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虽然不是干脆谈美,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王阳明一生从事教化,其目标就是教人“致良知”,体认自有本心,成就完满人格。明确人人具有成圣的潜质,树立成圣的志向为当代高校生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审美本质论,极大地提升了主体的地位,万物的本质向人开放,万物的意义向人生成。启示青年学子投身世界,拥抱世界,并具有为世界揭示意义的广袤胸怀和宏大气魄。王阳明以身心的体悟和实践为“致良知”的工夫,重视通过情感的力气来化育人心。寓教于乐启示我们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乐”的工夫来潜移默化地激发本心“良知”,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
2、动,让他们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王阳明“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引领学生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和有限的意义,获得精神的自由,去追求“万物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亦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美育思想;高等教化;人生境界 美育思想古已有之,现代的中国美育得益于蔡元培先生于二十世纪初在北京高校和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提倡。对于美育的性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采纳叶朗先生的观点:“美育属于人文教化,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1(402)教化的目标就是“成人”,成为既有学识涵养,又有技能实力且人格心理健全的人。美育早已列入我国的教化方针,1101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其次次会议上,总理的政
3、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素养教化,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1(413)中国古代哲人们关注人生修养和生命体验,崇尚超越的人生境界,在美育思想方面给我们许多启示和借鉴。本文主要阐释王阳明美育思想,并借鉴其对于当代高校生人格建构的启示和意义,引导学生健全和完善人格,追求充溢爱的,创建的,诗意的人生。 一、“心外无物”与审美本质 阳明学被称为“心学”,关键就在于他把宋明理学的以“理”为万物之本体变成了以“心”为万物之本体,他一再强调“圣人之学,心学也”,“在物为理,处物
4、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指吾之心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与王纯甫)2(156)王阳明的心学本体论,按陈来先生的说明,假如说“心即是理”是阳明主体性原理的一个形式,则“心外无理”就是一个强形式。3(30)杨国荣先生认为“心即理”的要义在于确定了普遍之理应当内化于个体之心,通过理内化于心而达到理与心的融合。4(81) 在心与万物的关系上,王阳明有一段闻名的“山中花树”的阐释,“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2(107-108)可见阳明关注的不是物质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花树作为
5、客观外物的存在不依靠于主体,但花树存在的意义却是有赖于主体的心灵的照亮。王阳明把“物”说明为“意之所在”,“意之所用”,而“意”是“心之所发”,因而作为客观实存的物只有进入到主体的主观意识中才获得意义,这个意义是就主体而言的价值和意义。就如原来花树在山中存在着,无所谓意义,而当人欣赏它时,它的意义就被激活向人生成。由此可见,天地万物的存在及其审美价值的呈现都是如此。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行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行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传习录下)2(107) 天地万物存在的意义都
6、是本心灵明的妙用,审美对象的呈现当然也是本心灵明的妙用,在“心外无物”的命题里,美就是外物形象在本心中的感应和呈现。“白云休道本无心,随我迢迢度远岑。”(太平宫白云)“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冰雪能回草木死,春风不化山石顽。”(琅琊山中三首在王阳明的诗中,自然界的白云、山鸟、山花和春回大地,都显示出了朝气和活力,在这样的审美境界中,外物由心灵照亮,物我交融,情景交融。 美是外物在本心中的呈现,也是无遮挡的,本真状态的呈现。“其良知之体皎如明镜。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传习录中)2(7
7、0)人自身超越了种种考量和计较用本心良知照亮世界万物,根据万物的原来面目呈现,这时不但客体都达到了本真的存在,而且主体也同样是无遮挡的存在,所谓“无情”,正是主体“情顺万物”的结果,此时人和万物相融合,从而体验到万物一体的生命大欢乐,这也可谓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王阳明的心本论立场,“心即理”,“心外无物”等命题,虽然不是干脆谈美,但审美理论和思想却蕴含其中。“心外无物”可谓是王阳明的审美本质论,它突出了审美主体的地位,启示我们世界是有待于我们心灵照亮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是充溢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角度看待世界,从功利的立场评判事物,导致了人与万物,
8、人与人的间隔和疏离,人被局限在物欲的种种有限之中,从而失去了真我和自由,而假如跳出主客二分的模式,用本然之心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回来万物一体的境界,那就是对于自由的复归,也是对于完满人性的复归。 二、“致良知”与审美体验和实践 王阳明说:“良知者,心之本体。”他的本体论是和工夫论相一样的。“致良知”即是良知在本心中的呈现。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内在本性,良知是不分贤愚人人都具有的,而且良知又是通过每个人的自心表现出来的。王阳明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亲,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2(6);“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传习录中)
9、2(76);“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传习录下)2(92)。 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既注意“心上工夫”,即感悟体验,也讲究“事上工夫”,即身心实践,从审美角度来说就是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 先看“心上工夫”,良知的呈现不是理性的认知和分析,而是一种在肯定情境中的感悟或体悟,王阳明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传习录下)2(93)可见这是一种觉悟或顿悟,在自我醒悟的瞬间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再详细一点可谓是一种“知几其神”的体悟,“良知无前后,只知得现在的几,便一了一百零一了。”(传习录下)2(109)“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
10、萌动处就是几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传习录下)2(109)何谓“几”?易系辞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可见“致良知”是在一种无特定规定性的情境中与物相对,在事物的运动改变过程中达到随处体认。“体来与听讲不同知尔只是忽易,未有味道。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传习录下)2(93)自我体认与听闻他说是不同的,体认是一种切己切身的感受,假如一每天不断深化,那么可以体悟无穷尽的大道了。 再看“事上工夫”,这里更强调身心实践的工夫,其实“事上工夫”和“心上工夫”在“致良知”的工夫论上是合一的,因为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知之真实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 美育 思想 大学生 人格 构建 启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