和涉危险 化学品单位及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完善 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转移联单制度。启动“无废城市”建设,明确“无废 城市”建设举措。组织开展企业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的全面摸排,督促企业开展 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评估和治理。开展“煤改气” 、渣土和垃圾填埋、城镇污 水处理、粉尘企业专项治理。10.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 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和重大设 备等“四重”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隐患排
41、查治理 和行政执法有机结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特种设备违法违规行为。广泛应用“物 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水平,实施特种设备数字化监管和安全风险隐患防控能 力提升工程。- 19 -( 六 ) 完善灾害防治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建 设标准,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功能区、 大型工矿和危险化学品企业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完善交通、 水利、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提升极端条件下抗损毁和 快速恢复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和调蓄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 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短板。加强农村水利和承洪区等防灾减灾设 施建设,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
42、工程和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与居民搬迁避让工程,提升农村抗灾能力。推动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落实部门、镇 (街道) 、行政 村 (社区) 避灾安置场所管理职责。依据法规标准,以行政村 (社 区 ) 为单位,建设符合当地灾害应对需求的避灾安置场所。加强对 避灾安置场所建筑主体结构安全、应急避难设施设备、应急物资装 备等检查维护和管理,以确保场所在应急启用时能有效利用。建立 避灾安置场所信息台账,定期汇总更新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完善灾害救助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 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助体系。建立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机制和救灾 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提升救助时效。建立完善灾害救助资金动
43、 态保障机制,提升救助标准。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 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 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捐赠和募捐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健全恢复重建机制。科学开展灾害损失等评估,建立健全恢 复重建标准和灾情评估体系,统筹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 20 -策,对接精准扶贫、对口支援、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政策,提 升恢复重建精准性。按照因地制宜、科学选址、节约用地、规模 适度、经济适用、群众满意的原则,及时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加大财政投入, 协调银行贷款、做好保险理赔,利用社会捐助等途径形成政府主 导、社会参与的多元
44、化资金筹措机制,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七 ) 完善社会共治体系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应急管理社会 化服务,出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第三方评估制度,规范从业人 员资格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 服务制度,引导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事故 调查分析鉴定、重大隐患整治、安全宣传、风险评估等工作,提 升应急管理工作技术支撑。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创建、复评、退出机制,到 2025 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达到 80%,其中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达 标率达到 100%。完善应急管理信用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领域信用体系,
45、建立 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 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 依规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 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修 复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 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 21 -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完善应急管理民主协商机制,充分发挥 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和推动作用。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完善 “12350” 、“吹哨人” 、 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健全群众举报奖励机 制。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曝光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典型 案例力度。发挥保险分
46、担作用。加大安全生产责任险统筹推进力度,实 现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 属冶炼、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 率 100%;鼓励引导机械制造、纺织轻工等行业企业参与投保安 全生产责任险。积极探索巨灾保险,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 则,健全政府保险机构协同推进机制,发挥巨灾保险抵御自然灾 害风险的重要作用。(八) 完善应急文化体系完善应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将应急与安全知识教育纳入职 业教育、技能教育、领导干部教育,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充分利 用临海市委党校、台州学院、临海市职教中心等资源,探索建设 临海市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学院,发挥市应急管理局的综合
47、职能优 势和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资源优势,分期分批对领导干部和应急 管理干部及应急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探索形式多样的应急管理培 训方式与手段,强化企业全员安全培训,严格落实“三级”安全教 育培训制度。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宣教。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 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等主题宣传- 22 -活动,宣传不同类型的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拓展公共安全 与应急知识宣传渠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入推进安全 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加大对 应急管理先进事例、人物报道力度,提升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提升全民安全素养。依托各级各类科技馆、应急安全互动体 验馆、应急避难场所等,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培养 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报警求助、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 识与技能。培育特色安全文化。深入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综合减灾 示范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应急安全文化示范创建工 程,鼓励建设安全文化特色小镇、商品街区、主题公园、安全栏 等示范点,打造省内领先、临海特色安全文化示范品牌。二、提升应急管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