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三考点二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题三考点二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二文言断句通文意,抓标志,当“断”则“断”专题三考点突破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第1页怎样掌握断句基本方法怎样灵活使用标志断句法和无标志断句法第2页怎样掌握断句基本方法怎样掌握断句基本方法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了解文言文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基本功。高考考查断句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取这种题型。第3页高考考查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材料
2、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详细标点。不过,它需要综合利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常识。断句基础在于对文意领会,而真正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诵读,增强语感,提升能力。另外,须掌握一定断句方法。第4页一、标名(代)词,定主宾1.(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第5页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内容,文段主要讲了孔子世家产生背景。其次,借助相同结构,利用动词
3、“追”“匡”“垂”“作”等断开一些比较明确地方。再次,利用词性断句,如诸侯、仲尼。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第6页参考译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任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订礼仪法度。为后世留下“六艺”纲纪。作孔子世家第十七。第7页【精关键点拨】在文言文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对象,在它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
4、也经常用作句子主语和宾语,所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第8页二、标虚词,定位置2.(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取材于中论修本)第9页解析本题考查是文言文断句能力。联络前后文,在整体把握
5、句意前提下,抓住其中一些标志词,如“故”应在句首,“也”应在句末,“为恶者”“行善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还要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当然,必要时能够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第10页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第11页参考译文社会安定时候,行善人获福,为恶人得祸;等到社会动荡时候,行善人不能获福,为恶人不会得祸,这只是不合常规现象。聪明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现象怀
6、疑正常法则,所以遵照致福道路,预防祸患到来路径。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君子只要坚守自己志向就行了。第12页3.(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第13页解析本题考查是文言文断句能力。联络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前提下,抓住
7、其中一些标志词,如“也”“则”等,必要时能够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第14页【精关键点拨】文言文中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位置和作用。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惯用于一句话开头,在它们前面普通要断开。复句中关联词:虽、即使、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前面普通要断开。第15页句尾词:也、矣、焉、
8、耳等经惯用于陈说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惯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惯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后面普通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普通可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第16页对话标志词语:曰、云、言等。在它们后面普通要断开。其它: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普通不停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第17页三、辨句式,定句读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9、”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 则 无 礼 何 施 之 为 吾 闻 之 一 日 纵 敌 数 世 之 患 也 谋 及 子 孙 可 谓 死 君 乎!”遂发命。(选自左传殽之战)第18页注原轸:晋军统帅。死君:忘记晋文公。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答案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第19页【精关键点拨】依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词(如“为”“乃”“即”“则”等),是经典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经典反问句式;“为所”“受
10、于”等,是经典被动句式。依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第20页“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第21页四、明修辞,巧判断5.(江苏)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
11、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第22页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第23页参考译文 齐桓公采取管仲谋划,经过对物价贵贱控制,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齐国,显赫地成就了霸主名声。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国君。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相互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考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人有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人有连糟糠都吃不饱;第24页强大诸侯国吞并小诸侯国,使它们称臣服从,而弱小诸侯国有断绝了
