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ppt
《诲人不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ppt(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诲人不倦 1 2005年年9月月29日,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万美元(首期为首期为5年年),以,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孔子教育奖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中国的教育家有千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为名设立教育奖?2 字音
2、n知知(同同“智智”)zh n骞骞qin n隅隅y n谄谄chn n磋磋cu n倩倩qin n反(同反(同“返返”)fn3句读提示:句读提示:n又闻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n举一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复也7.8n女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孰愈 赐也赐也/何敢望回?回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闻一以知十,赐也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二5.9n有父兄在,如之何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其闻斯行之11.22n由也由也/问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求也也/问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11.224n谁诲人不倦?谁诲人不倦
3、?n为什么要诲人?为什么要诲人?n诲人为什么要不倦?诲人为什么要不倦?n诲什么人?诲什么人?n用什么诲人,诲人有什么方法用什么诲人,诲人有什么方法?5教育作用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学方法和原则 教师素养教师素养 67.34 子曰:子曰:“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抑为之不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云尔已矣。已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若若如果如果抑抑不过、只是不过、只是为为做做云尔云尔如此、这样如此、这样7n【评点】顾鸿安顾鸿安 论语解读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
4、,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817.2 子曰:子曰:“性性相近也,相近也,习习相远也。相远也。”性:指人的天性性:指人的天性(性情、本性性情、本性)习:习染习:习染(习惯、习性、习俗习惯、习性、习俗)“也,也,也。也。”表示判断表示判断17.3 子曰:子曰:“唯唯上上知知与下愚不与下愚不移移。”唯:副词,通唯:副词,通“惟惟”独、独、只有只有 知:通知:通“智
5、智”;上知:上等的智者上知: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下愚:下等的愚人 移:改变移:改变文本研读:文本研读:关于教育的作用关于教育的作用 9n【读解】n 一方面,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是是对我们一般人,对我们一般人,或者借用孔子在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雍也篇里的词语,篇里的词语,叫做叫做“中人中人”(“中人以上,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而言的。所有的中人所有的中人 天赋
6、都差不天赋都差不多多,只是因为,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了。但“上知上知”与与“下愚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上知知”就是就是“生生 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下愚”则是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这 样的样的“下愚下愚”,你,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所以,
7、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愚的人是不 可改变的。可改变的。10关于教育的对象(原则)关于教育的对象(原则)n15.39 子曰:子曰:“有教无有教无类类。”种类、种类、类别类别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有教无类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11 评析评析 孔子之前,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实行
8、,实行“有教有类有教有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有教无类无类”。“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即即“教无类教无类”,亦即主张,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诲焉。”(见(见7.7)意思是说,)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这是对“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最好的
9、注释。最好的注释。12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n第一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何晏认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贵贱种类也”。(何晏。(何晏论语集解论语集解)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
10、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贱人”仲弓;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意思
11、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不教的,来者不拒。13n第二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他在论语集注论语集注中将中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注为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朱熹四书四书章句集注章句集注)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
12、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
13、。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朱熹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14n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中中的的“有有”应释为应释为“域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教”应释为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类”则是则是“族类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会基础
14、。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赵纪彬文集第二卷)15孔子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何现实意义?n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相通的;是相通的;孔子关于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都可以接受教
15、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还是相通的。16n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
16、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返回17关于教育内容关于教育内容 7.25 子以四教():子以四教():文、行、忠
17、、信。文、行、忠、信。以:用,介词以:用,介词 教:省略教:省略“之之”,代,代“学生学生”文:指文献、古籍等文:指文献、古籍等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18评析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书本
18、知识还不够,还还不够,还要重视要重视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活动,所以,从论语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修养三个方面。1916.13
19、 陈亢问陈亢问于于伯鱼曰:伯鱼曰:“子亦有子亦有异闻异闻乎?乎?”对曰: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而过庭。曰:过庭。曰:学诗乎?学诗乎?对曰:对曰:未未学诗学诗也也。不学诗,不学诗,无以言。无以言。鲤退鲤退而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过庭。曰:学礼乎?学礼乎?对曰:对曰:未未学礼学礼也也。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退而学礼。闻闻斯二者。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闻君子之远远其子也。其子也。”于:向,介词于:向,介词 异闻:异闻: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
20、内容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地”而:表承接关系而:表承接关系闻:听说闻:听说 远:远:离开,保持距离离开,保持距离20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为中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还认为要从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重视学诗。诗诗就是就是诗经诗经,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由孔子
21、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思无邪,”(为政为政)不仅,)不仅,思无邪思无邪”而且而且“可可以兴,以兴,可以观,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诗在当时简直就是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 合,合,引引诗诗蔚为风气,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所以孔子说“不学不学诗诗,无以言。无以言。”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可以交
22、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木的名称 返回217.1 子曰:子曰:“述述而而不不作作,信信而好而好古古,窃窃比比于于我我老彭。老彭。”而而却,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作作创造创造信信相信相信古古指古代文化指古代文化窃窃私自、私下私自、私下229.15 子曰:子曰:“吾自卫吾自卫反反鲁,然后乐鲁,然后乐正正,雅雅颂颂 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反反同同“返返”正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到整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到整理雅雅颂颂原是原是诗经诗经中两类不同诗的名称;因中两类不同诗的名称;因诗诗经经中的诗为了演唱
23、都配有乐曲,故这里的中的诗为了演唱都配有乐曲,故这里的雅雅颂颂便指乐曲中分类的类名便指乐曲中分类的类名n雅雅颂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使他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使他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的事业,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的事业,维护了传统的礼制。维护了传统的礼制。23你读出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你读出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和原则?24 11.3 德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仲弓。言语言语:宰我、子贡。:宰我、子贡。政事政事:冉:冉有、季路。有、季路。文学文学:子游、子夏:子游、子夏。德行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4、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言语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政事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指能从事政治事务文学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要义:要义: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2511.22 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闻斯行诸诸?”子曰:子曰:“有有父兄在,父兄在,如之何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其闻斯行之?”冉有问:冉有问:“闻闻斯行诸?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赤也。赤也惑
25、惑,敢问。,敢问。”子曰:子曰:“求也求也退退,故进故进之;由也之;由也兼兼人人,故,故退退 之。之。”诸诸:兼词:兼词之乎之乎 如之何:如之何:怎么怎么惑惑:疑惑疑惑 退:退:退缩退缩进进: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使进进”,指鼓励他大胆干,指鼓励他大胆干兼人兼人:好勇过人好勇过人退退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使退退”,指给他一些约束,指给他一些约束26n【读解】对症下药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n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既是既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也是对症下药。在在雍也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牢,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诲人不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