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索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家立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加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加。 2.城乡建设加速推动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
2、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412元、10142 元,至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231元、 17370元,分别增长8.8、9.4。2022年,3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领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化学习实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方法 (以下简称考核方法),考核范围
3、为全省183个县,划分 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33个、重点开发区县57个、农 产品主产区县3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58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5个方面24项指标。依据主体功能区 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52 分、城乡发展13分、民生改善15分、生态环境15分、风险防 控5分。 2022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82.227分(其中,经济 发展41.0139分、城乡发展11.262分、民生改善13.2955分、 生态环境12.943分、风险防控3.7126分),胜利评比为全省 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
4、依据收集到的33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12项、23个详细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 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gdp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33个主城区中,我区gdp增速为9.5,位列第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依据考核方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40权重,增速占60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11.262分,换算成一百零一分制 为86.63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提高2.7个一百零一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生态环境得分12.943分,换算成一百零一分制为86.29分,比我区最终得分 82.227分高4.063分,也属于优势得分项。 3.反向约束比较优势 全省县域经济强化了考核约束,设置了脱贫攻坚、平安生产附件考核指标,实行一票推翻制。平安生产方面,近年来,紧盯平安生产不放松,严格落实平安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全区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平安生产事故,四项指数均在限制指标范围内,平安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脱贫攻坚方面,全部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 困发生率为零。所以,在考核约束上,总体形势较为乐观。
6、(三)存在问题 1.发展步伐不大,不能满意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 步伐 (1)经济总量不大 在目前收集到的33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12项、涉及总量 的11个指标中,我区无任何指标排位前8,且大多数涉及总量的指标排在11-20位区间,缺乏竞争力。 (2)增长速度不快 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为9.5,与综合考核前4的 城市主城区比较,落后增速第一0.5个一百零一分点,尚不能满意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快速步伐。 (3)发展质量不优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4.4,在33个主城区中排名第16位,与比重最高的差了5.3个一百零一分点;税收收 入占比56.07,居主城区第30位,在
7、综合考核前8的城市主城区中排位最终。 2.产业支撑不强,不能满意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加快发 展 (1)产业结构不优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8:45.1:49.1,是“三二一”结构,呈 现“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含金量” 不高。 (2)主力支撑不强 主要经济支撑为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全区没有纳税上亿元的企业,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也仅仅只有45家,产业支撑力比较弱。 (3)新旧动能转换不快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新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
8、、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方面,三产服务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以老旧商品为主的传统商贸业占比高,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商贸产业在区内发展规模有限、比重较低。 3.要素瓶颈突出,不能满意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需求 (1)资金保障压力大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0亿元,增速11.2,增速位列 主城区第6位,加之进入债务还本付息阶段,财政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土地瓶颈日益趋紧 目前,现有耕地3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8.7万亩、占 比79.7,可供运用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只能依靠实施挂钩项 目和购买挂钩指标来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3)发展环
9、境还不够优 近年来,通过深化实施“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居处限制,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同时,教化、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路径选择 (一)总体目标 着力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指标迈进全省33个城市主城区前列,胜利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二)实施路径 一要“壮大总量”。 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根本目的
10、在增加经济综合实力、壮大经济总量,必需以经济总量做支撑、做基础。详细来看,就是力争2022年突破550亿元,2023年突破650亿元。 二要“提升增速”。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各项总量和增速指标分别占 40、60的权重,增速指标尤为重要。目前,要想争创全省县 域经济发展强县,就只能发挥增速优势,以较高的增长速度提升比较优势。详细来看,就是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在9.5以上。 三是“优化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要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需根据“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核心战略,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区
