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docx
《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doc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 ”规划二二一年九月目 录一、现状与形势1(一)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二) 地质灾害概况2(三)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3(四) 面临形势5二、总体要求7(一) 指导思想7(二) 基本原则7(三) 规划目标8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10(一) 地质灾害易发区10(二)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2(三)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14(四) 地质灾害隐患点15四、地质灾害五大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6(一)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6(二) 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8(三)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9(四) 地质灾害数智管理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20(
2、五)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20五、保障措施21(一) 强化组织领导21(二) 加强监督考核21(三) 加强资金保障21(四) 加强宣传引导22附表:附表 1 :温岭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附表 2 :温岭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览表附表 3 :温岭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附表 4 :温岭市地面沉降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附表 5 :温岭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说明表附表 6 :温岭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镇和重点防治村一览表附表 7 :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重点工程 (项目) 一览表附图:附图 1 :温岭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分布图附图 2 :温岭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图附图 3 :温岭
3、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布图附图 4 :温岭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部署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 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 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 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浙江省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浙江 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等法规和文件,制定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
4、五”规 划 (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浙江省和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 依法开展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 目标年为 2025 年,规划期为 2021 年至2025 年。一、现状与形势(一)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台州湾以南, 行政区隶属台州市。温岭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及乐清湾, 北接台州市黄岩区和路桥区,地理坐标东经 12009501214400, 北纬 281245283202,陆域面积 963.88 平方千米,海域面积 1079平方
5、千米,滩涂面积 118. 1 平方千米,大小岛屿 170 个,海岸线总长1317 千米,辖 5 个街道,11 个镇及温岭东部新区,83 个社区 (居) 委会,579 个行政村。温岭市 2020 年常住人 口 141.62 万人,人口密 度为 1454 人/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 严峻考验,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系 列决策部署,以实干建设新温岭为总目标,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 福温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2020 年全 市生产总值达到 1136.87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8. 15 万元,财政总收入 11
6、9 亿元。(二) 地质灾害概况温岭市地质灾害主要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区域地面沉降 两种。突发性地质灾害温岭市累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46 处,其中“十三五”期间, 温岭市新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 23 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56 万元。 经过工程治理、避让搬迁等,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 27 处。截止 2020 年底,温岭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9 处,其中崩塌 14 处,滑坡 4 处, 泥石流 1 处,威胁 79 人和2870 万元财产的安全。全市地质灾害风险 防范区共 52 处,影响 190 户 491 人和 4270 万元财产的安全。缓变性区域地面沉降缓变性区域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温西平原和
7、温东平原,涉及横峰、城北、泽国、大溪、新河、滨海、箬横、松门等镇 (街道) 。近2年来,温岭东部新区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性地面沉降日益显著, 是今后地面沉降防治重点地区。截至 2020 年底,地面累计沉降量 50 毫米的面积为 318.08 平方千米,沉降量最大地段位于横峰街道, 累计沉降量900 毫米。温岭市 2020 年平均沉降速率为 8 毫米,其 中沉降速率5 毫米/年、 10 毫米/年、 20 毫米/年,面积分别为 137.04 平方千米、57. 18 平方千米、6.52 平方千米。(三)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行政部门积 极努力下,较圆满完
8、成了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 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监测 预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 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近 4000 万元,实施工程治理项目26 个,避让搬 迁项目 1 个,累计减少受威胁人数 218 人。通过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避让搬迁等综合治理的实施,消除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 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 、地面沉降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限采措施, 全面关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显 著减缓。全市累计建成地面沉降监测水准点29 个,国家地
9、下水监测 点 16 个,地面沉降分层标 1 组, 自动化监测站 1 座。每年组织开展 温黄平原地面沉降监测,为有效做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全面推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成了全市 3 个区块、511.7 平3方千米地面沉降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进一步提高建设项 目审批效率。3 、地质灾害防治处置能力不断加强。成立了市突发地质灾害应 急指挥机构,迅速开展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防御、处置和救 援工作。积极响应省、市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 格按照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 江省地质灾害隐患核销管理办法和进一步规范全省地质灾害风险 防范区管理
10、的通知等文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每年更新发 布防灾预案,汛期全面贯彻执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三 查”制度,并完善灾情速报和汛期值班制度。4 、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全市 1 5 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作为省级试点县,已于 2020 年底率先完成 1 5 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报告评审。另外,开展 石塘镇 (已完成) 、松门镇、新河镇、大溪镇等 4 个镇 1 2000 地质 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进一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5、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进一步健全。截止 2020 年底,全市完 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 5 个,接入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平台,
11、开展自 动化监测。建立了市、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 络和防御体系,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均落实防灾责任人 和群测群防员。充分利用各种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第一时间预警到村、 到户、到人,确保人民群众及时有效避险。6 、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断提高。利用“世界地球日 ”、“防灾4减灾日”等活动,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业务 能力,提高临灾条件下的自救能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地质灾 害应急预案演练 18 次,参加人数 800 人,组织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培 训和宣传 20 余次,参加人数 35
12、00 人。(四) 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温岭市全面实施产业数字化、城市智慧化、区 域一体化、环境品质化、治理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强市、宜业宜居现代化中等城市、县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市, 全力展现更高品质的“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高水平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 新、更高要求。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温岭市处于台风和暴雨多发区,地质环境条件较为脆弱。尤其是 2019 年“利奇马”台风登陆城 南镇,造成多处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温岭市海积平原地区工 程建设易遭受地面沉降危害,丘陵山区的工程活动
