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
《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二二一年十二月目录一、“十三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发展现状1(一)发展成效1(二)存在问题4二、“十四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5(一)国际形势5(二)国内形势7(三)长三角形势8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10(三)发展目标11四、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12(一)前沿创新产业12(二)数字支柱产业19(三)数字先导产业25五、重大任务29(一)加快长三角区域化协同发展29(二)促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30(三)加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步伐32(四)大力推动品牌建设上新台阶34(五)加强人才队伍引进培育力度36(六)提高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强度
2、38(七)促进资源集约集聚高效利用40(八)提高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41六、保障措施42(一)强化协调配合力度42(二)加大要素保障强度43(三)促进营商环境改善44(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45“十四五”期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日益削弱,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吴江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一部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部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抢抓长三角一体化
3、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长三角一体化要素配置中占据核心环节,在长三角一体化供需对接中打造关键链条,在长三角一体化内需体系中锻造关键支撑,助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畅通,促进工业经济运行到合理增长平台,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十三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发展现状(一)发展成效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工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由3831亿元提升至4350亿元,年均增速2.6%;规上工业总产值由3020.82亿元上升至3728.61亿元,年均增速2.6%;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由120.56亿元增长至198.50亿元,年均增速5.6%。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4、主导产业在平稳发展中加速智能升级,“十三五”期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由2589.03亿元提升至2908.12亿元,年均增速2.35%(见图1-1)。其中,丝绸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达千亿能级,光电通信达500亿能级。主导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重点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赋能制造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四大主导产业企业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投资超400亿元,分别向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通信(5G)、智能装备方向转型。新兴产业聚集初现。培育新材料、智能电网与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等为支撑的新兴产业。2020年,新兴产业完成规上产值1898.7亿元,占比53.0
5、5%。图1-1 2016-2020年主导产业产值创新实力日益增强。创新能力名列前茅。吴江区荣获2019年度中国区县专利和创新指数“中国创新百强区”全国第三;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25%提升至3.5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51.45件,年累计PCT专利申请量达到772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净增655家,省级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数1324家,认定苏州“独角兽”培育企业12家高成长创新企业现在叫独角兽培育,这个资质是每年都要重新评一次的,12家是指累计数,其中有重复;省高培企业是入库企业累加,未
6、考虑出库。;创新载体建设方兴未艾(见图1-2)。2019年,大中型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和有效建有率均达到95%左右。国家先进功能纤维中心成为江苏首家、全国第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清华大学苏州汽研院、江苏省产研院有机光电所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图1-2 “十三五”期间创新载体建设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吴江区成为江苏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民营经济发展总体呈现“4856”的典型特征,即民营企业完成注册资本4千余亿元,民营企业总数超8万家,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在规上总产值中占比超过5成,对经济发展贡献超过6成。此外,民营企业提供了吴江区70%的税收、80%的专利授权数和70
7、%的就业岗位,也是“民营经济看吴江”的写照。自主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恒力、盛虹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恒力、盛虹、亨通、通鼎等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永鼎等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要素集约明显提升。吴江区以资源集约载体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污染能耗治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各类专项行动,促进工业提质增效。2016-2020年,吴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去产能”工作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腾笼换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共关停及淘汰低效产能企业853家,腾出土地8806余亩,节能标煤23余万吨,减排COD和SO2共计3970余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8、构建“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推广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精准定位低端低效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存在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受提质增效政策深度推进、工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吴江区主导产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高代价”“高标准”等困境,叠加原有生产设备、产能规模的固化,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还有待加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收入减少,缺乏技术改造资金。吴江区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比有限,难以有效发挥拉动作用。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30/60”双碳目标下,环境治理压力日益趋紧,在“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红线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太湖国家重要
9、湿地保护、“三治”工作等生态保护硬约束下,吴江区在产业筛选与发展中面临极大限制与挑战,产业发展与环保维稳“双重压力”较大。工业用地供给压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成本不断上升,产业成本优势趋弱,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吴江区可用工业用地供给已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部分有潜力的优质企业扩大产能受限于工业用地,对工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强。吴江区制造企业众多,但多为中小微企业,龙头企业也多集中在丝绸纺织、光电缆等传统产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存在“不想转、转不动、难转成”等问题,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业“大而不强”“
10、多而不精”的局面。高端人才集聚水平不高。吴江区制造业企业集聚带来人才需求同步提升,尤其是各类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专技人才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稀缺,急需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引培平台和载体,集聚一批高端创新型、引领型、领军型人才和研发团队,提升人才梯队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二、“十四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国际形势全球处于大国博弈的战略竞合期,为产业发展迎来“重新洗牌”机遇。世纪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地缘政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全球各国资源供给或需求条件正发生变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更加剧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打
11、破原有经贸格局,期望通过WTO改革等,构建有利于发达经济体的新贸易标准或规则,试图将我国产业链锁定在“中低端”,我国产业链安全存隐忧。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已成我国当务之急,高科技产业更成为各地竞相争夺“制高点”,各地产业面临“再次洗牌”,为吴江区提前谋划,抢占高位,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发展契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为产业发展“变”中存“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技术加速向产业各个领域深度渗透,正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球产业链围绕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环节再分工日益深化,新动能正有序替代旧动能,新的产业分