11、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详细抓手 重点在三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做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力 (1)高端引领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根据“1+3”的高端产业布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强化规模效应、推动工业升级,打造都市工业核心增长极。“1”:即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根据“以升促建”的原则,加快建平台、强实体、优保障,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拓展升级,不断扩大园区服务力、吸引力和承载力,力争到2022年,建成园区核 心
12、区面积30平方公里、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家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胜利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即大力实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一百零一亿产业生产基地培育工程”,充分发挥现有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打造以鑫达、泰鑫为龙头的一百零一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华讯方舟、和泰光纤为骨干的一百零一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科九微、重汽为示范的一百零一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2022年,全区工业年产值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增幅年均保持在11.5以上。 (2)放大优势发呈现代服务业 坚持“促集群、抓高端、出特色”的思路,根据“退二进三”“退批进
13、零”“退低进高”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核、一极、五圈、多街区”的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升级,力争社消零总额年均增速在12.7以上,到2022年,总额突破400亿元。“一核”:即以打造川东北商业核心为目标。“一极”:即加快形成以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为突破的增长极,依托绿地才智城、泰合青年城、恒河金融街、欧香才智小镇等平台载体,加快填充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推动楼宇经济实现新突破。“五圈”:即重振五星商圈、做大西华商圈、做强南门坝商圈、激活高铁商圈、打造清泉坝商圈,形成协调联动的高端消费中心,打造一批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一体的
14、商业圈,建成5个一百零一亿级城市商圈。同时,加快推 进市政新区城市综合体、舞凤山片区综合体、快乐购物世界、奥宇望和啤酒小镇等商业综合体。“多街区”:即根据南充的“宽窄巷”“太古里”的标准,加快打造北湖风景街、西巷文化商业街、川北凉粉文化创意园、清泉寺特色文化小镇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街一品”的多元消费模式。 (3)立足特色发呈现代农业 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编制“1+6+3”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根据“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的思路,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优势,形成“一区、三线、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区”:即打造全省农旅融合示范区。根据“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坚持农业打底、旅游增
15、收的思路,延长农业发展链条,重点加快推动西河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和建设,提档升级七坪寨“花好月圆”、黄伞坝“嘉陵江景”、桂花湖湿地公园等,着力打造漂亮、旺盛、富有的新乡村。“三带”:即以嘉陵江为轴,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打造锦绣田园、青山湖等为核心的嘉陵江山水田园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以西河为轴,打造西河片区民俗体验农业示范带,打造以七坪寨、四方寨、元池坝等为核心的“城市后花园”;以潆新线为轴,打造高效品牌农业示范带,推动“雨田藤椒”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地初加工,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企 业分别达到6家、3家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0个以上。“多园”:即建设多个产业园区,在沿江
16、动线提档升级蔬 菜产业基地3万亩,在田园西线建成特色欣赏和药用花卉林木 示范基地1万亩,在潆新线建成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特色水果基 地3万亩,建成优质商品粮油5万亩,力争到2022年,建成25 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1个。 2.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力 (1)提升城市品质,增加承载实力 城市是县域经济发的基础。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需坚持“主城核心、首善标准”的基本原则,围绕建设“双一百零一”(101平方公里建成区、101万常住人口)城区的发展目标,根据总体思路,坚持“三线齐发”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老城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17、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拉伸新区骨架“做加法”,围绕56平方公里城北新区规划、46平方公里产业新城规划、30平方公里田园西河规划,沿山水田园西线、现代产业中线、现代都市东线“三条轴线”,大力推动顺仪、顺西嘉、顺蓬营干线马路建设,加快实施潆华大道、金融大道和滨江大道北延线建设,打通城市向北交通动脉。力争到2022年,城区总人口超101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双修”旧城“做减法”,坚持“一区一品、一路一景”,大力实施风貌整治和光彩亮化工程,有序推动棚户区改造项目,分批实施背街小巷修缮整治,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功能“做乘法”,不断加强公共停车场、污水
18、处理厂、地下管网等基础 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配套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城乡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城市综合承载实力、要素集聚实力和科学管理实力不断增加。 (2)打造特色小镇,做强乡镇支撑 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要扎实推动“一百零一镇建设行动”,借助乡镇区域规划调整的战略机遇,真正把城镇做大、做强、做美。要科学规划、适度建设,要依托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富集等优势,根据“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的原则,围绕城镇布局、结构规
19、划、功能定位等,科学编制中心城区限制性具体规划和6镇1乡规划,留足发展空间。要区域协同、特色发展,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原则,根据“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有序建设一批特色集镇,着力把李家镇打造为商贸小镇、芦溪镇打造为康养小镇、搬罾镇打造为文化小镇、共兴镇打造为工业小镇。 (3)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城乡统筹 坚持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向城镇和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构建交通内循环网,大力推动农村道路