13、易引发崩塌、滑坡 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持续开展,地质灾害的风险 持续增大,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加重。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整体智治新要求。2020 年自然资源部和 浙江省相继制定了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强调地质灾害防治“三新三转变”。建5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 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体系,形成 “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 害防治新格局,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从单部门应对单一灾种向多部 门联动应对灾害链转变、从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并重转变、从隐患点
14、 管理向风险防控转变,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确保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重要窗口”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城市地质环境安全面临新挑战。聚焦“空间、资源、环境、 安全”等要素,查明城市地质状况,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监测, 服务城市建设和安全运行;另外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理念,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综合地质调查,为生态管护 提供基础。2 、存在的问题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有待强化。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成 灾规律尚未完全掌握,风险隐患底数还未完全摸清,地质灾害隐患还 不能在早期及时识别。地质灾害科技防灾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地质灾害防治主 要依靠群测群防员
15、,存在人防效率偏低,巡查不全面、不到位的情况。 需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建立自动化专业监测覆盖网络,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精准度。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有待完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 管理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风险管控能力存在不足,数字化平台应用6还不够充分。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力量有待加强。全市从事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队伍、设备与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基层防灾能力不足, 与繁重的防治任务工作之间的矛盾较突出。地质灾害防治协调、配合及监管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和常态化。二、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
16、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 标,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防汛防台工作理念,坚持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坚决纠正和克服“四种错误思想”,遵循系统观念、系统 方法,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为主线, 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数字化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 治体系,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二) 基本原则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地质灾害 防治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 位,
17、全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整体提升综合防治能力,努力把地 质灾害威胁降到最低程度。2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深入推7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方位发展,聚焦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 题、关键环节和重点地区、重点隐患、重点时段,注重防范化解重大 地质灾害风险挑战,注重综合施策,源头降低风险。3、依法依规,合力防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 性,切实提升基层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多部门联合联动应对多灾种、 灾害链能力,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4 、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推
18、动常 规方法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 合,大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数字化改革,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 水平。(三) 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工作 总 目标,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行动,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识 别能力、监测能力、预警能力、防范能力、治理能力、管理能力等六 大能力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整体智治”新机制、新体系和新格 局。做到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查即治、地质灾害风险有效管控,避免因 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 2035 年,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整体智治”建设成效显著,建 成地质灾害
19、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全省示范城市。2.具体目标8调查监测精度大幅提高。继续完成松门镇、新河镇、大溪镇 等 1 2000 地质灾害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累计建成地质灾害专业 监测点 12 个,新建山区雨量监测站 13 个 (累计 16 个) ;地面沉降 监测网络持续优化,地下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预警应急能力全面提升。依托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风险预 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精准度。完善地质灾害应急装备配备 和应急队伍管理工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重点、次重点地质灾害风 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覆盖率达到 100%。地质灾害风险明显降低。继续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 13 处
20、,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查即治,确保隐患动态“清零” 。加 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切实规范农民建房、农业生产等活动。智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探索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双控的防 灾管理办法,加强智能化的“地灾智防”APP 应用和应急会商机制建 设,依托省地质灾害“整体智治”数字化平台,初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智慧管理。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体系序号类别指标单位2020 年 现状2025 年 目标属性1调查监测1 2000 乡镇 (街道) 风险调查个14约束性2累计建成专业监测点个512约束性3累计建成雨量监测站个316约束性4预警应急重点、次重点风险防范区应急预 案演练覆盖率%/100约
21、束性5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处/13预期性9序号类别指标单位2020 年 现状2025 年 目标属性6区域地面沉降平均速率毫米/年88约束性7数智管理“地灾智防”APP 使用人数人100200预期性8地下水及 地面沉降 监测网络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眼1618约束性9水准点个2949预期性10应急保障供水水源地处/1预期性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一) 地质灾害易发区1. 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中、低和不易发区四个等级。其中,山地丘陵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 376.98 平方千米, 占全 市陆地面积的 39. 11%;沿海平原地面沉降易发区总面积为
22、562.84 平 方千米, 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58.39%。 山地丘陵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M) :主要包括温岭石塘和温岭松门镇白岩 村、南港村和北港村等 2 片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为 19.95 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2.07%,较上轮规划面积增加 8.09 平方 千米。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3 处,受威胁人数 16 人,威胁资产 840 万元。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L) :全市共划定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1 个片区,面积共 357.03 平方千米, 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37.04% ,较上轮规 划面积减少 25.08 平方千米。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6 处,受
23、威10胁人数 63 人,威胁资产 1940 万元。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N)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面积共 24.06 平方 千米,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2.50% ,主要分布于温岭市山前坡洪积斜地 区。地表主要为第四系坡洪积堆积物,无软土分布,区内地形地势较 平坦,突发性地质灾害和地面沉降不发育。沿海平原地面沉降易发区地面沉降高易发区 ( ) :分布于温岭滨海和温岭箬横-松门, 总面积约 94. 19 平方千米, 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9.77% ,较上轮规划面 积减少 21.23 平方千米。地层为第四系海相沉积区,浅部软土层厚度 大,多为 20-50 米,通常深部分布有两个承压含水层,松散层厚度大 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 温岭 市地 灾害 防治 十四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