12、祖宗祭奠,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海内统一。第25页【精关键点拨】古人写文章很考究修辞技巧,有考究句式整齐、音韵友好,有考究对偶、排比、顶真、重复等修辞手法利用,在断句时能够利用这些修辞现象。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第26页怎样灵活使用标志断句法和无标志断句法怎样灵活使用标志断句法和无标志断句法一、灵活使用标志判断法断句一靠了解文意,二靠标志词。用标志判断法断句既快又准,考生大都在用此法,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判错情况。这是为何呢?原因在于不少标志词“标志”位置不一样,像“夫”“且夫”“盖”这类词是句首虚词,“哉”“
13、矣”“耶”这类词是句尾虚词,普通借助起来没有问题;第27页但像“焉”“者”“而”“为”“乎”这类虚词,其位置很灵活,作为句首标志词,也可作为句尾标志词,如若不了解这一特点,就会出现判错情况。如“者”,能够放在句中表停顿,能够在它后面断开,但当它作代词讲时,就不能断开了。请看下例: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第28页像该句中“者”后就不可断开。所以在使用标志判断法断句时,对于一些位置不太固定虚词不可先入为主,要结合语意,灵活使用,准确判断,不能硬套方法。第29页即时巩固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
14、足畏也已。答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第30页2.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答案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第31页参考译文提倡仁义人,他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人,他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地方流,火靠近干燥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第32页二、怎样使用无标志断句法断句是高考文言文中常考题型,以前句子多有一些“指路碑”
15、式标志,比如有一些语末助词,如“也”“矣”“焉”“耳”“乎”“耶”“欤”“邪”等;还有一些语首助词,如“夫”“盖”“至若”“若夫”等惯用于一句话开头。有时依据这些词语就能够点断了。可近年文言断句题中却有意降低了这些显著标志式词语。第33页没有标志式词语句子怎样进行点断,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规律可寻?其实仔细分析,还是会发觉一些规律。请看广东卷文言断句题: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辛/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能够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第34页经过研究答案我们就会发觉: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
16、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句子;明确了句子意思,从而正确断句。上面那些画线词语,就是每句中谓词。但需要注意是确定句子谓词还要考虑全方面,就是找谓语中心词,还要善于识别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谓语句,这么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了。第35页当然,要想准确地断句,最可靠方法还是准确了解句意,我们在此只是提供一个方法技巧而已。第36页即时巩固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浇灌。后游人见桑中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
17、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曰:“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第37页答案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浇灌第38页4.客作(佣工)田不满(人名),夜行失道,误经墟墓间,足踏一髑髅。髑髅作声曰:“毋败我面,且祸尔!”不满憨且悍,叱曰:“谁遣尔当路?”髑髅曰:“人移我于此,非我当路也。”不满又叱曰:“尔何不祸尔者?”髑髅曰:“彼运方盛,无怎样也。”不满笑且怒曰:“岂我衰耶?畏盛而凌衰,是何理耶?”髑髅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而拨入土窟中君之惠也。不满冲之竟过
18、。惟闻背后呜呜声,卒无他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39页答案髑髅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而拨入土窟中/君之惠也.第40页文言断句考场三步1.关注语句层次。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语段或要断句子上下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先决条件。假如想当然地断下去,就轻易错断。通读语段或要断句子上下文,看写了什么内容,想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个层次,这么才能准确断句。考场妙招第41页2.先易后难。先凭语感将能断开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最终再集中分析难断句子。3.断句后检验验证断句正确性。一要检验语意是否通畅,二要检验内容是否合理。第42页不妨一试1.阅
19、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节选自程启充游千山记)第43页以下文句中,断句正确一项是()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 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 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
20、危甚/刘子 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 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B第44页参考译文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屡次休息后,抵达仙人台,处处是陡峭险峻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人都要匍匐着爬上去,看到石头做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第45页下拐杖,路仅容得下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迟缓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
21、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第46页2.(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6处)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 麾 下 数 十 人 遁 入 山 谷 保 险 自 固 郡 邑 患 苦 之 江 阴 侯 吴 良 承 诏 求 寇 已 移 檄 旁 县 兵 且 集 召 德 基 计 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第47页解析本题考查是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显著地方。如“遁入山谷”后要断开,“之”后要断开。这么将能断开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第48页参考译文万夫长易俊原仅倚仗自己勇猛,与部下几十人逃到山谷中,守卫险要地势来巩固自己实力,郡邑(上下)对此很担忧。江阴侯吴良接收诏令讨伐寇贼,已经公布檄文到别县区,士兵也将要召集。(于是)召见吴德基谋划此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谋反情形,为何要激怒他使他产生变故呢?不如先用计招纳他。果真谋反,再用兵讨伐也不晚啊。”第49页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第50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