20、硬化,对现有的县道升级改造,建设覆盖城乡、便利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系有效连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城乡公交、集中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民化。 3.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爱护行动,增加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1)筑牢生态爱护屏障 坚决不移践行“两山”理论,根据“远离红线、筑牢防线、守住底线”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爱护,全力构筑生态平安屏障。统一空间规划确定红线,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生态爱护红线、永久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限制线”,建立有序的
21、国土开发爱护格局;促进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等“多规合一”,构建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实施“三大行动”筑牢防线,深化推动绿色山川、绿色产业、绿色城镇“三大行动”,扎实推动嘉陵江绿色走廊建设,大力实施沿江护岸林建设、森林植被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滨河景观带建设、农田林网建设、道路绿化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等重点项目,为建设山清水秀漂亮打下坚实基础。改善环境质量守住底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持续巩固环保督察、禁养区养殖场关闭、非法采砂场 取缔“三大成果”。力争到2022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 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1,污水、垃圾处
22、理率分别达到90、95以上,农村户用厕所普及达到 (2)建立绿色发展机制 主动探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走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强绿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精品农业、转型升级工业、提升旅游服务业,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主动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确保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1。提倡绿色生活理念,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发展绿色产业,主动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被动式、装配式建筑,推动低碳社区发展,激励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形成绿色永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建好绿色漂亮家园,大力实施人居环
23、境提升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大力实施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奋力建设“令人闻者憧憬、来者依恋、居者骄傲”的宜居宜业示范区。 (3)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紧扣全域旅游发展,统筹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两大板块,科学布局“一核一带三区”,全面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城乡一体的文旅大融合、大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文旅发展“1568”战略,充分释放文旅发展经济活力,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力争到2022年入围全省天府旅游名县,年实现旅游 收入130亿元、游客接待量达到1200万人次;到2022年胜利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实现旅游收入185亿元、游客接待量达
24、到 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年增速20以上、游客接待量翻番。“5”:即紧扣全域旅游发展,统筹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两大板块,科学布局“一核一带三区”,建设以三国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发展核、以嘉陵江文化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带、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传承示范区、以丝绸文化为主调的展销展演区、以乡村文化为主导的观光度假区;“6”:即大力推动三国文化城、嘉陵江生态旅游大走廊、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工业遗址文创园、田园西河生态旅游综合体、世界木偶主题公园“六大项目”;“8”:实施文旅特色镇村培育、文化遗产爱护开发利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文旅活动品牌培塑、文旅发展主体培育、文旅融合创新、文旅服务体质
25、“八大工程”。 三、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保障 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还面临很多机制体制等诸多壁垒,必需主动向中省市争取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支持。 一是在项目布局上争取支持。 紧紧围绕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市委“155”发展战 略,向省市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投向,建新城区、建高铁站、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 二是在扶持政策上争取支持。 主动加强与省市的沟通汇报,建议市上在财政、土地指标等方面优先考虑,赐予更多的支持;借力市区体制调整改革,将更多的人权、事权、财权下放,让底子更硬、底气更足。 三是在优
26、化统计上争取支持。 比如,恳请市上将经开区gdp纳入统计范围,帮助做大、做强、做优。 (二)做实要素保障 一是拓展资金来源。 主动创新投融资机制,统筹实施好ppp项目,通过土地生、银行贷、社会引、向上争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顺投集团开展实质性经营活动,不断强化资金保障。 二是强化用地保障。 从用地状况来看,省市下达我区2022年-2022年的用地指标总量为7620亩,已运用7383亩,仅剩337亩,地指标非常紧缺。要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全力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盘活土地资源、规范项目用地,全面做好闲置用地清理,加快推动低效用地收储。 三是做实人才保障
27、。 要提高人才项目的保障水平,力争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围绕“高精尖缺”招引人才,重点引进法律、规划、城建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为发展供应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强化激励引导 一是加大考核奖惩。 可参考省、市县域经济考核方法,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和争先进位的激励方法。 二是严格督查落实。 通过对联系领导、责任人员、时间进度、成效结果的考核,确保任务交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结果反馈到人,加强对责任目标动态监督和督促检查。 三是强化正面激励。 加强县域经济监测考评结果运用,对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贡献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区委区政府进行表彰嘉奖。同时,成果明显的个人,不单是在年终要赐予嘉奖,在干部任用考核、提拔重用上也要重点倾斜,特殊是要重用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一线奋战的干部。 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
限制150内