12、工格局正加速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将重塑。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推出“再工业化”战略,越南、印度等国家加快推进“快速工业化”,我国工业面临国际竞争“双重挑战”,但更为国内各地带来了抢占产业制高点、勇当工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赶超契机,也为吴江区提高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提供了发展新机遇。(二)国内形势国家战略有序推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我国产业链中高端突破不足,存在关键材料与技术供给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于再提高、产业结构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13、。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是吴江区贯彻落实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突破口,有利于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加速集聚,为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等产业链安全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工业转型升级正当其时。我国长期以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支撑经济快速发展,但资源低效耗费、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随着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成本优势日益显现,我国当前劳动密集型产
14、业“人口红利”逐渐弱化,资本边际收益下降,叠加金融去杠杆等多重挤压,我国工业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工业转型升级亟待加速。如何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贯彻落实“30/60”双碳目标,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集群和培育特色地标产业为总抓手,加强创新驱动、模式转变、结构调整和生态构建,成为吴江区“十四五”期间亟须解决的问题。(三)长三角形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吴江区迎来产业提质增效的重大契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吴江区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要承载区,肩负着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任务,
15、区域发展的站位高度得以提高,具备了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的良好条件,有助于加速产业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调整,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着力培育长三角枢纽型经济,助力工业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发展战略链接,吴江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日益宽广。为更好贯彻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五个中心”,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江苏接续推进聚力创新、聚焦富
16、民,着力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品质高端、服务优质、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品牌群体,使“江苏精品”成为高品质、高水平的“代名词”;苏州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苏州制造”品牌建设新征程;浙江深化实施“八八战略”。吴江区做为链接江苏、上海、浙江两省一市核心片区,能够享受两省一市的“政策红利”,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能够与虹桥形成优势互补,高标准打造产业创新联合共同体,成为长三角原创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后方”,推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新
17、发展理念,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坚持超前思维、开放思维、链式思维,厚植民营经济优势,擦亮“乐居吴江”品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建设中走在最前列,识“变”谋“局”,变“危”为“机”,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为关键着力点,找准主攻方向,探寻更大空间、更高层级上产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使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方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高融入内循环的能力和兼顾外循环的活力,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显著提高产业链集聚度,加快绘制工业互联网的“吴江范本”,打造“一高点一高地一高峰”,即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高点
18、、国家工业高能级产业创新高地、全球知名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峰。(二)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包容、协同发展”“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生态和谐、绿色发展”三大基本原则。营造兼容并包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与周边地区协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加强与浦东、临港、张江、虹桥等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区域交流与协作。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要义,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等“卡脖子”环节重大突破。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集约发展的根本原则,坚持用经济理念保护生态,用生态理念发展经济,探索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与模式。开放包容、协同发展。抢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
19、略机遇,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提升包容力,加快破除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政策“梗阻”,积极营造兼容并包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吴江区与周边地区协作,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项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主动融入上海“五个中心”、苏州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向国际高端开放型城市核心区。开拓创新、引领发展。基于吴江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通信、高端装备、高端纺织等工业企业,坚持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力,深度挖掘创新链潜力,瞄准前沿科技,强化基础研究,以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融合与耦合裂变,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提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链
20、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积极发展新经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区域创新浓度,打造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生态和谐、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准则,将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相统一,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齐飞的具体路径与模式,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增长模式,推动吴江区生态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转向高效、绿色、安全,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打造美丽苏州“吴江区样板”。(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创新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
21、重等指标较“十三五”末有所突破,工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新动能亮点纷呈,成为产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强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年均增速5%以上。表3-1 “十四五”工业发展目标类别指标2025年质量效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6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3规模以上工业核心增加值率(%)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5创新发展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7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50
22、0融合发展省级以上星级上云企业(家)100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5G覆盖率(%)100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建设数(个)4绿色发展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15四、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一)前沿创新产业1.高端装备发展趋势。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空天海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农机装备、医疗装备等高端装备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当前,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全球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
23、业发展需要扭转过去偏重单机、实物量增长的发展模式,重视为用户提供系统成套设计、工程承包、智能运维监测、回收再制造等新模式新业务,加速推进传统装备制造发展模式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现状。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2020年实现销售1150.46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24%,形成电梯及部件、环保装备、输变电设备、缝纫机及零件、汽车零配件、纺织机械和工程机械等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电梯及配套企业共计225家,2020年销售收入197.61亿元,其中整机55家,产量6万台,占全国电梯市场10%,占民资品牌电梯份额25%。龙头企业康力电梯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国内第一家
24、电梯上市企业,康力品牌是民族电梯第一品牌。装备制造行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3D打印、新型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打通智能制造设计、采购、生产、交付、运维等关键环节,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攻方向。依托电梯及部件、环保装备、输变电设备、缝纫机及零件、汽车零配件、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装备制造基础,推动相关产业智能化升级。依托博众精工、法兰泰克等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把握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市场机遇,做优做强博众TSAMO云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重点发展柔性制造、检测、装配等智能成套装备,加快研发高端数控珩磨机、数控超声振动加工设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市 吴江 十四 工业经济 质量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